书城文学拯救大地
34199500000048

第48章 屠杀者和守望者(5)

拉普兰的民间故事是这样描绘他们视为守护神和向导的金角鹿的:

在地球深处,那只野生的驯鹿从这一端跑到那一端。它沿着太阳的轨迹奔跑,太阳就是它追寻的目标。它是一只白鹿,身上的皮毛如雪一般洁白晶莹。它高昂着头颅,双角朝后,摆动着人看不见的翅膀,奔腾向前。它的呼吸便是强劲的风,那风推动它奋力腾飞……和拉普兰一样,欧亚大陆北部的许多民族直到近代还相信,他们的运气好坏取决于保护、崇尚某种动物的精灵。雅库特人心目中的精灵是一只奇异的野兽,头像狗,蹄似牛,长耳下垂。波兰人称北极星为“糜星”,中国古代有“天马行空”的传说,在古典文学中塑造了猴子变的孙悟空以及猪八戒这样的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古埃及的许多神都具有动物形状,除了已经写到荷拉斯以外,太阳神是鹰头之神,而公羊、公牛、猿和猫等等均是古埃及视为神圣的动物。人们普遍传说的另一种精灵是叫猛犸的动物,它在地球下面漫游、徜徉,不时把地球拱起,形成山丘和土地。

所有这一切都会把我们带回远古。

那时,人类充满着感激与敬畏。

人们普遍相信,主宰这世界的是大智大能的神灵,而神灵的神性是通过各种动物体现的。鹿可以告诉你应该走得更快,织布鸟也许是古人学会编织的最早的启蒙者,还有鱼鹰从水里叼鱼。人之初,谁敢第一个吃生猛海鲜呢?就连筑巢也是为鸟巢所启发。人类最初的巢在树上,“构木而居”,和鸟是近邻,并且一定偸吃过鸟蛋,吃鸡蛋那是很晚以后的事情一当家鸡的先祖东南亚红原鸡的一种被驯化之后。

不过,我们的以狩猎为生的先民也为动物而焦虑,矛盾,甚至无所措手足。在那时,你不吃动物,不去茹毛饮血又怎样生存呢?因而便舍了狩猎的各种规矩,比如不打三春鸟,不打幼兽、幼鸟;狩猎充满着神秘的气氛,猎人不得谈论狩猎的事,更不能提及想捕获的猎物一这是先民对认为可猎之物的态度。还有不可猎杀的他们心目中认为神圣、美丽、洁净的动物,如狮、虎、天鹅等。也就是说,在狩猎为生的远古年代,动物保护同时已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在西伯利亚和北美洲的一个悠久的传统是称熊为“爷爷”或“老爷”。“在用弓箭射熊之前,他们先要友好地同它讲话,劝他不要抵抗。当奥斯加克人诱熊出洞时,他们会说:‘爷爷,别生气!跟我们一起回家吧’。”(《早期欧亚文化中的打猎仪式和对动物的崇拜》维克多%亚历山德罗维奇.什尼列尔曼)打猎与动物崇拜如何演化成某一地域,有的族群的宗教文化的,这是另外一本书的题冃了。不过约略言之,人类为了从猎杀某些动物中超渡自己的罪恶感,便开始编故事,借动物之口原谅自己,甚至让驯鹿恳求受饥饿的人把自己杀掉吃掉。这一只鹿从此便成为圣鹿,并告诫拉普兰人,不要在秋季猎杀雌鹿和领头的鹿,否则他们就会挨饿,再也无鹿可猎。拉普兰人对狩猎实行严格的限制,这就使他们赖以为生的野生驯鹿免于因狂捕滥杀而遭到灭绝的命运,同时也使拉普兰人的子孙后代有了保障。

这是一个极为生动的例子,它说明:

人类因为土地的延续而延续;人类因为森林的延续而延续;人类因为动物的延续而延续。

拉普兰人把鹿视为守护神就不难理解了,他们说:鹿群走动,时光和生命也都在流动,拉普兰人就不会担心看不见明天早晨的太阳。

巫师便也应运而生了。

人类最早的巫师都是一种动物的替身,受到特别的保护,他是猎人与精灵之间的调解人。巫师的责任是去邪消灾,告诉人们应在什么时候,去什么地方,猎何种野兽或捕鱼,同时巫师也治病和预测天气。苏联卡马河流域及彼尔姆地区发现的铜制饰板上,巫师穿的是兽皮和羽毛制成的奇异服装。这一些地区出土的公元丑至十世纪的青铜器上,各种奇异的动物形象交织在一起,人与动物亲密无间。

有论者认为,《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毫毛吹一口气能变出无数孙猴子来的法术,源于雅库特人历史更悠久的传说,即那里的糜鹿身上的毛是带有神力的,只要把这些毫毛撒播,就会变成遍地猎物。恩加内萨人更认为,大地母亲是一只雌性麋鹿,大地之上的一切都是由糜鹿的毫毛变出来的。

从鹿崇拜到马崇拜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很长时间内,马被看作是鹿的转世。在苏联南部地区以及蒙古的古代村舍的发掘中,出土了马的雕像和装在泥瓮里的马的脑壳与骨头,这个时间大约是公元前4000年。也就在这个时候,蒙古大草原上马头琴悠扬地拨响,欧洲平原的石节杖也开始做成马头状,象征着一方首领至高无上的权力。

动物崇拜的过程与人类文明直接关连,可惜的是历史愈接近近代,此类崇拜便消失得愈快,现在这一人类灵魂的瑰宝只是由极少数仍然生活在森林中的人艰难地拥有。更多的人已经不再崇拜任何动物,正在捕杀剩下的被称为珍稀、濒危的动物,在人类全球王国中,它们几乎不再有立足之地。有的已经灭绝,有的正在灭绝,因而人和动物都处于一个共同的位置一一在灭绝的边缘。

灭绝者灭绝一切之后,便是自己的灭绝。

这里所说的灭绝,除了物种的灭绝以外还有人为施加的天性的变异和灭绝。

仅以红原鸡为例,这是世界上所有鸟类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也是对人类贡献最大、其数量超过了人类的一种鸟类。数以十亿计的各种家鸡遍布地球除了寒带以外的每一角落,极大多数人每天享用它们生的鸡蛋。总之凡有人定居,就有这类鸟。在驯服地跟随人类,听命并服务于人类的动物中,鸡的数字比狗还多,但狗有更广泛的适应气候能力。

东南亚的竹林和丛林是红原鸡的发源地。

红原鸡是在什么时候被人驯化成为家禽的,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一般认为是在四千年前。首先是东南亚人为这种毛色鲜艳性情还算温和的鸟所吸引,并不是很难就捕获了。也许是一次捕获的数量比较多,边宰杀边饲养,它们的不善飞行以及用爪抓扒土壤以觅食的习性,使饲养的工作并不十分困难,只需不定时的喂以谷粒就可以了。

不过,在人与自然环境相处得还算和谐的几千年中,养鸡的农人的家园作为人和鸡的居住地,总是或者傍山靠水或在丛林泽边,鸡栖于树,人耕于田,倒也其乐融融。鸡的队伍的不断膨大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副产品,随着人门增多,对鸡肉、鸡蛋需求也相应增加,机械化养鸡场遍布全世界。东南亚的野生红原鸡迄今还是老样子,它的被驯化的后代却已发展出一百多个品种了。经过选种培育和特别喂饲,有些品种不仅速生且肉层特别厚,有的产卵的鸡从不停息地每天产一个卵,甚至更多。

鸡,实际上已成为“产卵的机器”和“长肉的机器”。只有天性好斗的公鸡身上,还残留了一点它们野生祖先的特点。

人们都说现在的鸡蛋和鸡肉都已经不再鲜美,而普通消费者更不清楚的是促成此种大规模生长高速度增长的饲料添加剂是些什么成分,另外拼命地长肉和下蛋的鸡的目前的处境又到底如何?有资料说,1890年时,欧洲最大的农场主如果拥有一个500只母鸡的鸡场,便令人惊叹不已了。但,今天的美国、欧洲乃至9本,中国,大鸡场有百万只以上的鸡已很平常,养鸡业正成为国民经济产值增加的一个项目。多数鸡场已成为“箱组鸡场”,也就是说这些在全世界数以十亿计的鸡,就连惟一能在大自然中看见天空的权利也被没收,在人为的培育下,多层重垒的笼子里,脚踏铁丝网,被电灯照耀着而终其~%生。

从林啊,你在哪里?

家鸡之后,从人工繁殖的数量来看便是鸽子了全世界每年繁殖出数以百万计的鸽子,用以肉食、玩赏或参加信鸽比赛。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广东有一道名菜叫“红烧乳鸽”。

鸽子是善良而可爱的。

很有可能人类饲养鸽子要在饲养红原鸡之前。《圣经》告诉我们,困在大洪水中的诺亚是由鸽子报信、搭救的,公元前三千多年埃及人养鸽子以传递信息的时候,整个尼罗河流域还没有听见鸡鸣声。各种家鸽的祖先一一原鸽一一在欧亚海岸的峭壁上,现时仍有数量不多的踪影。以为鸽子性喜广场是一种误会,即便是在城市中成群结队地飞翔并且似已习惯了大都市生活的鸽子们,其实也还保留了它们在海岸的悬崖峭壁上生存的天性,那是怎样的辽阔和高远啊!当最初的航海者把原鸽带回欧洲,在城市中放养,教堂以及别的石砌的高大建筑,使它们多少找到了一点陡壁高耸的感觉,因而它们总是在一个大都市的最高处筑巢生存,飞临广场不过是为了寻找吃的。

它们再也听不见海上的风涛之声了。

只能面对都市的喧嚣与摇滚。

不要以为鸽子们在人类自诩的文明的观照下过着幸福生活,不要轻佻地赞美城市的鸽子是自由的。

以鸽子闻名的纽约、巴黎对冬天冻饿而死的鸽子的解剖说明:它们至少在严寒的冬季缺少食料,它们的胃里甚至有破玻璃片和废塑料。

我们欣赏鸽子。

鸽子欣赏我们吗?

人类的所谓欣赏有时是极自私的,是残忍的代名词。

禁锢在城市里的鸽子与关闭在笼子里的金丝雀均被剥夺7鸟类自己的意志,作为自由象征的翅膀一旦被闲置,自由便失去了全部意义。

人都向往自由,人都说自己还不够自由,但人起码都有虐待乃至残害野生动物的自由。

人们为地中海沿岸的鹑担心。这是一种本来数目很多,却在狂捕滥杀之下已降至目前最低水平的鸟类。而在《圣经‘出埃及记》中所记载的使以色列儿童免于饿死的鸟,就是这种鹑。鹑的被屠杀,“据一位研究者估计,在两天一夜之内,人们大概杀了九百万只鸫。”这是何等可怕的记录!

直到今天,美国人仍念念不忘他们的“最后的旅鸽之死”。

旅鸽的灭亡是惨绝人寰的——百年中捕杀了几十亿只,干净彻底灭绝了一个物种。

十九世纪初叶,北美洲仍有旅鸽30—50亿只,远多于北美任何其它鸟类。因为这种野生鸟肉味鲜嫩之极,其生活特性又爱好群居和一起飞行,便为人类大规模的霰弹射杀及大网围捕提供了条件。美国佬对旅鸽赞不绝口之后,旅鸽已少到看不见;到1880年,在自然保护主义者的大声疾呼之下想要保护旅鸿时,已经太迟了。1900年,最后一只野生旅鸽被射杀。

1914年9月1日另有一只名叫玛莎的旅鸽死于人工饲养的笼子里。至此,旅鸽便彻底告别了人间。

人类胜利了,旅鸽灭绝了。

是真的一个物种的灭绝,也是真的人类走向最后孤独的日子。

在华盛顿国家博物馆,从栩栩如生的玛莎的标本前面走过,我能感到人们的脚步都是沉重的,岁月的回想中这一曾经在北美洲遮天蔽日的美丽的鸟类,已经无影无踪了。一百多年来,人类有了各种航天器的发明,对外星空的辉煌的探测,可是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和鸟类的翅膀比翼齐飞呢?

今天的世界上,每24个小时就会有一个物种消失。

最后的玛莎只是灭绝的一种。

1996年元旦刚过,设在英国剑桥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监测中心公布了二十种最濒危动物,中国名列其中的为:白鳍豚、大熊猫和扬子鳄。

我们将眼看着有“长江神女”之称的白鳍豚走向最后的灭绝,大熊猫和扬子鳄人工繁殖获得成功之后,种群数量已开始回升,惟独白鳍豚孤独依旧。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者的介绍说,在二十年前,长江里大约还有一千头白鳍豚,就这二十年间白鳍豚的不少群体已经消失,总数锐减至今天的一百头以下,并且还在减少中。一种可怕的眼前的景象是:今后十年内白鳍豚资源将减少到只剩少量残余个体,然后整体灭绝。也许有必要简略地说一下白鳍豚的历史。这是一个资格极老的物种,并且避开了中新世及上新世的毁灭的灾难而孑遗下来,生活在长江里大约有四千五百万年了,从而成为中国特有古老孑遗物种。它的灭绝将成为一个空白,无法弥补的空白。二千多年前,西汉曾有白鳍豚的记载,而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有一则动人的故事,写一位姑娘叫白秋练与一位小伙子相爱,而洞庭龙君要娶白秋练为妃,白母不从被惩罚,露出了原形一白鳍豚的化身。我们不妨推测蒲松龄写《白秋练》应是知道并了解长江中的白鳍豚的。长江三峡一带丰富的民间传说中,0鳍豚就屡屡现身过,或称之为“长江神女”,或为“长江美人龟”,同样可以推想的是中国民间对白鳍豚的赞美与爱怜。

白鳍豚全身灰白,体态健美,呈流线型。眼睛很小,嘴似长剑,背鳍为三角形,细密的牙齿有一百多颗。白鳍豚是兽不是鱼,是鲸类家属中的小巧玲珑者,世界上仅有的五种淡水豚即拉河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鳍豚中,白鳍豚是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它们生活在长江中下游湖北枝城至江苏太仓的一千六百多公里的河段屮,巡游繁衍,生生不息一一这是说的以往一它来去倏忽如惊鸿一瞥,可望而不可及。

美国海洋哺乳动物学会主席乌希格说:“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白鳍豚将是现今时代第一个遭受到如此下场的鲸类一就是说它并非被自然淘汰,而是人类迫使它灭绝。”

科学家说保护白鳍豚的价值不仅在于观赏,“更重要的是具有仿生学、生物学、考古学、军事学等多学科的科研价值。”(《南方周末》新华社记者陈新洲文)笔者不揣冒昧,再加一句:最重要的是保护了一个物种,能与人类共存于地球家园,因为没有比大地完整性的价值更有价值的了。在人的价值观的笼罩下,我们总是难免鼠目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