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CIA教你逻辑说话术
34153600000025

第25章 CIA的说话指南(3)

林华:我认为我们四个都不会当选的,其他队员毕竟比我们经验丰富。

丽柔:怎么可以这样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们虽然年轻,但是也可能当上的,观众还是欢迎新鲜面孔的。

金燕:是啊,总不能让黑天鹅白天鹅都是“老人家”去饰演吧,我看丽柔和林西最少也有一个会当选的。

林西:嗯,我也觉得我挺适合的,应该可以选上。

最后经理进来了,宣布了这次的主角名单,事实证明了这四个人的讨论中有两个人说对了,那么究竟是哪两个,猜对了呢?

首先,让我们还是按照刚才的做法,先把四个人的话语简单缩减成下列的四句话:

林华:四个不选。

丽柔:有人当选。

金燕:丽柔和林西最少一个当选。

林西:我当选。

可以看到,林华和丽柔的话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必然有一个说对了,另外一个则猜错。根据经理的话,有两个人猜对,有个人猜错,因此剩下的金燕和林西的话肯定也是一真一假。如此一来,我们只是知道一对矛盾,并不能直接判断出来结果。这个时候,便可以使用CIA探员们常用的假定法。

第一步,我们假定林西的话是对的,那么根据之前推断出来的“金燕和林西的话一真一假”,所以,金燕的话肯定是错的,即“最少有一个人当选”是错的,那么与“林西当选”这个判断刚好矛盾,因此,林西说自己当选的这句话是错误的。所以,这两个人中金燕的话对了,林西的话错了。

第二部,因为从第一步可以知道金燕的话是对的,那么丽柔的话“有人当选”则没有和它相悖,因此丽柔的话是真的,则林华的话是假的,因此答案就出来了。猜对的两个人是金燕和丽柔,猜错的则是林华和林西。

所以,当我们为眼前的事实抓破脑子的时候,不妨静静心,将话语之间的关系先列出来,再各个击破。

跟CIA探员们来一场国籍的推演

CIA探员们面对的情况往往比我们上述所列的要错综复杂很多,因此,单一的假设法可能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另外一种辅助手段——推演法。

所谓推演法,就是将话语中的一个条件作为假设,由这个假设条件去推演其他的条件,直到得出正确的信息为止。现在我们通过CIA负责的一个经典案例来剖析一下。

有英、德、意、西的四个嫌疑人坐在CIA审讯官杰森的面前,杰森的任务是确定这四个人会说哪些语言,因为从之前的一个案件得知,一个能说两国语言的罪犯冒充他国的政客犯下了多宗罪行,杰森目前掌握的情报是,这三个除了精通本国语言之外,还能流利地说其他三个国家语言中的一种。

1.有一种语言是这三个嫌疑人都会的,但是四种语言中没有一种是这四个人都会的。

2.1号嫌疑人是意大利人,4号嫌疑人不会说意大利语,但是这两个人曾经交谈。

3.2号嫌疑人对英语一窍不通,但是当1号嫌疑人和3号嫌疑人交流的时候,2号嫌疑人可以毫无障碍地给他们两个翻译。

4.这四个嫌疑人没有一个人一方面懂得德语,一方面又懂得意大利语。

5.2号嫌疑人、3号嫌疑人、4号嫌疑人不能在一起交谈。

现在,杰森面临的难题是,找出每个嫌疑人到底是哪个国家的人,还有他们究竟会哪两门语言。

看到上面的五个条件,我们不免有点晕头转向。不过,这对于经验丰富的CIA探员杰森来说不过是小儿科罢了。他采用的方法就是前面我们所提到的推演法。

第一步,确定哪个条件适合做假设条件。杰森看了看这五个确定的情报,选取了情报四——“这四个嫌疑人没有一个人一方面懂得德语,一方面又懂得意大利语”作为假设的条件,因为这个条件是五个条件中比较适合来做推演的。

第二步,列出所有可能的情况:

1.1会意、西语,2会德、西语,3会英、西语,4会英、德语。

2.1会意、西语,2会德、西语,3会英、德语,4会英、西语。

3.1会德、意语,2会英、西语,3会英、西语,4会英、意语。

4.1会德、意语,2会英、西语,3会德、西语,4会意、西语。

第三步,根据假设条件来推演。由杰森假设的条件可知,这四个人没有既懂德语,又懂得意大利语的,所以第三种和第四种可能的情况可以排除掉。其余的两个假设条件首先都指向了1号嫌疑人会说意大利和西班牙语,那么接下来杰森不会放过跟1号嫌疑人有关的任何信息。

第四步,看与判断相关的条件。和1号嫌疑人相关的情报是情报二——1号嫌疑人是意大利人,4号嫌疑人不会说意大利语,但是这两个人曾经交谈。因此,两人要交谈的话肯定需要共同的语言,在可能的情况中,只有2号是符合这种情况的。所以,到了这一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号嫌疑人是意大利人,会说西班牙语;2号嫌疑人是德国人,会说西班牙语,3号嫌疑人是英国人,会说德语;4号嫌疑人是英国人,会说西班牙语。

生活中如何反驳矛盾的逻辑——矛盾怎么找,看话语的结构

CIA探员们认为,一句符合逻辑的话语的结构应该是由“观点+论据或者论据+观点”所构成的,话语中如果会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只有两种情形——观点和论据相互对立,或者论据中存在相互相反的两个事实或者判断。

首先,CIA探员要指出的一点是,观点往往的核心判断是“是什么”,是一个结论性的话语,论据是证明观点正确的语言,是具体的事实或者判断,两者是总—分或者分—总的关系。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听到的话语:

“很快就下大雨了,各家各户的窗户都关得紧紧的,乌云密布,街上一个人也没有。”

“我认为我应该当选班长,因为我已经当了四年的班长,有经验,有责任。”

“小刘最有可能是忘记关灯的那一个,因为她昨晚是最晚走的。”

“又是买菜又是拖地的,你真是一个模范老公啊。”

“头发乱糟糟,黑眼圈那么大,你昨晚肯定加班加很晚。”

在上述的各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既有“观点+论据”的组合,也有“论据+观点”的结构。这都是围绕一个或多个事件,得出自己的观点来进行论证,或者根据一个观点展开论述。

其次,观点和论据一定是相关的,否则就构不成一个逻辑清晰的话语。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把第一句话改成“很快就下雨了,因为小刘是最晚走的”,那么就会让人感觉莫名其妙,因为两个判断是毫不相关的。知道了话语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就可以从话语中仔细分辨矛盾的所在了。

单句的话语判断中,CIA探员们很轻易就可以看出矛盾的所在。因为可能的情况只有两种,或者观点和论据矛盾,或者论据之间产生矛盾。

“我一点都不想吃东西,麻烦把这块蛋糕递给我。”

“金钱是世界上最肮脏的东西,让我远离干净的世界吧。”

“小林是整个科室最漂亮的实习生,新来的实习生李娜比她还要好看。”

“儿子,你不能再看电视了,电视又不能提高你的成绩,有些节目,像教你怎么做题的频道还是不错的。”

“我今天真的好忙啊,我上午忙,要睡觉,下午睡觉,晚上还是忙着睡觉。”

“你们已经被包围了!所有的人站住,不准动,把手给我举起来,趴到墙上!”

在上面的例子中,“一定都不想吃东西”和“吃蛋糕”显然是观点和论据相反的关系,既然认为金钱是最肮脏的,但还是不愿意和金钱分离,很明显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例子;小林已经是最漂亮的了,怎么会有另一个女孩子比她还要美呢?接下来的两个例子则是论据中存在矛盾的例子,既然电视没有一点益处,又何必说有些节目做得好?紧跟着的那个例子则不仅是观点和论据矛盾,论据之中也混乱了。最后一个例子是我们平常最常见到的,但是有时候并不能分辨它的错误——如果叫人不要动,又何来“把手举起来”和“趴到墙上”呢?

一旦我们分清了话语中的结构,找矛盾条件相对来说就会容易很多。上面的例子和分析都是针对同一个事实的简单判断,有时候话语的观点和判断有多个,可能会产生总观点和分观点之间的逻辑混乱,或者总观点和论据、分观点之间等的逻辑混乱等多种可能情况,这就需要我们细心去甄别了。

CIA探员们最后的结论是,知道了怎么去分辨他人的错误之后,我们也要逆向思维,懂得怎么不踩到地雷,也要小心不要让别人踩地雷。在说话之前就想清楚话语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便能避免自己出现“最锋利的矛”和“最坚固的盾”这两个自相矛盾的判断,让自己的话语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我前言不搭后语,你却什么都懂?

假如我们的语言失去了条理性

我前言不搭后语,你却什么都懂?这是不可能的事。我们在日常的交谈中,都会有一定的语言逻辑,才能把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表达清楚、分析清楚。我们不妨在这里做一个假设:假如我们的语言失去了条理性,嘴巴里吐出的字眼跟脑袋里想的一样,没有经过过滤,没有经过组织,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

相信大家都知道,人类大脑的思考是变化莫测的,跳跃性非常大,并且速度惊人。因此,大家可想而知,倘若我们真的按照大脑的随性思考,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那么我们的交谈就会形成一种前言不搭后语的语言状况,前面说的内容跟后面说的内容联系不起来,几个内容混杂在一起后更让人晕头转向,不知道彼此到底都在说些什么,交流起来一定很困难。所以,在说话者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况下,倾听者是听不懂他在说什么的。

大家也许不知道怎样才是前言不搭后语,但是相信大家一定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只是不知道这种错误的语言逻辑的名称就是前言不搭后语而已。现在,我们为大家分别从倾听者和说话者这两个角度去分析一下,前言不搭后语到底有什么样的后果。

CIA分析之倾听者篇——难解、错解

难解

当我们的谈话毫无逻辑,毫无条理,忽儿说东,忽儿说西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倾听者眉头紧皱,一脸茫然,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是呀,谁会知道呢?比如,你正说着喜马拉雅山脉是多么的雄伟壮观,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但是你突然又说你家的狗狗可爱无双,人见人爱,车见车载。很明显这两者之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可是它们又出现在你的同一段话里,因此,你的倾听者不知道到底哪一个才是你想要表达的重点。

今天是CIA探员比尔的妈妈从北京旅游归来的日子,比尔是个有名的孝子,他当然会在百忙之中抽空前去机场接妈妈回家了。

比尔妈妈的飞机航班准时到达,比尔很容易就找到了提着大包小包的妈妈,他接过她手里的所有东西,带着她一起走向他的车子。

比尔妈妈见到比尔非常高兴,他们已经半个月没有见面了,所以她很想念比尔,一见面就询问比尔在她外出旅游的这段时间里,他有没有发生什么状况,有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例如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哪个女孩之类的问题。

比尔最怕妈妈问这样的问题了,他现在的工作很忙,根本没有时间去谈恋爱,最重要的是没有遇到喜欢的女孩,他怕妈妈说着说着又要软硬兼施地逼他去结识别人介绍的女孩,于是马上转移话题说:“我还是按照老样子过日子,妈妈,你给我说说这次旅行的趣事吧,我还没有去过那里呢。”

一听到这个,比尔妈妈就变得异常兴奋,她说:“哦,这一次的旅行真是有趣极了!北京真是值得一去的地方!”比尔妈妈见到儿子一副很有兴趣的样子,就更加激动了,噼里啪啦地接着说:“那里的一切都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情,就连从那里升起的太阳在我的眼里也像是那个什么剧的脸谱,街道上永远都是人潮汹涌,我看见颐和园的湖面就会想起我们家附近商城里的那块大镜子,那种很大很大的自行车,哎呦,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呢……”

比尔妈妈一边说一边用双手比画着,脸上洋溢的神情仿佛她又回到了当时那个情景,但是,她却没有看到身为CIA探员的儿子脸上那一团团迷惘的神情。

如果你是没有去过北京的比尔,你会明白比尔妈妈到底在描述什么吗?比尔妈妈一开始说的是北京那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情太阳,然后说了人潮汹涌的北京街道,接着是颐和园的水面、很大很大的自行车等,虽然这些都是比尔妈妈在北京所看到的事物,但是它们之间是没有什么联系的。大家试着把这些东西拼凑在一个画面上,那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你能看懂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到底要表达什么?难怪身为CIA探员的比尔也不能听明白他亲爱的妈妈到底在说什么。这就是前言不搭后语的错误语言逻辑,造成倾听者难解的后果。

错解

前言不搭后语的错误语言逻辑除了会使倾听者难解,还会使倾听者错解。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前言不搭后语会造成的另一种状况就是前后矛盾,当你的前言跟后语所表达的内容不一致时,就会使人误解你的意思。

珍妮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女孩,一天到晚都说个不停,见到什么就评论什么。但是同事们都不愿意跟她聊天,她们认为她是一个虚假的人,说话总是颠来倒去,不知道哪句是真的,哪句是假的,她们背地里称珍妮为“不过小姐”。

珍妮的确有这样的坏毛病。这天,同事金妮穿了一双漂亮的新鞋子来上班,吸引了姑娘们的目光,大家都围了上去仔细地瞧,人人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