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心灵故事
33615300000006

第6章

顽石点头

“顽石点头”形容对人教育耐心,使人心服口服。

此典出自《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经,至阐提处,则说有佛性……群石皆为点头。”

竺道生信仰佛教,对佛家思想有精深的研究。有一天,他独自一人跑到深山里,寻找了许多大石头,并把它们一块一块地搬下来,整整齐齐地放在一块儿,把它们当做自己的徒弟。从那以后,每天从早到晚,他像学校里的老师教导学生一样,对着石头不厌其烦地讲解《涅经》。不久,那一堆大石头听到竺道生讲道理时,竟个个点起头来。

妄语误人

“妄语误人”说明害人者恒害己,甚至祸及家人。

此典出自《阅微草堂笔记》闻数人箝掌笑曰:

“秃项马,尔今知妄语之误人否?”近在耳畔,而不睹其形,方知为鬼所绐也。

乡里人张某非常阴险狡诈,即使是对他最亲的亲人,他也不说一句实话。此人口齿灵巧敏捷,很多人都被他欺骗过。

因此人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做“秃项马”。马秃了项颈,意思就是没有鬃毛。“鬃”和“踪”同音,是在形容他的隐约难辩,像夜间闪烁的一点火花,突然间无踪无影了。

有一天,张某和他父亲在晚上迷了路。隔着田垄看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他们便问道:“应当往哪里走呀?”那几个人都说:“向北!”结果张某和他的父亲都深陷在泥沼之中。

这时,张某又大声地向那几个人问路,那几个人回答说:“转向东走。”结果,张某和他父亲向东一转,差点遭到灭顶之灾,父子二人便在泥沼中挣扎,窘迫地难以移出。这时听见那几个人笑着拍掌说:“秃项马!你今天可总算知道说假话有多害人了吧?”声音就在耳边,但抬头却看不见人影,张某这才知道是被鬼欺骗了。

为人说项

“为人说项”用以表示为人扬誉或说情。

此典出自唐代杨敬之《赠项斯》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唐代有一个诗人叫项斯,字子迁,江东人。他在会昌四年中进士,任过丹徒县尉。

未及第时,他虽然诗写得不错,人品也好,但名声却不太大,几乎不为人所知。

有一次,他带着诗稿去拜访当时的名士杨敬之。杨敬之曾读过他的部分作品,也挺欣赏他的才华,这次见面之后,经过深入的交谈,杨敬之更觉得项斯是个前途远大的人,便赠给项斯一首诗:

几度见诗诗尽好,

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

到处逢人说项斯。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多次读到你的诗,感觉句句都好;现在觉得你的人品,竟比诗还高。我从来不愿意隐瞒别人的优点,今后不论碰到谁我都要为项斯称道。由于杨敬之的推荐,项斯的诗很快在长安广泛流传开了,他也因此名声在外了。

闻所未闻

“闻所未闻”指听到了从没听到过的事。

此典出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大说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未闻。’”

秦朝末年,赵佗趁着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的机会,自立为南越王,占据了南海、桂林等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以后,便派陆贾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顺了汉朝。

赵佗虽是真定人,但由于长期住在南方,对汉朝已经不太了解了。陆贾来到南越,赵佗就问他:“我和萧何、曹参、韩信比起来,谁的才能更高?”陆贾说:

“似乎是你。”赵佗又问:

“我与汉皇帝比呢?”陆贾说:“汉皇从丰沛起兵讨伐暴秦,诛灭了强大的楚国,为天下兴利除害,也继承了三皇五帝的事业。

中国人多地大,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政令统一。你们南越,不过数十万人,地域狭窄,只与汉朝的一个郡差不多大,怎么能和汉朝相比呢?”赵佗听了陆贾的这番话,茅塞顿开。

他对陆贾说:“陆先生来到南越,让我听到了以前没有听到过的事情。”后来,赵佗归顺了汉朝,刘邦封他为南越王。

信口雌黄

“信口雌黄”指人随口说出的没有根据或不负责任的话。

此典出自《晋书·王衍传》:“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读《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王衍,在晋武帝(司马炎)时做了太子舍人;后来调做尚书郎等职。他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喜欢清谈。

做官以后,非常崇拜老子和庄子,经常讲

“无为而治”的道理。由于他学问渊博,谈论也非常精辟透彻,因此,在当时享有很大的名气,许多读书人不但都佩服他,而且还模仿他的做法。

当王衍读解老庄玄理的时候,手里总是拿着一把玉柄拂尘,表现也非常从容宁静的态度。而他有时把意理读解错了,就随口改正。于是人们说他是“口中雌黄”。原文最后一句是:“世号口中雌黄”雌黄本来是山里一种黄赤色的矿物。古时候的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都用雌黄涂抹。“口中雌黄”,便是立即改正说错的话的意思。

信誓旦旦

“信誓旦旦”指誓言说得极其诚挚。

此典出自《诗经·卫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有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他借抱布换丝的名义向姑娘求爱。俩人结婚后夫妻恩恩爱爱。这位姑娘把家中所有的事情都担在身上,爱夫之心始终没有变。但是这个小伙子后来却变了心。他对妻子横眉竖眼、百般虐待。

在悲苦无告的处境下,这位姑娘回忆起前前后后的遭遇,心中充满悲痛。

她责骂丈夫说:“你说过我们要白头共偕老,一想起这话我就怨。淇河滚滚也有岸,水注漫漫也有边。两小无猜共戏乐,说说笑笑玩得欢。

我们发过誓的,没想到你会变心。恨你变心不念旧,一刀两断我们就算完了。”最后,她愤然和这个负心汉一刀两断,彻底决裂了。

言必有中

“言必有中”意思是话都能说到点子上。用以形容人有见识,善于说话、论理。

此典出自《论语·先进》:“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周书·武帝纪上》:(邕)甚为世宗所亲爱,朝廷大事,多共参议。性沉深有远识,非因顾问,终不则言。世宗每叹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论语·先进》记载着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储存财货、兵器等物的仓库,叫长府。鲁昭公曾以长府为据点,攻打过季孙氏。鲁昭公被赶走以后,季孙氏为了防止鲁昭公反攻就决定改建长府。孔子的弟子闵子骞说:“照老样子下去,难道不行吗?为什么一定要改建呢?”孔子说:“闵子骞平时不怎么说话,没想到一说话就说到要害上。”

《周书·武帝纪上》中讲公元六世纪二十年代,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大起义彻底瓦解了统治中国北部的北魏王朝,后来便在北方形成东魏和西魏两个割据政权,与割据江淮以南的梁形成政权三分鼎立的形势。

后来,东魏改为齐,西魏改为周——后人称它为北周。(北)周武帝宇文邕,死后谥号为武皇帝,称为高祖。宇文邕字祢罗突,是宇文泰(字黑獭,死后谥号为文皇帝,称为太祖)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叫叱奴太后,在大统九年生下宇文邕,天和二年(公元567年)被尊为皇太后。宇文邕非常孝顺父母,聪明又有才干。父亲非常器重他,说:“将来成就大业的,一定是他。”字文邕的大哥宇文毓(小名统万突,死后谥号为明皇帝,称为世宗)即位后,特别喜爱宇文邕,每逢研究朝廷大事,大多都让宇文邕参加讨论。宇文邕性格深沉,深谋远虑,如果不征求他的意见,那么他就会一直保持缄默。宇文毓经常叹息说:“四弟不喜欢说话,可是说起话来,都能说到点子上。”

言不由衷

“言不由衷”意思是,说出的话不是发自内心。形容虚伪敷衍、不说真话。

此典出自《左传·隐公三年》:“言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

春秋初期,郑国是一个新兴的诸侯国。

郑庄公是周朝的卿士,掌控朝中大权,根本不把周王放在眼里。周平王又是个软弱无能的人,一方面他不得不依靠郑庄公来处理朝政,另一方面他又非常信任虢公忌父,想让他代替郑庄公来管理朝政。郑庄公知道后,便对周平王非常不满。周平王害怕了,连忙向郑庄公解释说:

“我并没有让他取代你的意思。”为了让郑庄公放心,周平王和郑庄公决定交换人质,周太子到郑国做人质,郑公子到周国做人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后,周桓王(姬林)继承皇位。周桓王也想让虢公忌父代替郑庄公做卿士,以便掌握朝中大权。郑庄公知道后又很生气,这年春天,他派大夫祭(zhāi)足带领兵马来到周朝的温邑,割掉了那里的所有的麦子,运到郑国。

到了秋天,祭足又带领兵马到成周,把那里的谷子全部割掉,运回郑国。从此,周朝和郑国之间的关系就更加恶化了,结下仇恨。

史官在评论这件事的时候说:

“言语不发自衷心,交换人质又有什么用呢?如果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相互谅解而后行事,并用礼仪加以约束,虽然没有人质,但又有谁能够离间他们呢?”

言过其实

“言过其实”指说话的人语言浮夸,超过实际。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刘备为替关羽复仇,出兵攻打东吴,失败后退到白帝城,忧愤成疾,快要死去了,临死之前嘱咐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所说的话往往夸大,言过其实,今后丞相用他时要格外谨慎。”刘备死后,司马懿出兵攻打街亭,马谡向诸葛亮请求前去守街亭,结果因才智不够,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以不听军令之名,把他处死了,忽然才想起刘备临死前的嘱咐,忍不住大哭了一场。

言人人殊

“言人人殊”意思是,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用以形容众人意见分歧,各有各的见解、说法和主张。

此典出自《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

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刘邦打败项羽之后,认为天下已定,就在一片拥戴声中登上了帝位,史称汉高祖。为了加强统治,刘邦安派长子(名肥)当齐王,让曹参做齐相国。刘邦死后,汉惠帝即位。惠帝废除诸侯国的相国制,改任曹参为齐丞相。齐王年富力强,渴望成就一番大业。曹参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想找出最佳的治国策略。

曹参召来那些有影响的老年人和有名气的读书人,请他们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治国安邦,起初召来的数百人都是齐国有资历的儒生。他们所发表的见解有很大的分歧,曹参不知该采纳谁的主张为好。后来,他听说胶西有一位盖公,对黄帝老庄的学说很有研究,就派人带重礼把盖公请来。

盖公说,治理国家的最佳方略是清静无为,这样一来,老百姓自然就安定了。还由此类推,讲了一通大道理。曹参非常欢喜,还让出自己的正堂给盖公居住。

他采纳盖公的建议,用黄老学说来治理国家,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在他担任齐丞相的九年期间,齐国倒也是安定团结的,人们都夸曹参是个贤相。

言犹在耳

“言犹在耳”形容对人家说过的话还记得十分清楚。

此典出自《左传·文公七年》:“今君虽终,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

晋襄公去世了,由于太子夷皋年少,晋人在立国君一事上均感到十分为难。赵盾说:“襄公的弟弟雍年长又有经验,而且为人和善,晋文公重耳在世时,也非常喜爱他。雍的母亲又是秦伯的女儿,与秦国关系友好,如果立他为国君,不但国内稳定,而且外邻友好,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大夫贾季说:“还不如立襄公的另一个弟弟乐,乐的母亲很受晋怀公、晋文公的宠爱,立了他,百姓一定高兴。”赵盾反驳说:“乐的母亲生活作风不好,地位也卑贱。立国君应该找一个与大国有良好关系的人,乐的母亲是陈国人,国小力微,遇到事情也无法得到援助。”赵盾坚持要立公子雍而公子雍此时正在秦国,赵盾便立刻派人去秦国迎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