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逻辑防身术
在CIA探员负责的许多案例中,目标任务常常使用诡辩术来为自己开脱,但是苦心编制的逻辑往往逃不过经验丰富的CIA探员之法眼,生活中的平凡人缺乏锻炼,因此常常吃哑巴亏,或者想用言语去“犯犯错”,但是功力不够,被他人揭发,要学会保全自身,就要学会一定的逻辑技巧。
一、逻辑回马枪,给对方反手一击
如果你的行为不经意间惹恼了对方,抑或不小心得罪了对方,言辞之中出现了“有刺”的话语,让对方心里不舒服,接着存心为难你的话,那么建议你采用逻辑回马枪,给对方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方能成功地退身而出。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事例。
同事A是个心胸狭窄、脾气暴躁的人,芝麻绿豆大的事情都要向上司禀报方才安心,因此跟办公室其他人的关系并不是很好。
这一天,新来的同事B早上来到办公室时,见到同事A穿了一件粉紫色的裙子,于是脱口而出称赞道:“你穿这件粉紫色裙子挺好看的,显得年轻多了。”
同事A看了看这位新来的员工,顿时火冒三丈地说:“说什么呢,我显得年轻?想要说我老就明说,干吗拐着弯骂啊,真是小心眼。”
同事B不急不躁地说:“在我看来,你穿这件裙子的确挺好看的,如果你还是说自己老,那就是你的眼光问题了。”同事A瞪了她一眼,说:“我的眼光才没有问题……”接着开始为自己辩解,办公室的其他人不由得笑了。
在上面的例子中,同事B对于同事A的诘难并没有急着为自己反驳“小心眼”的问题,如果她一直纠缠这个话题,则中了对方的圈套——因为对方的逻辑认定同事B是“小心眼”的,去为这种小事情替自己辩解则是在承认自己的确有问题。因此,聪明的同事B巧妙地转移了话题的锋芒,而把火引向了对方,倒打一耙,使得对方阵脚自乱,很好地保全了自己。这种做法是为CIA所肯定的。
二、偷换概念,转移“罪行”焦点
在前面的章节我们提到,谈话是一场你抛我接的传球游戏。而在CIA探员的断案中,嫌疑人常常使用答非所问的技巧,把对方抛过来的球丢到旁边,从而希望逃脱干系,瞒天过海。这种方法是一种很好的话语逻辑术,但是用来害人则不好。不过,生活中的我们为了缓解话语矛盾或者冲突的情况,倒是可以多多借鉴。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一位年轻的作家新出了一本关于人生禅理的书,但是新书推出不久后便毁誉参半,特别是资深评论家们纷纷贬斥此书,认为作家阅历尚浅,写出来的东西比较肤浅。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们针对这个问题采访了这位年轻的作家。
“外界纷纷说这本书写得很烂,请问你怎么看?”
年轻的作家微微一笑,回答说:“这本书卖得脱销,最近还要重新印刷,请问记者先生,哪里写得烂了?”
在上面的例子中,聪明的作家对于记者们尖锐的提问,就是采用了CIA探员在断案中常见的概念偷换法。按照记者们的逻辑,他们问题的概念在于书的质量——“写得好不好”,而年轻作家巧妙地将这个概念偷换成书的销路——“卖得好不好”。其实,写得好不好跟卖得好不好没有必然的联系,一本书的销路除了看质量还要看作者名气、上市时间、宣传包装等因素,但是为了避免自己深陷逻辑泥潭,作家转移了话题的焦点,如果对方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则可让自己全身而退。
三、两难逻辑法让你不辩而胜
有时候,日常待人接物中的无心之失,让你很难自圆其说,这种情况下往往说得越多,错得越多,越说越有罪,假若是这样,那我们可以学习CIA逻辑高手们的两难法。
所谓两难逻辑,是指以两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和一个选言判断为前提,构成一个假言选言逻辑。简单地说,两难逻辑法,是向对方提出两种假定的可能,并以此为大前提,使对方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这两个假定中的哪一种,都会使其进退维谷。
甲、乙是自小玩大的朋友,一次,甲手头缺钱,乙拿出了五千块给甲应急。不久过后,乙的同事丙也因为家里有事向乙借钱,乙二话没说,拿了一万块给丙。于是有人开始在甲的面前嚼舌根说:“你跟乙那么好,他才借你五千块,可是却借给丙一万块,可见你在他心目中并没有那么重要啊。”
甲听了以后心里很不痛快,于是向乙问起此事。
乙回答说:“如果你信得过我,我不必解释;如果你信不过我,我解释也没有什么用。”
甲听了,不知如何反驳,于是走了。不久以后,他得知乙前段时间是因为有事才借出不多,于是很快就和乙和好了。
在上面的例子中,乙正是采用了两难逻辑法,为自己的无心得罪开脱,让对方不再纠缠,于是清者自清,不辩而胜。
“文字游戏”——CIA探员们也爱玩
话语是文字的游戏
巧舌善变一直是CIA探员的强项,他们能三言两语套取对方的信息,或者指出对方逻辑的不当之处。话语在实质上是通过文字与文字的排列组合连接起来的,不同的是,有些人的连接能力比较强,有些人则容易分不清主次等逻辑,笨嘴笨舌。
通过语言的描述,CIA探员们构建起一个话语中的逻辑世界,把情感和行为赋予在这个环境中,让文字似乎也有了生命力,再现了现场的情景,让对方重新回到真实的当时情景,从而坦承自己的看法。CIA探员就是这样通过文字,让对方参与到话语的游戏中来。
探员杰森与吉姆奉命追查一个穷凶极恶的连环杀人犯,这个杀手最近又犯下了一桩命案,他将一个重要的证人——一位年轻的女子杀死后抛尸在偏僻的城郊河中,然后想要撑船逃跑。
当杰森赶到岸边的时候,看到河上的石桥旁边水面有着深红的血迹,而一艘小船正在往桥的方向行进。
杰森拿起枪,逼着杀手下了船。杀手假装服从,然后趁着杰森不注意,夺走了他的枪。正在这时,吉姆赶过来了,于是杀手将枪抵在杰森背后。
吉姆问:“杰森,这个男子是谁?”
杰森回答说:“看到水面上的血迹了吗?那位证人已经丧命了,我身边的这位男子是重要的目击证人,他当时撑着小船往石桥方向走,亲眼看到女子被杀手抛到河中。”
“原来如此。”吉姆装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接着指了指石桥的方向问杀手,“是不是在那边……”话音未落,在杀手回头的一瞬间,吉姆就一枪解决了杀手。
那么,吉姆是怎么判断出眼前的男子就是杀手的呢?
在上面的例子中,其实杰森跟杀手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只不过需要一定的逻辑能力才能看出来。杰森说往石桥方向撑船的男子亲眼看到了案发的现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按照逻辑,男子是背对着石桥才能撑向石桥那边,听出了话语端倪的吉姆趁机一枪了结了凶手。
前面提到的CIA探员们辨别话语中的悬机的能力令人称赞,但是生活中缺乏逻辑思维的普通人也许就不是那么好办了,很多人狡猾地利用文字陷阱,骗取他人的信任。
在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莫过于商家们的文字欺骗了。有的商家在高档商品的门口打着“全场价格最便宜,最低9块9起。”消费者们好奇地走进去后,发现除了一个质量比较差的腰带是9块9以外,其余的几乎都是200块钱起价。商家巧妙地玩了一次文字的游戏,骗消费者进来后吸引人气,有时候甚至强行要消费者购买。比如:
一次,小林路过一家电气公司的时候,看着门口写着“买冰箱送洗衣机”的标语。小林心想,这真是天下掉大馅饼了,于是兴高采烈地冲进去,买了一台价格不菲的冰箱。结完账后,他问导购员,有哪些款式的洗衣机免费送。导购员笑嘻嘻地说:“您只要付钱就可以随便挑了。”
小林不解地问:“不是买冰箱送洗衣机吗?我已经买了冰箱了,免费洗衣机在哪里啊?”
导购员说:“是这样的,买了冰箱以后,如果你再买洗衣机,我们就可以免费帮你送洗衣机到家门口。”
小林顿时气得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