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螺山,小丘也。海拔131.4米,周长15里。而采石矶是翠螺山伸人江中之一角,若以高低大小论之,可谓微不足道了。只是采石矶独立江流让波涛面壁,控水道咽喉,无风作浪,微风大波,声色凌然;同时又充满了诱惑,这里江面甚窄,采石矶上风光明丽,让对岸不时生出渡江的欲望。山水形胜,距离使然,人在其中,择天时,取地理,有所表现有所作为,此即天时、地理、人和也。历史上多少兴衰人事却都在翠螺山下采石肌上汇合,诚不可思议。举其要者:司马氏灭吴,苏峻取建康,韩擒虎伐陈,黄巢北渡,赵匡胤攻南唐,虞允文破金兵,朱元璋得太平(今安徽当涂、陈友谅称帝,洪秀全守天京……其中,赵匡胤使樊若水搭浮桥架江南渡成功,成为古代渡江作战史上的创举及范例。
文天祥在广东抗元,兵败被俘,被押往元都燕京途中,舟泊采石矶。江涛滚滚往事扑面令这位民族英雄心潮澎湃,写下了《采石怀古》:
石上蛾眉二十岁,重来为堕山河泪。
今人不见虞允文,古人曾有樊若水。
这是历史的有意为之呢?还是岁月的兴之所致?
采石矶,还是李白62岁人生的终结之地。
我曾拜祭李白的衣冠冢,然后漫步采石矶江边,浑浊的江涛所展开的永远只是一本大书的扉页,那华丽辞章却已经让人目不暇接了。倾听涛声,波峰间总会有李白已经苍老的歌吟传出: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江水又东,南京在望了。
南京古称金陵,地处长江下游平原,却又座落在险峻秀美的丘陵地带,北依天堑长江,东南钟山耸峙,西有石头山为终结的诸山作屏障,南面则秦淮河与太湖水系沟通和长江三角洲相连。难怪诸葛亮骑马上石头山时,会发出如此感叹:“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在今南京城西朝天宫一带筑城,冶炼青铜器,名曰:冶城。这是南京地域中最早出现的一座土城,它所给出的信息是:城为器而筑。公元前473年,卧薪尝胆之后的越王勾践灭吴,范蠡在今秦淮河附近筑越城,周遭二里。公元前333年,楚国并蚕越国,楚王为南京山川形势所动,为防日后有人在这里称王称霸,便埋黄金于地后,秦灭楚,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栖霞山见金陵下以为镇地之宗,再筑城,故称金陵邑。
散发王者之气,便下令开凿秦淮河以断王气,并改金陵为秣陵。公元212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并以石头山古金陵城为基础筑造石头城,229年,孙权迁都于此。
石头山残存一段长约3000米的古城墙。城基开凿于山岩,山岩之石发赭红色,中段怪石嶙峋突起,其状狰狞,形似鬼脸,又称鬼脸城。遥想当年,长江从石头山下奔流而过,托起了楚越相争埋金往事,以及西晋灭吴“金陵王气黯然收”。南京历史上的极盛时期,史称“六朝繁华梦,东吴的土墙推倒重来,改用青砖重砌,皇宫由内外三道城墙护卫,称为台城,青溪、朱雀桥、乌衣巷为贵族富绅居住地。六朝时,金陵城东西南北各40里,人口28万户。台城周长8里,有宫门6座,亭台楼阁3500间,御花园10处,美女无数,是皇帝与后宫佳丽宴乐之处。公元589年,隋兵伐陈,兵临金陵城下时,陈后主还在宫中听嫔妃奏吴声乐府《玉树后庭花》、《临春曲》。兵破台城后,陈后主才慌忙出逃,带宠妃张丽华、孔贵妃潜人景阳殿一侧枯井中。隋兵将这一主二妃吊起活捉时,这二妃脸上胭脂因为擦碰,染红了枯井石栏,拭之不尽,余迹犹存,是此人称胭脂井。
“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的诗句道出了后人对六朝的感慨。六朝是短暂的,六朝的繁华与粉黛及秦淮河里吴声古乐,似乎证明着江南更容易成为奢靡之地。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历史从来不是一副面孔、一个样子,大历史离不开多样性,在某个时段某个地域留下的歌舞曼妙、浮浪荒唐,以及只会做诗、谈情不会打仗的皇帝,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如是观之,岂非历史之幸?
六朝以后,五代十国的南唐于公元937年定都金陵,开国皇帝李昇,中主李璟,后主李煜。一朝三代,来也快去也快,都是兴亡故事却又有非同一般处。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中原一带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朝代,更换了8姓13帝,攻城掠地,刀兵相见,无有宁日。《新五代史》卷51《安重荣传》中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尔!”于是军阀混战,加以沙陀族的残暴,中国北方便在暴君****、贪官酷吏的统治、欺压之下,呈现出来的是一派从民生经济到文化的萧条。
这是中国北方的大地、人民与文化蒙难的时期。
长安何等繁华之地?竟然“荆棘满城,狐兔纵横”(《资治通鉴》卷256《唐记》12、。荆棘何来?狐兔何出?长安城里的人为避战乱,扶老携幼逃难去了,离乡背井不知所往了,于是荆棘与狐狸、兔子自由了。不仅长安洛阳也曾化为废墟,后晋石敬塘勾结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其结果是“自涿州至幽州百里,人迹断绝”(《新五代史》卷72:!。黄河流域“这种连续不断的人祸、天灾,使一度先进的黄河文化趋于崩溃,时有礼崩乐坏,文献俱已,之叹”。宋人刘敝说,齐鲁虽皆称贵文学尚礼义之国,然而,纺织品之精美,品种、数量之多也闻名于世。《王国故事》载,南唐后主李煜“于宫中以销金红罗幂其壁,以白银钉玳瑁而押之,又以绿钿刷隔眼,糊以红罗”,“每七夕延巧,必命红白罗百匹,以为月宫天河之状”。据此说李煜“暴殄天物”有点过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唐纺织业的发达,及李煜的想象力倒是真的。又据文献记载,南唐茶叶行销大江南北,尤为著称的是其“明前茶”,几枚碧绿,满壶生气。其时南唐境内有官焙茶厂38处、官私制茶1336处,当新茶上市,车载人担,茶香满道,石头城下运茶的舟船也已经升帆待发。南唐以制盐业为立国之本,造纸、造船及冶炼业均驰名南北。
南唐在中华民族史诗中最为炫目的,是文学成就,尤其是李璟、李煜的诗词。但钩沉历史的碎片,笔者却又发现,中主与后主的创作及成就,并不是孤立的一种现象,而是与南唐统治者的延揽人才重视文化、教育密不可分。《钓矶立谈》载:南唐国君李昇“于其所居第旁,创为延宾亭,以待四方之士。遣人司守关徼,物色北来衣冠。凡形状奇伟者,必使引见,语有可采,随即升用”。当时北方水深火热奔突离乱中的士人“闻风而至者无虚日”(《十国春秋》卷巧),南唐因而被誉为“文物最盛”,“有元和之风”(《长江文化史》647页目睹北方刀兵之乱,南方的封建割据政权取的是隔岸观火、“保境息民”之策。也许正是北方的战火硝烟、民不聊生警醒了南方,便劝农桑、修水利、招客商,使长江流域的经济获得了发展,并远远超过了北方,“从而为五代长江文化的崛起及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正式确立,创造了极其重要的条件”(《长江文化史》647页)五代时南方生机盎然。
仅以江淮、江南地区为例,杨行密取得淮南后,“招合遗散,与民休息,政事宽简,百姓便之”,从此结束了唐末混战的局面。后徐温执政,结束了与两浙地区吴越国的长期战争,“自是吴国休兵息民,三十余州民乐业者二十余年”(《资治通鉴》卷270)。公元943年,徐温之子徐知诰建南唐代吴,都金陵,同样不好争战,希望国家、民生以安乐为重,曾说过:“百姓皆父母所生,安用争城广地,使之肝脑异处,膏涂草野”。(《钓矶立谈》)南唐境内,“旷土尽辟,桑柘满园,国以富强”(《资治通鉴》卷270)。
徐知诰后改姓李即李昇,自称唐之后裔,传中主李璟,再传后主李煜。
南唐“文物最盛”的另一个原因,是重视教育、教育发达,《南唐书》卷23称:“南唐跨有江淮,鸠集典坟,特置学官,滨秦淮开国子监,复有庐山国学,其徒各不下数百。
曰则耕作,夜则读书;农忙在田,所统州县,往往有学。”除书院之外,江淮有耕读之风,农闲赋诗。洪迈在《容斋四笔》卷5中说:“七闽二浙与江之西东,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诗词南唐的星空,真个是辉煌久远啊!较之“花间”词,南唐词中的脂粉气已经减少,笔触有了空灵气,对心境意绪的表现增强,语言更趋自然优雅及生活化。并让后来的读者总是于风月花柳间,感觉到一种淡淡的忧郁、迷惘与惆怅。南唐不同于西蜀,西蜀有巴山阻隔尽可以偏安一隅,纵情声色。西蜀后主王衍有《醉妆词》可证:“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南唐文化发达,百姓安居乐业,可是南唐在地域上与中原相邻,周、宋一直对南唐地域虎视耽耽。到李煜即位,时在公元961年,以宋之兵强马壮,南唐只好称臣,年年纳贡,而依旧边事飘摇。大约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李璟、李煜的词不时从奢华富丽中露出一丝忧患意识。至于李煜亡国被捕关押至北国,成为阶下囚,一如既往以他的真诚执著,体验亡国之苦、之痛,然后不加掩饰地表现,一往而无返。用文怀沙先生的话说,李后主“将万斛泪血化为一江春水东流,上脱花间绮艳,下开苏辛雄风。
冯延已,南唐老臣,写词名手,其《鹊踏枝》,似乎表达的只是某种心境、情绪,无他事,只是娓娓道来而让人心扉难掩: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春来,惆张还依旧。
曰曰花前长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李璟诗词四首,均为愁肠百结、幽怨伤感之作,其代表作《浣溪沙》两首,王国维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历千年而传诵不绝。之一:
手卷真珠上玉钩,第十九章263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
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之二: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李煜25岁嗣位南唐国君,39岁国亡为宋军俘,囚汴尊三年,后为宋太宗赐药酒毒死。宋太宗毒死了一个已成阶下囚的南唐国君,也终结了一个伟大词人的生命。从被囚到赐死,李后主经历了从皇帝到囚徒及国破家亡的变化,此种经历,不可能人皆有之。诗人便把心胸完全袒露于笔端了一一他还有什么可以隐瞒的呢?比如《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比如《浪淘沙》:
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比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