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之源
33622300000008

第8章 拍号的来历

拍号(英文写作“Time Signature”),表示歌、乐曲每个小节拍子的记号。在简谱中,拍号写记在歌、乐曲的左上方,调号的旁边;在五线谱中拍号写记在歌、乐曲的第一行,谱号的旁边。拍号一般用两个阿拉伯数字表明:上方数字表示每小节的拍数,下方数字表示以何种音符为一拍。如果歌、乐曲中途需要改换拍号,就写记在改变拍子的第一小节的最前方。

拍号的形成,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

西洋的古代音乐,常以二拍子为主,用于庄严、雄壮的曲调中。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势力急剧发展,教会控制了整个欧洲政治、文艺等领域。12世纪中期至13世纪末之间,根据宗教学说,“三”是一个神圣的数字。因此,三拍子便被认为是神圣的、完全的、圆满的。教会音乐家们突然重视起三拍子来,许多“新艺术”派的作曲家,如法国的马肖、意大利的兰第尼等,创作的乐曲常用三拍子。由于三拍子的兴起,当时二拍子几乎停止了使用。14世纪初,在“赞美诗”等宗教歌曲中,出现了用圆圈“〇”来表示三拍子的记号。当时的二拍子作为不完全拍子,用半个圆圈来表示。当时的四拍子,用大半个圆圈来表示。而二二拍子(即22)的一些教会歌曲,则是大半个圆圈中用再画上一条纵线的来表示。后两种拍号的用法,一直沿用至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五线谱中用和这两个拍号,就是表示四四拍子(即44)和二二拍子(即22)。

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多声部音乐的出现,需要有精确的乐谱和正确的拍号。除了单拍子以外,又出现了四六(即64)、八六(即68)、八九(即98)等多种复合拍子。即使在原来的单拍子中,也有二三(即32)、四三(即34)、八三(即38)拍子的区别。有的曲谱,还使用了四五(即54)、八七(即78)等混合拍子。这样,原来用一个圆圈的变化来表示拍号的形式也就难以适应后来的这些复杂的变化了。因此,自17世纪以后,“〇”和这两个节拍记号就慢慢被淘汰,而代之以一目了然的阿拉伯数字,也就是现在的节拍记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