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气血才是命根子
34170100000002

第2章 养生先养气血——气血是人体的“命根子”(1)

生命的本质在于“气”

【气血养生经】 人体和宇宙一样,都是靠着五行之气凝成的有形之物,靠着气在脏腑、器官之间的有序循环而维持着生机和活力。所以,气顺,则体安;气在,则人在。

到底是中医好还是西医好呢?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不止一日了。不得不承认,在科学领域,语言从来不像它在文学领域那样魅力四射,在事实面前,它不得不低下头败下阵来。

我想说的事实是这样的:传统中医经受了几千年的考验,名医辈出,如东汉张仲景,西晋皇甫谧,唐代孙思邈,清代王清任等等。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精妙独到。即使现在,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中医都可以药到病除。

多年来,王小姐一直生活在某种怪病的阴影下,她长期月经不调,有时候一个多月来一次,有时候两个多月来一次,还有时候三五个月来一次,王小姐去看西医,西医作了很多种危险的猜测,并作了全面检查,可是化验结果证明:子宫发育完好,肾功能健全,也没有妇科炎症。所以医生给出的结论是:没病。

一方面握着自己“没病”的西医学化验证明,一方面想着多年来的“非正常”状态,王小姐一筹莫展,她带着满腹疑惑来到了中医诊所。医生在一番望闻问切后告诉她:是寒气太重,气血失调的结果。

一开始,王小姐将信将疑,心想:气又看不见摸不着的,谁知道真相如何呢?

可是既然找不到更合适的方法,那就宁可信其有吧,六服中药喝下去,王小姐的气色明显好多了,就这样坚持下去,王小姐的老大难问题终于得以解决,她的“好朋友”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她成了个“正常”的女人。

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传统中医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而这一生命力正是来源于它找到了人体维持其生命活力的发动机——气!

我们说一个人生命力旺盛,总是说他朝气蓬勃;形容一个人衰弱,我们说他气息奄奄;判断一个人的生死,我们以喘息和断气定夺;还有,人活一口气,人就活个精气神儿……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一个“气”字。和王小姐的病情一样,在临床实践当中,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疾病,都是“气”在作怪。

我们不禁要问,气是什么?它来源于何方?旺衰取决于何物?

气在本质上是一个哲学概念,“气”散见于先秦著作里,随处可寻,如《庄子》有“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孟子》有“气,体之充也”,《荀子》有“治气养生”,《黄帝阴符经》里也有“离之制在气”,这些都是中医“气”理论的重要依据。

传统中医认为,人由气生,大到整个宇宙,小到人体的一个器官,实质上都是由无形的气凝聚而成的有形的事物。《黄帝内经》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清阳和浊阴是气的两种形式,那么阴阳二气不仅能产生天地,还能产生万物,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人。

人体不仅因气而生,而且也因气而长。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运动场,促成这种运动的物质就是我们所说的气。举个例子,风是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但怎么来判断它的存在呢?通过树枝的摇曳,通过水的波纹,也就是说通过风自身的流动来证明它的存在。

人体内的气也是同样的道理。气的功能需要通过气的运动来实现,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气机,主要包括升、降、出、入四种,这四种运动在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内进行,进而促进了人体内部的循环。简单来说,气对人体内部循环的促进作用有这么几种:

(1)推动作用。包括对人体整个生长发育过程的推动,也包括对脏腑工作的推动。比如我们说肝有肝的气,肺有肺的气,肾有肾的气,这就是说五脏、六腑、形体、官窍、血、津液等的生理功能活动,都必须在气的推动下进行。如果气虚,推动力就小,脏腑功能就弱了,会出现如消化不良、胸闷等症状。

(2)温煦作用。这一作用最为重要的是调节人体体温,辅助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我们可能有这种感觉,久坐不运动,就会感觉手脚冰凉;如果长时间不舒展肢体,就会觉得腰部很凉,这在根本上就是因为气行不畅所致的。

(3)防御作用。有些人容易生病,或者易被细菌感染,而有的人即便遇到再强烈的流行性感冒也能安然无恙,区别就在于抵抗力的大小。而决定一个人抵抗力的关键,就是气的充足与否。一个人气足,也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抵抗外邪的护身符,身体本身抵抗能力较强,病邪自然就不能奈何他了。

(4)固摄作用。这是指保持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我们知道人体内包含着诸多大大小小的器官,这些器官虽然繁杂却有着自己固定的位置和功能,而这种井然有序就全靠气来维持。同时,汗液、尿液等的排泄也有一定的规律,如果不是气来掌管和统摄,它们会随意地被排出体外,打乱人体正常的代谢。比如盗汗就是气虚的表现。

此外,气对人体的最突出贡献还表现在它对血的种种作用。气为阳,血为阴,两者关系密切,中医自古就有“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说法。

总之,气是维持体内循环的发动机,有了气的存在,身体内的各个零件才能有条不紊地运转,身体这个大机器才能保持健康。所以,爱自己,爱健康,就要从认识“气机”开始!

阳气是人体活力之源

【气血养生经】 宇宙的和谐,人体的健康都离不开阳气的扶持,失去阳气,花不会开,叶不会长,动物不会旺,人也不会健康。

生活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这样一种现象,形容女孩子开朗活泼,我们往往说她很阳光,用“阳光女孩”来形容。形容男孩子健硕英俊,则会称之为“有阳刚之气”。这都充分说明,阳与健康的关系有多么密切。

对于宇宙万物,阳,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说起阳气的魔力,《红楼梦》里有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小故事。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有一天,富家小姐史湘云和丫鬟翠缕一道出去散步。史湘云性格豪放开朗,同时也学识丰富;翠缕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那是一个夏天,她们走到水池边,看见荷叶随清风荡漾,闻到阵阵清香,忍不住就在那儿停了下来。翠缕说:“怎么荷花还没有开?”

湘云说:“时候还没有到呢,天地间万物都由阴阳二气化生,阳气到了,荷花就开了。”

翠缕不解地问:“什么阴啊阳啊,没影没形的,我怎么一点也不懂?”

湘云对她说:“阴阳哪里有什么影啊形啊,它不过是气,天地中的一切都是阴阳二气产生的,比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

翠缕好奇起来,问道:“难道花啊,草啊,虫子啊什么的,也有阴阳吗?”

湘云接着说:“当然有了,什么都有阴阳,比如那树叶的正面叫阳,背面就叫阴。”

翠缕越发有兴趣,说道:“这下我懂了,男的就是阳,女的就是阴;动物也是一样,公的就是阳,母的就是阴……”

上面这个小故事虽然有调侃的成分,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阳气的伟大作用,荷花之所以没开,是因为时令未到,阳气未足,人体也是这样,离开阳气的扶持和养护,它也会枯萎。所以说,对于生命万物,阳气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阳和阴”是纯粹的东方概念,或说是源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概念。在医学上,只有东方医学(泛指中医)有阴阳的学说。中医的“阳”含义很多很广,狭义是指体内维持人体旺盛精力的部分;阳气,就是此部分在人脑想象中的物质化状态,其实是只可意会和感知,不可触摸和测量的;同时也因人而异。《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说:“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了它,万物便不得生存。人体若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一片黑暗,这样,生命就要停止。”

根据《易经》的阴阳理论,我们受到启发,阳气才是生命的动力和源泉。我们要想健康长寿,必须坚持不懈地保养与延长我们的阳气,对抗阴气的生长,从而使阳气始终处于旺盛的状态。这就是《易经》这部玄妙与智慧之书告诉我们的养生真谛。

如何保护好我们体内的阳气呢?

补阳气首要是补肾、暖肾、保暖、去寒或调阴:肾为一身之阳,就像人体内的一团火,温煦、照耀着全身。先天之精气其实代表的是先天之本的“肾”。肾,就是人的根,就如大树的树根一样,只有从根上施肥、松土,才能生长旺盛,只有树根不断吸收营养,才能牢牢地扎在大地之中。就是大树给吹断了,只要有根在,它还会发新枝、长新叶。人也是一样,只要保住肾,也就是保住人的根,人就永远健康,永远充满活力。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中医认为的“肾”是个泛指概念。以西医学概念而言它不仅仅包含肾脏,也包含心脏和肺脏等;也就是说泛指直接为营养物质提供运输动力的脏器和组织。补肾气,就是要增补这些脏器和组织的功能和相互协调的能力。

肾气不足,大致分为阳虚和阴虚两种。阳虚者,体质偏寒,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欠佳:易出现消瘦,畏寒,血压低,神经衰弱,血液循环功能性障碍等症状。阴虚者,体质偏热,也有冷热交替者,一般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欠佳:易出现肝火旺盛,血压偏高,血脂偏高,内分泌紊乱等症。

当然,保养阳气也要掌握一定的要领,首先就是根据季节保养真阳。一年四季,阳气也有自己的活动规律,从冬天到春天,阳气就开始生发,从春天到夏天,阳气是最多的时候,这叫作阳长阴消,那么我们就应该抓住春夏时节好好养阳,多晒太阳。因为我们人的这个阳气,和天上的阳气是息息相通的,头顶太阳,就是最便宜又最有效的养阳方式。

保养阳气还要求我们学会吃,怎么样吃保养阳气的食物,怎么样调整寒热。具体的内容我们将在饮食养气血的章节中进行详细讲解。

保养阳气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调整我们的心态。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分别对应着我们的心、肝、脾、肺、肾。七情也分阴阳,因为喜是属于阳,悲是属于阴的,所以假如我们每天都很快乐、开心,那就无形中滋养了阳气。如果我们总是很悲观,郁闷,不开心,那就等于自己损害自己的阳气。所以,我们每天要快乐生活,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它就会给我们从七情里面沾染阳气。

保护肾脏,多晒太阳,多找乐子,这就是最简单地捍卫阳气之道,做起来容易,但坚持起来很难,大家要持之以恒,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血是脏器离不开的“铁饭碗”

【气血养生经】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五腑六脏也不堪承受饿饭之苦,而血就是脏器的饭,吃饱喝足才有精神干活儿。所以,养生的重点在于养血,血气方刚才是好男儿。

“血气方刚”是个常用成语,成语词典的解释是用来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

成语“血气方刚”出自《论语·季氏》,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这就说明了,“血”和“气”是两种并列的物质。

为什么要把血放在气的前面呢?对于人体,血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颜颜是某时尚杂志一名小编,最近为了赶稿,同事们响应主编的号召,不惜挑灯夜战,很多同事都累得倒下了,唯有颜颜一人依然面不改色,神清气爽的。问及不败的秘诀,颜颜不吝施教,说小时候在乡下,就听奶奶教育她说:人是铁饭是钢,吃饱喝足了血脉才会旺。颜颜于是就记住了奶奶的话,无论多忙多累,或者心情多么不好,她都会吃得像公主一样好。

最后,颜颜告诉大家:吃饭香香,血液旺旺,脏器棒棒,身体自然健康。

听了颜颜的话,大伙儿这才明白,原来身体的脏器也需要吃饭,吃不饱脏器也会“罢工”。

中医认为,一个人健康的标准就是气血充足。人体的脏器就如同人一样,其也有胃口,也需要吃饭,吃饱肚子才能干活、工作。而脏器的饭就是气血。

当体内的各种脏器每天都能吃饱喝足时,干劲就十足,活就干得好。而当人体的总血量不够,脏器的饭不够,它们吃不饱肚子,虽然它们都还在运转,但很容易疲劳,无力,抵抗力下降,就出现了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时间一长,各脏器由于供血不足,各种疾病都会惹上身来。

心脏供血不足时就会心慌、气短、胸闷,这时,特别想休息,就会偷懒,就会出现短暂停顿,心跳的跳动速度就会越来越慢,心就开始痛。这是在提醒你,它饿了、累了,你没管它,或者只是给它吃了一些扩血管的药物,可根本原因并没有找到。当缺血症状进一步加重,血管不能充盈,就会造成闭塞,心梗,最后危及生命。

大脑供血不足,轻者头晕、记忆力下降,重者因远端末梢的血管得不到充足的血液而干瘪、闭塞,继而出现脑缺血、脑梗死,时间一长,脑子开始变“瘦”,脑萎缩、老年痴呆症也开始发生。

肝脏供血不足,它的工作能力也开始下降,作为“人体化工厂”,以前吃一斤肉,它都能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能量,而这时只能转化7两,余下3两只好以脂肪的形式弃置在肝脏里,形成脂肪肝;或者堆积在血管里形成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