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本手册管公司
33676900000145

第145章 生产经营管理(11)

标准成本控制亦称标准成本制度。它通过对控制对象事先确定标准成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将实际消耗量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计算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原因,采取控制措施,将各项成本控制在标准成本范围之内。标准成本、费用预算、差异分析是标准成本控制的核心。标准成本的制订和费用预算的编制是对成本的事先控制,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是对成本的事中、事后控制。该方法已经成为企业成本控制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标准成本制度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事先预定的标准成本为依据,衡量实际发生的成本,计算偏离标准成本的差异,从而把各项成本都划分为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两部分,并分别记录入账和归集。标准成本制度包括标准成本制订、成本差异分析和成本差异处理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1)标准成本控制的作用。实行标准成本制度,能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随时掌握实际成本脱离标准成本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以便及时采取适当应对策略和调整措施,从而实现以标准成本为依据的“过程成本控制”,有利于加强成本管理。标准成本控制是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

标准成本控制为考核工作业绩提供重要依据。标准成本是经过周密的分析研究和技术测定而制订的科学的预计成本,是应当努力达到的成本目标。通过实际发生的成本同标准成本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有关部门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高低,它不仅是衡量实际成本水平的一个尺度,而且是考核工作业绩的一个依据。

(2)标准成本控制的程序。制订标准成本的工作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制订基本的标准成本。按产品设计测算的各种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制订基本的标准成本。它主要作为各个时期的标准成本比较的基础,但它不能反映出逐年应该达到的标准水平,因此,它在实际工作中较少采用。

第二阶段:制订理想的标准成本。理想标准成本是根据最佳生产技术条件、最优秀的经营管理状态下所能达到的标准来制订的标准成本。这种标准成本由于要求过高,难以达到,所以也很少采用。实际工作中可以把它作为奋斗目标的参照。

第三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对标准成本进行修订,制订出正常的标准成本。根据企业正常的耗用水平、预测价格和目前有效经营条件等实际情况,拟定出计划期实际使用的标准成本。它可作为编制预算、考核成本控制效果的依据,正式确定使用后,一般在年内不得修改。

编制费用预算。制订标准成本与编制费用预算联系十分紧密。标准成本是单位产量计划成本,成本预算是计划成本总额,它们都是成本控制和考核的依据。标准成本制订后,以它为依据编制产品生产成本预算。

事中进行支出控制。这是指企业内部对产品成本负有责任的各级单位,以事前制订的标准成本为基础,对成本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的实际开支进行严格的监督、计量、记录、计算,控制各种消耗按标准成本规划的水平发生的成本管理活动。

事后考核和分析。随时将脱离标准成本的各项差异通过账户系统汇总,揭示产品实际成本脱离标准成本的情况。期末用当期产量按标准成本计算绩效预算,对产品成本进行考核和分析,为策划未来的标准成本方案提供依据。

(3)成本差异分析。成本差异是指在一定时期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它反映了实际成本偏离预定目标的程度,当实际成本大于标准成本时表示超支,反之表示节约。

变动成本差异分析。变动成本差异是由实际发生的变动成本与标准变动成本之间的差额决定的。这一差额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于价格脱离标准造成的价格差异,二是由于用量脱离标准造成的用量差异。对于造成差异的原因,要进行具体分析和调查,才能明确最终原因和责任归属。

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分析。变动制造费用差异是指实际变动制造费用与标准变动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它也可以分解为“价差”(即耗费差异)和“量差”(即效率差异)两部分。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与各项变动成本差异分析不同,其分析方法有“二因素(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和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差异)分析法”和“三因素(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固定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程度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总额差异)分析法”。

标准成本制度既包括成本的反馈控制系统,又包括成本的前馈控制系统。它把事前成本计划、日常成本控制和最终成本确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成本控制系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生产现场管理

生产现场管理概述

一、生产现场管理的概念

(一)企业生产现场

现场一般是指作业场所。生产现场是指从事产品生产、制造或提供生产服务的场所。即劳动者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完成一定生产作业任务的场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本作业单元。它既包括各基本生产车间的作业场所,又包括各辅助生产部门的作业场所,如库房、实验室、锅炉房等。在我国的工业企业中,习惯把生产现场简称为车间、工段、班组或站、场、队等。

生产现场集中了企业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企业的主要活动都是在生产现场完成的,因此从生产现场的状况就可以了解到该企业的经营状况。生产现场能直接创造效益。企业要降低生产成本,按期将产品交付给消费者,以及产品质量要达到消费者所期望的要求,这一切都要在生产现场实现。生产现场还能为企业经营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要知道生产进展如何,消耗怎样,工人作业还需要哪些改进,原辅材料供应是否存在问题,就要去生产现场实地了解,直接获得感性、具体的信息。生产现场也是问题萌芽产生的场所,有的企业提出“向生产现场要效益”就是这个道理。生产现场是生产活动的第一线,许多问题、隐患都来自于生产现场,如果能把生产现场管理好,产品的质量和交货期就可得到保证,员工情绪就会高涨,生产效率就会提高。同样,生产现场也是最能反映员工思想动态的场所。人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员工的情绪、满意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质量,进而反映到产品质量上。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生产现场管理者要随时注意员工的思想情绪,主动地与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适时地进行帮助和引导。由此可见生产现场十分重要,西方国家的一些企业强调“走动式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多到生产现场去观察了解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实干的工作作风。

(二)生产现场管理

所谓生产现场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管理原理、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对生产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配置与优化组合,以保证生产系统目标的顺利实现。现场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合理组织各种要素,包括人(操作者、管理者)、机(机器设备、工艺装备)、料(原材料、辅助材料、零部件)、能(水、电、煤、气)、法(操作方法、工艺制度、规章)、环(环境)、信(信息),使之有效地实现最优化的组合,并经常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生产现场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成本、质量、交货期。在进行生产现场管理时一定要强调标本兼治,不仅要找到问题,而且要探求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并加以杜绝。比如生产中产品发生废品及次品,如仅仅把废品和次品检验出来和返修是不够的,而要深入调查发生不良品的位置、对象和真正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着手解决,并研究是否还有其他未被注意的潜在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标本兼治,防止废品和次品再度发生,达到更高的生产现场管理水平。通过生产现场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降低成本,持续挖掘内部潜力,树立竞争优势。

二、生产现场管理的任务

对于现场管理的任务,有人认为是“搞好场区卫生、标志醒目、工装整洁、文明作业”,这只是表面现象。从现场管理的本质上看,现场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合理地组织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使之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生产系统,并经常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按整体优化的思想,积极推行精益生产等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以工作性质定岗,以工作量定员,把多余人员从岗位上撤下来,大力降低在制品,实现优质、准时、高效、集约生产,坚持不懈地改进作业环境和现场秩序,实行定置管理,形成科学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严格劳动纪律和工艺纪律,做到环境整洁、设备完好、信息准确、物流有序、安全生产,进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具体的任务是:

第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全面完成生产计划规定的任务,包括产品品种、质量、产量、成本、安全等生产经济技术指标。

第二,控制生产成本,消除生产现场浪费现象,科学组织生产,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开展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实现生产的高效率和高效益。

第三,优化劳动组织,搞好班组建设和民主管理,不断提高现场人员的思想素质与技术业务素质。

第四,加强定额管理,降低物料和能源消耗,减少生产储备和资金占用,不断降低各种消耗。

第五,优化专业管理,完善工艺、质量、设备、计划、调度、财务、安全等专业管理保证体系,使它们在生产现场协调配合,发挥综合管理效应,有效地控制生产现场的投入与生产。

第六,组织均衡生产,实行标准化管理,严格执行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

第七,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做到人流、物流运转有序,信息流及时、准确,出现异常现象能及时发现和及时解决,使生产现场始终处于正常、有序、可控的状态。

第八,治理现场环境,改变生产现场“脏、乱、差”的状况,确保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

三、生产现场管理的基本内容

生产现场管理的基本内容可以从管理的要素(对象)和系统管理两个角度来阐述。

(一)管理的要素(对象)

从管理的要素或对象来阐述,一般认为现场管理包括以下内容:

1人

包括现场管理的组织领导者、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操作工人、辅助工人。人是现场管理中最关键的因素。

2机

即生产现场的工具、设备,包括工、夹、量、模、刃具及机械设备、电器设备、运输设备和检测装置等,这是组成现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3料

是指生产现场需用的各种原材料、辅料、配套件、在制品、半成品等,它们是组成现场生产力的重要要素,也是现场管理中数量大、变化多、难度最高的关键因素。

4物

是指生产现场需用的其他辅助性物品和生活设施,如工具箱、更衣箱、饮料箱、消防器材、电风扇等。这是现场管理中比较繁杂但又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

5法

是指组织现场生产所必需的各种制度、法规、标准和技术工艺等,也就是现场管理必须具备的各种工艺规范和检测方法的制订及实施。

6环

是指现场作业环境。包括厂房、场地、通道、作业区域的划分以及通风照明,也包括尘毒、噪声等安全和劳动卫生方面的环境。

7资

是指投入生产现场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的总和。加强成本控制,减少资金占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现场的经济效果,是现场管理的内容之一。

8能

是指生产现场所需要的油、电、水等动力资源。节约各类能源消耗、降低能耗成本也是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

9信

是指生产现场经常进行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要求信息渠道畅通,信息反馈迅速,能如实反映生产现场的实际状态。

(二)系统管理

从系统管理的角度,生产现场管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现场生产组织管理

包括现场生产组织形式的确定及改善、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现场生产调度、生产进度的统计分析等。

2现场技术工艺管理

包括技术图纸、工艺文件及工艺规程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以及工艺流程的确定和工艺的改革、技术改革等的管理。

3现场质量管理

包括现场质量把关、检测控制以及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现场文明生产的组织实施等。

4现场设备管理

包括设备的维护、保养、修理和设备的合理利用、安全操作等。

5现场物资管理

包括对一切生产需用的原材料、辅料、在制品、半成品和工具、夹具、工装模具、刃具、量具、工位器具、料架等以及其他非生产用的物品的管理。

6现场劳动管理

包括劳动力的调度和安排、劳动定额的修订和实施、劳动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劳动纪律的执行等的管理。

7现场安全管理

包括安全纪律、安全设施、防尘防毒、防火防汛以及防暑降温等的管理。

8现场环境管理

包括厂房、场地、通道、作业区域、作业环境、厂容厂貌、通风、照明、色标等的管理。

9现场成本管理

包括生产批量的确定,生产周转速度的加快,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的执行、控制、统计与分析,原材料的合理利用,节约节能工作的开展等。

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现场管理几乎包括了企业的所有部门。因此,现场管理也是一个全面的管理概念。

四、生产现场管理的要求

生产现场管理的基本要求是把握现场管理的重点内容及特征,强化管理基础工作,进而优化现场运行管理。

(一)把握现场管理的重点内容及特征

企业现场管理的重点工作内容包括作业调度,原材料、能源消耗,质量安全控制,生产技术管理,经济核算及定额管理等。这些工作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是由车间主任、工段长、班组长及生产调度员、材料管理员、质量安全员、定额核算员等来具体实施的。这就是要求现场管理人员熟悉现场管理过程,切实把握相关工作规范及内容特征,才能把现场管理落到实处。

(二)强化管理生产现场的基础工作

通过现场管理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实施现场管理必须做好管理基础工作,这是因为现场管理工作相当一部分属于基础工作范畴。

1信息工作

它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信息的收集、记录、整理、传递、反馈等。它是企业对各项管理工作进行决策的依据。在生产现场主要包括原始凭证、台账、统计分析等。

2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的经验总结,是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规范化。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的法规,是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是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的保证,也是综合评价生产经营指标的基础。它包括责任制度、标准规范等。

3计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