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心灵故事
33615300000005

第5章

凤姐见众姑娘都在宝玉这里,便问:“我前日打发人送了两瓶茶叶给姑娘们,可还好么?”宝玉抢先说:“不好。”宝钗说:“味道也还好。”黛玉说:“好。”凤姐见黛玉说好,便道:“我打发人再送些来,只是有一事求你。”黛玉笑道:“你们听听,不过吃了她一点子茶叶,就使唤起人来了。”凤姐马上笑道:“你既已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众人大笑起来。黛玉满脸绯红,回过头去,一声不吭。宝钗见状,赶紧出来解围,笑嘻嘻地说:“二嫂子只是好心诙谐。”黛玉立刻反驳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的讨人厌罢了!”凤姐当即指着宝玉道:“你给我们家做了媳妇,还亏负了你么!”

黛玉起身便走了。

千里犹面

“千里犹面”指传达意见真切无误。

此典出自《旧唐书·房玄龄传》:“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房玄龄,十八岁中了进士,在隋朝任隰城尉,由于犯了错误被罢了官。秦王李世民起兵到达渭北时,房玄龄求见,并随他征战攻伐,在秦王府供职十几年。唐太宗称帝后,房玄龄任宰相有十五年。

在秦王府的十几年里,房玄龄任记室职务,管理各类文书,每次写军书表奏,文字简练,道理充分,从不打草稿。唐高祖曾对侍臣说:“此人深识机宜,值得信任。每为我儿论事,深懂人心,千里之外传达意见都会真切无误,就像对面讲话一样。”

强词夺理

“强词夺理”比喻硬用语言强辩,把无理说成有理。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均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宋国有一个大夫名叫高阳应,他是一个喜欢强辩的人,即使没有什么理由的事情,他也要争论不休。虽然别人嘴里说不过他,心里是很不服的。有一次,高阳应要建一座房子。一位有经验的木匠看了盖房子的材料后对他说:“现在还不能动工,木头还没有干呢!用这么潮湿的木头做柱子,柱子就会有裂痕的。而木头一有裂痕,就会支撑不住房子,将来房子会倒塌的。

还是等木头干透以后再说吧!”高阳应反驳说:“恰恰相反,用潮木头做柱子,房屋不仅不会倒塌,反而更坚固。你看,木头越干就越有力,砖瓦泥土越干就越轻。现在木头还潮,就能够支持住屋顶,过了些时候,砖瓦的压力减少了,木头风干了,不是更能支持得住了吗?怎么会倒下来呢?”

木匠被他这么一驳,无言以对,只好按照主人的要求去做。房屋很快盖起来了,但是没多久,不出木匠所料,房子果然倒塌了。

巧发奇中

“巧发奇中”形容善于发言而能适合人意。

此典出自《史记·孝武本纪》:“少君资好方,善为巧发奇中。”

西汉武帝时,盛行迷信之风。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觉得求神祭神可以使子孙尊显,使民益寿延年。于是有些以祠灶为业的人就受到皇帝的尊崇。

有一个叫李少君的人,被汉武帝召到宫中。他无妻无子,隐瞒自己的年龄,装神弄鬼,自称能用药物,使人长生不老。很多人就相信了他,争先恐后地向他馈赠。

少君也确实有点小能耐,常常能准确无误地说出上百年以前的事实。有一次,他和武安侯田蚡一起饮酒,有一位九十余岁的老人也在座。李少君对老人说,我曾经和你祖父一起到某地游玩过。老人小时候曾随祖父到过此地,大家都为李少君的话而惊奇不已。还有一次,汉武帝召见李少君,问他是否认识一件旧铜器。

李少君说:“这是齐桓公放在柏寝的那件铜器。”后来证实李少君的话是正确的,宫中诸人都非常惊骇,以为李少君是个神人,很可能已是数百岁的人了。司马迁把李少君这种时时发言并有所中的才能称之为“巧发奇中”。

巧言令色

“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伪装和善的样子。

此典出自《尚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传说皋陶和禹曾在舜帝面前讨论过治理国家的事情。皋陶说:“相信并按照先王之道来处理政务,就能实现谋略,大臣之间也能团结一致,同心同德。”禹说:“你说得完全正确,但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皋陶说:“唉,这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努力提高品德修养,以宽厚的态度对待同族的人,同时也要使他们贤明起来,共同努力辅助你治理国家”禹非常佩服地对皋陶说:“你说得好啊!”

接着皋陶又说:“另外,怎样用人也非常重要,一定要做到知人善用。”禹说:

“没错!知人善用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才能知人善任。如果能做到这点,又‘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意思是:何必怕那些花言巧语善于谄媚的人呢)?”

清谈挥麈

“清谈挥麈”形容善于言谈辩论,谈起来兴高采烈。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文学》:“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莫忘食。”

晋代人孙盛(字安国)喜好《老子》、《庄子》、《周易》之学,擅长谈论经义玄理。当时的中军将军殷浩(公元?~356年,字渊源)也喜好老庄之学,擅长清谈。孙盛到殷浩那里去清谈,不辞辛苦,客主亲密无间。二人清谈起来兴奋得连饭都忘了吃,仆役们送来饭食,凉了又热,折腾了许多次。互相争论不休,每人都奋力挥动着用驼鹿尾做成的拂尘,尾毛都甩脱落了,掉到满桌的饭菜之中。宾主一直谈到日暮时分。殷浩善于清谈,在当时名声很大,能以清谈与他相抗衡的,只有孙盛一人。殷浩对孙盛说:“您不要做狂傲不驯的烈性马。我要像对待牛那样,穿住您的鼻子。”孙盛说:“您有没有想到,牛被穿住鼻子,也常常会挣断逃脱。

对于人,应当穿住面颊,这样就无法挣脱了。”

鸲鹆效声

“鸲鹆效声”讽刺那些毫无主见,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还要到处吹嘘的人。

此典出自《叔苴子·内篇》:“鸲鹆之鸟生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

南方有一种鸟叫八哥。人们训练它学说话,天长日久,八哥就能学舌了,但也只能模仿几句而已,一天到晚它所唱的也只是那么几声。

有只蝉在院子里叫,八哥听到后便嘲笑它。蝉对八哥说:“你能学人说话,这很好。但你说的都不是自己的话,所以等于你什么也没有说,哪里比得上我说的都是自己的心里话呢?”八哥羞愧地低下头,从此再也不学舌了。

人言可畏

“人言可畏”形容舆论对人的压力。

此典出自《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全诗共三段,第三段的原文是:“将仲子兮,无窬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大意是说:仲子,仲子,求求你呀,不要将我家墙击垮,也别踩断檀树杈。我不是心疼这檀树,而是怕人多嘴杂。仲子,仲子,我想你呀,但是人多嘴杂更可怕。

三缄其口

“三缄其口”指说话谨慎或尽量不说。

此典出自《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

春秋时期,孔子列游到东周,参观周天子的祖庙。庙堂右边台阶前有一尊铜像,它嘴上贴着三层封条,背上还刻有铭文说:“这是古代说话特别谨慎的典范。要引以为戒啊,要引以为戒啊!不要多说话,多说话就多败亡;不要多管事,多管事就会多祸患。安乐时一定要警戒自己不要忘乎所以,更不能去做使自己后悔的事情。别认为当时没什么祸患,其祸患将会很长久;别认为没有什么损害,其祸患将会很大;别认为没什么残害,其祸患将会蔓延;更别认为没有人知道,老天将会惩罚你。小火微光扑不灭,对怎能奈何熊熊大火;涓涓细流不堵住,就会汇成滔滔的江河;绵绵的丝线不剪断,就会织成罗网;不砍伐青青的幼树,枝繁叶茂之后,将需要更大的斧头。如果不能做到谨慎行事,就会酿成祸患;口有什么坏处呢?它是招祸之门。强暴蛮横的人往往死得很惨,争强好胜者必然会遇上对手;盗贼怨恨主人,百姓妒忌显贵。君子深知不可能压倒天下的人,所以甘落人后、甘居人下反而使人敬慕。取柔弱之势,居低下之位,谁也不能与之抗争。人们都趋向彼方,我独坚守此处;众人都盲目跟从,唯独我不肯随波逐流;内心蕴藏着自己的智慧,从不与别人比试技能高下;这样,即使身份尊贵,地位显赫,也没有人加害于我。大江大河之所以比众多的溪流更加源远流长,就是因为它地处低下之位。上天行事不分亲疏,常常保护好人。要以此为戒啊!要以此为戒啊!”孔子看后,回头对弟子们说:

“你们要记住这些话!这些话虽然粗俗,但却切中事情的要害。《诗》上说:‘小心谨慎,如面临深池,如脚踩薄冰。’能做到这样立身处世,就不会因说话而导致灾祸的发生了!”

三令五申

“三令五申”表示反复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此典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春秋时候,有一位军事学家叫做孙武,他带着自己编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闾。吴王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全部看完了,能不能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可以用妇女来试验吗?”孙武仍表示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她们。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任命吴王宠爱的两名宫姬做队长,并命令每个人都拿着长戟。站好后,孙武便发问:“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众女兵回答说:“知道。”孙武又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众女兵回答说:“明白了。”

然后孙武命令搬出鈇钺,三番五次向她们申诫。说完就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没想到这些女兵们不但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们的过错。”又将刚才的规则详尽地向她们解释了一遍。然后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

女兵们仍然大笑。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令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看到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说完,他还是命人处死了两位女队长,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

从那以后,女兵们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异常地认真操练,再也不敢拿生命开玩笑了。

三人成虎

“三人成虎”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能够以假乱真,无中生有。

此典出自《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战国时代,各国之间互相攻伐,为了大家能够真正遵守信约,通常都是将太子交给对方做人质。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行前,他对魏王说:“如果现在有一人来对您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庞葱说:“如果再有第二个人来对您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葱又说:

“如果有第三个人对您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没有老虎,这是明摆着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这么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而且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

魏王说:“一切我自有主张。”

庞葱陪太子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市集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出现老虎。说市上有虎,明显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拾人牙慧

“拾人牙慧”比喻沿袭别人说过的话,自己没有真知灼见。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文学》:“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晋朝有一个叫殷浩的人,常识丰富,能言善辩。曾被封为建下将军,统帅扬、豫、徐、兖、青五州兵马。

后来因为作战失败,被流放到信安。殷浩有个外甥叫韩康伯,这个人非常聪敏,又很有学问,殷浩非常喜欢他。在殷浩被流放的时候,韩康伯也跟随他的身边。有一天,殷浩见他在发表议论,还流露出非常得意的神情。后来,殷浩说:“康伯连我的牙后慧还没有得到哩!”

滔滔不绝

“滔滔不绝”形容话多,连续不断。

此典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唐朝,有一个大臣叫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

他中过进士,当过右拾遗。当时,吏部要选拔人才,都是由他和赵冬曦负责评定等第。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建议不依仗资格用人,设十道采访使。

张九龄不但尽心地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还是位很有才能的诗人。他擅长言辞和辩论,和宾客们讲书论经时,总是滔滔不绝,像顺着斜坡滚弹丸一样,畅通无阻。

开元二十四年,由于遭到奸相李林甫的陷害,张九龄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