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CIA教你逻辑说话术
34153600000013

第13章 CIA眼中的中国人的“逻辑”(3)

CIA探员认为,适当的引用可以避免说话者重复阐释的麻烦,同时也为推理的归纳演绎提供了方便。但是,恰当运用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可用不可滥。

重复引用造成的逻辑话语错误

我们知道,中国人在说话的时候常常运用“引用”的方法,但是如果不注意的话,就容易产生逻辑错误。

这是因为,中国人在说话的时候常常“顾左右而言他”,为了保全自身,或是为了藏起城府而拐弯抹角,导致听话者听了跟没听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下列的情形:

高考成绩出来后,小明走出屋子到外面散散步,恰好碰到买菜回来的邻居王阿姨,于是王阿姨很关心地问:“小明成绩出来啦?考得怎么样?”

小明回答说:“我是和你们家小刚一起考的,和小刚考得差不多。”

王阿姨听了又问:“这小子还没有告诉他多少分呢,你知道吗?”

小明说:“小刚的成绩和我差不多啊。”

王阿姨见问不出个所以然,只好气冲冲地回家了,一回到家,她就直奔小刚的房间问:“儿子你高考成绩怎么样?”

“我考得十分令人满意。”

“十分满意?你如何做到的?”

“一个令人十分满意的高考生就可以做到了。”

王阿姨顿时被气得七窍生烟。

相信读者听了小明和小刚的回答也得不出什么明确的结论,因为这两位高中生在回答的时候,并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就他事论手头事”,不断重复引用,结果只是不断地围绕原地旋转,并没有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其他确切信息。

所以,CIA探员们告诫我们,如果重复引用并没有说明事物的性质,我们则避免在下定义和论证的过程中使用这种方法,因为这样不仅不利于解释事物,还会使得对方莫名其妙。

正确的话语是要避免反复兜圈子

要避免犯重复引用或者滥用引用的情况,CIA探员们的对策主要是针对以下几点下工夫。

一、为对象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由于重复引用是不断使用自身或者他人的言语来自证,因此其定义并不是明确的,只是不断地说自己。因此,CIA探员们指出,要让自己的话语更具有逻辑性,就必须为话语中所提到的概念下一个精确的定义。

下定义要遵循一个明确的公式,那就是:被定义的概念=事物独有概念+最小的属概念。

所谓的事物独有概念,就是在同一个概念范围中本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所特有的属性,这个属性让它与众不同。所谓的最小属概念就是被定义概念的最小的从属范围,看起来好像很复杂,让我们通过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

什么是人?人是能制造、使用工具来劳动的高级动物。

在对“人”这个概念进行定义的时候,例子中就正确使用了下定义的方法。首先,“人”是一种动物,但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是,人能够制造工具,而且能够熟练地使用工具来劳动,而其他动物不会;动物又分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等类型,“人”这种动物所属的最小的属概念就是“高等动物”。

上面的下定义的方法看起来很难,但是在说话的过程中我们并不一定能够像学者们一样定义严密谨慎,但是CIA探员们指出,我们的思维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让自己的概念清晰明白。

首先,要为你阐述的概念定一个范围。通常用的范式是“×××是什么”、“×××属于×××”或者“×××是×××的一种”。比方说你想要说明“火龙果”是什么的时候,就先给它限定一个范围,比如火龙果是一种热带植物。

其次,为你的概念找出与众不同的属性。让对方一听就知道是A而不是B。我们在话语论述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如何将所讲的事物重点突出,使人一听就知道你讲的不同在哪里。最后使用连接词,将两者连接起来,就显得有条不紊了。

二、“直线”思维,CIA探员们说一就是一

数学公理说,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要避免在话语中犯下兜圈子、重复引用的错误,我们有时候不妨使用直线式的思维,有一就说一。CIA探员们有时也是这样直来直往,这样反而能直接让两点——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得到最直接的沟通。

杰森:我昨天跟踪目标人到了一个游乐场,突然目标人的背后出现了一个很可爱的小孩子,他的头发在灯光照射下好看极了,就好比你说过的会反光的那种。而且眼睛还挺明亮的,他就紧紧跟在我们目标人的后面,然后突然回过头来看我,接着我发现目标人不见了。

吉姆:杰森,看来你的修炼还是不够啊。我想问你的问题是,这个小孩子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线索。请问这个可爱的小孩子年龄在哪个年龄段?头发是什么颜色?眼睛有什么特征?

杰森:……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杰森给出的回答都是复杂的描述,而没有给出直接而简单的重点。其实对于吉姆来说,他需要的答案仅仅是“重要线索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褐色头发,蓝色大眼睛,身高在一米二左右”类似的话,如果像杰森这样拐弯抹角,是没有办法让吉姆明白的,反而越说越糊涂。

三、多一点询问,对方是否听清楚了你的意思

对话的目的是让说话者的意思传达到听话者的那一方,听话者在接收到对方的意思后,再根据回答抛出另外的问题。前面已经提到,在CIA探员们看来,话语是对话双方你来我往的抛球与接球游戏,如果你只是顾着自己玩,将球不断抛到别处,就会导致听话者在对面干着急。

具体来说,我们在说话和阐述自己看法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对方的感受,以对方的理解来推进对话和推理的过程。当对方的表情不对劲或者你的提问没有反应的时候,你就要停下来,询问一下对方是否弄懂了你的意思,才能让对话和谐地进行下去。

“不充足理由论”,证据到底在哪里

CIA探员们的说话逻辑结构

CIA探员们正常说话的逻辑结构是观点+论据。通常是先说出关于某些事物的看法、态度,然后以相关的有力论据来证明观点的有效性。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话语中的论据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事实性的,但无论是事实还是理论,都应该紧紧围绕观点,证据确凿,令人信服。我们先通过下面的一个典型案例来看一下什么是CIA的话语逻辑结构。

CIA探员罗宾在俄罗斯执行任务的时候,在她下榻的五星级酒店中枪身亡。当她的同事们到达五星级酒店的时候,罗宾已经成了一具僵硬的尸体了。开门可见罗宾歪在酒店的落地窗户面前,手中的紫色口红已经掉在了地板上。

CIA探员杰森搬动罗宾的尸体发现,她背后的落地玻璃上歪歪扭扭地写着一列数字——908。探员吉姆戴着手套翻查证据的时候发现,罗宾的钢笔中藏着一张小小的纸条,上面写着:“我已经追踪到了四个目标人,其中一个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安全威胁,并且各种证据表明,这人已犯下几宗命案。这四个人的代称分别是806的A、608的B、908的C和609的D。”

杰森和吉姆思考了一下,杰森说:“根据罗宾所说的话,凶手肯定是代号为908的C。”吉姆望着杰森说:“不对,凶手应该是806的A。首先,根据罗宾的纸条判断,那么杀害她的肯定是这四人中的一位;其次,罗宾临死前倒在玻璃面前的姿势表明,她是背着手写这些数字的,凶手并没有发觉。因此,把这些数字倒过来后,真正的杀人凶手应该是代号为806的A。”杰森听了点点头,吉姆的回答也得到了其他同事的认可。

暂且不论两人的推理过程,从形式上来看,吉姆的话显然更加令人信服。因为他首先提出了一个看法,指出了凶手是谁,然后用层层的论据来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而杰森的论据仅仅是“因为罗宾说过”,罗宾到底说了什么,而对于自己的观点又有何论证作用,对此,杰森并没有讲清楚。

由此可见,在CIA探员的论证思维中,论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脱离了有力的论据,再小的判断也可能仅仅是空穴来风,由于理由的不充分,最终将导致论证的失败。在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充足的论据可谓比比皆是。

CIA探员们告诉你什么是充分论据:充分的论据不会骗人

在CIA探员的逻辑手册里,对于论据的要求首先是论据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掺假,如果论据虚假,那么即使观点是正确的,也不能必然地推出你的判断。

论据可以是事实性的,也可以是理论性的。事实性的论据一般是人们所切身感受的现实,是真实的事实材料。没有时空的划分,可以是过去发生过的事实,也可以是现在发生的事实,可以是自己身边的,也可以是在其他国家和民族地区发生的事实;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而理论性的论据是被人们所接受或者公认的道理、名言、俗语等。

我们来看看事实性和理论性的论据到底是怎样的,首先看下面的例子:

1.命运的残酷不能阻挡人的意志,人是可以依靠自己的毅力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享誉世界的作曲家贝多芬,虽然耳朵失去了听觉,但是他却一步步地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作曲家。

2.CIA探员们说,人平均每隔十分钟就要撒一次谎,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谁不撒谎的,只是谎言有大有小罢了。

3.只要有恒心,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比如山这么高,愚公还是锲而不舍地移山,最后感动了神灵,后来山终于被移走了。

4.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等于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因此,要想成功,后天的努力也非常重要。

5.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你何必跟他斗个鱼死网破,好好养精蓄锐,一定可以东山再起的。

在上面的例子中,前三个分别是事实性的论据,后面两个分别含有理论性的论据。但CIA探员们的看法是,无论是何种论据,都应该是经过实践或者为人所确认的事实或者原理,才能成为论述的充足理由,也就是说,充足论据的第一个要点是真实不骗人的。

一、保证论据的真实是话语逻辑的前提

CIA探员在心里牢记的是,只有真实的论据才能让观点站得住脚。因此我们在日常的论述或者对话中,一定要保证自己观点的论据是真实可信的,否则你的看法将不攻自破。

小明爸爸:今天班主任打电话过来,说你今天没有去上课。

小明:班主任误会了,我是迟到,并不是旷课,下午铃声响了三声我就走进了教室。

小明爸爸:这不可能,今天下午县里停电了,你怎么可能听到电铃响声呢?

在上面的这段对话中,小明爸爸正是抓住了小明论据的不真实而推断出了小明观点的虚假性。仔细听对方的论据,分析他在事实或者理论上是否成立也是CIA常用的手段。因此,我们要保持自己观点是否可靠,首先就要保证论据是令人信得过的,才能展开下一步的说明。

二、论据应该和论点站成一线

前面提到,论据的前提必须是真实的,但真实的论据是否就一定说明观点的正确,或者说,就一定可以推断出论点呢?不一定。比如CIA探员们在调查的时候,能否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推出“所以A一定是罪犯”呢?当然不能。因此,要保证论点的正确性,比说话逻辑的充足性更重要的一个要点,是论据可以必然推出结论,也就是论据和论点保持一致。

如果前提并不止存在观点的一种情况,那么它就不能必然地推出观点的有效。比如我们可以说“天上下雨,地面变湿”,这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这句话换成“地面变湿,天上下雨”,那么就不是正确的了,因为地面变得湿湿的,可能是有人泼水,也可能是洒水车刚刚来过,并不只是下雨这一种情形,所以我们不能说地面变湿必然是由于天上下雨。

如何破解生活中的“牛头不对马嘴”

在我们的日常对话中,人们常常会犯下论点和论据不一致的错误,导致牛头不对马嘴。我们通过下面一个实例,让CIA告诉你,怎样揭穿对方的论证错误吧。

CIA探员布斯在小的时候曾经遭遇过一次同学的“栽赃陷害”。

有一次,老师举行班里面小小的画画比赛,并宣告这次画得好的同学将会得到巧克力作为奖励,同学们高兴极了,都安安静静地画着,到了午休时间,大家都到学校的食堂吃饭,老师们也忘记了将抽屉里面的巧克力带走。等回来的时候,巧克力袋已经被人拆开,有些巧克力已经不翼而飞。袋子的旁边,恰好放着布斯的铅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