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前面说过,朝鲜的东学党起义使得清廷与日本呈掎角之势。日本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区区的朝鲜,它已经把贪婪的目光盯在了不断衰弱的中国身上。
当日本集结了足够的兵员在朝鲜时,战事一触即发。直隶总督、北洋水师的重要负责人李鸿章,此刻正奔走游说于各西方列强国之间,寄希望于列强的调停,而大清朝真正的统治者慈禧太后却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关乎民族危亡的战局上。
她心里想的只有她自己,慈禧六十岁生日即将到来,她参照乾隆年间历次的庆典,将自己六十岁寿辰的庆典活动设在了颐和园。此时颐和园在花费了大量海军经费之后,其修葺工程已经达到了“平治修葺,点设景物”的最后关头,因此,对于军费的使用幅度也随之增大。
逐渐长大的光绪皇帝对慈禧的做法十分不满,他对战局也是忧心忡忡。终于,他忍无可忍,向慈禧提出暂停颐和园的修复工程,为北洋水师增加军费。
大战在即,本该一切以国事为重,可惜这一原则在慈禧这里是行不通的。而光绪帝毕竟还有几分热血,眼看着李鸿章寄希望于英、法等国调停的结果——“勒令撤兵”对于日本丝毫没有约束力,他下旨说道:“中朝自应大张鞑伐,不宜借助他邦,致异日别生枝节。”
事实证明,光绪的想法是正确的,列强只是在华势力的争夺者,并不是大清王朝的保护神,他们谋求的是在华势力的均势,并不是大清王朝的太平。
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也就是1894年7月25日清晨,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袭击中国“济远”、“广乙”海军舰船,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悍然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从这一刻起,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
无奈之下,光绪帝只好发布上谕,对日宣战,同时给李鸿章下达命令,要求他“迅速进剿”。然而这却让一直存在侥幸心理的慈禧太后十分不满,她觉得战事扰乱了她的寿辰计划,加之朝廷里一些无能之辈一直主张求和,前线将士在主战派和主和派的争执之下,不知是进是退,犹豫不决。
很快驻扎在成欢驿的日军偷袭了守在那里的清兵,由于朝鲜政府已被日本控制,叶志超、聂士成等部驻牙山的清军只能被迫从汉城绕道,从北部方向撤到朝鲜的北部重镇、平安道首府——平壤。清廷派总兵宋庆率领他的毅军以分统马玉昆率五营一队(约二千一百人),与淮军盛字军以及奉天的奉字练军、盛字练军一起,构成了四大军二十九营的兵力,于八月率先进入朝鲜,在平壤与从牙山退回的叶志超、聂士成部汇合,朝廷任命叶志超为驻平壤各军的总统帅。
日方于九月上旬,以一万六千多人的兵力进攻平壤,而此时守在平壤的清军也有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余人,这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并且双方兵力旗鼓相当。平壤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本来就为守城的一方——清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且清军还得到朝鲜人民的大力支持,对地形和环境的熟悉程度远远高于日军。
当时虽然朝鲜政府被日本控制,但朝鲜的平安道观察使闵炳爽积极协助清军作战,甚至连日本推上台的傀儡——大院君李昰应都暗中给清军传递情报。
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清军将“天时”“地利”都占尽,却败在了“人和”上面,总统帅叶志超指挥失误,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战局。
9月7日这天,日军将兵力分散开来,分四路围攻平壤,作为总统帅的叶志超顿时不知该如何是好,不仅自己拿不定主意,还不断阻挠将士们的计划,就这样,日军用一周的时间将平壤团团围住。
日军占据平壤后,士气大振,开始全面发起进攻。次日,三个战场同时开战:第一是大同江南岸战场。一大早,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少将大岛义昌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驻扎的清军发起进攻。第二是玄武门外战场。第三是城西南战场。清军只得分兵对抗,毕竟国难当头,不少将士在战场上奋力厮杀,终于给日军的第九旅团以重创。
虽然日军中、右两队司令官武田秀山中佐和西岛助义中佐拼命督战,奋力抵抗,攻陷了左右两翼的堡垒,但很快又被清军的步兵与炮兵夹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一仗,清军打得十分漂亮,日军遭受了重大创伤,不少高层的日军指挥官都受伤甚至是阵亡,据《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记载,这场战役中,日军中队长级大尉军官被击毙四名,少尉军官被击毙两名。第九混成旅团长大岛义昌少将、第二十一联队长西岛助义中佐、炮兵第五联队第三大队长永田龟少佐均被击伤。
然而,两军对抗,紧靠前线将士舍命杀敌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看哪一方的战略更加合理,哪一方的后援更加充足,哪一方的指挥更加得当,而这些,清政府几乎没有一点能够敌得过日本。
很快,玄武门的战事发生了逆转,清兵的弱势显现了出来。玄武门是日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因此在这个战场是集中了日军的大批优势兵力,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担任主攻。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穿上朝廷御赐的官服,登上玄武门指挥作战,他亲自点燃大炮向敌军射击,激战中,左宝贵肋下受伤,但他还是强忍伤痛,继续指挥,鲜血已经染红了他的官服……不一会儿,又有流弹射来,左宝贵应声倒地,部下围上去一看,总兵已经牺牲。因清军无人指挥,日军很快占领了玄武门,可怜英勇杀敌的忠烈左宝贵,竟落得客死异乡、尸骨无存的下场。
在城西南战场,野津道贯率领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于清晨从平壤西南方向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负隅顽抗。到中午的时候,清军毫无退缩之意,野津道贯见得手无望,就下令暂时停止攻击,退回驻地。而就在日方萌生退意的时候,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却坚持不住了,于午后四时举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
日军一看这种情形,便来了精神,在清兵的退路上设下埋伏。撤退的当夜,大雨倾盆,清军在埋伏之中伤亡惨重,平壤之战就这样以清军大败而告终。以后的一周之内,清军一路狂逃,一直撤到鸭绿江边,在9月21日渡江回国,日军随即占领朝鲜全境。
至此,据甲午战争开战,还不到两个月。
很快,北洋水师就迎来了自己的噩梦。黄海海战于1894年9月17日,也就是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打响。日本联合舰队终于有机会崭露头角,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一场激烈的海战。这是中日开战以来双方的第二次海战,也是继丰岛海战之后又一次中日双方海军的一次主力决战。9月15日上午,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十艘、附属舰八艘,到达大连湾,此次航行的任务是护送四千余名入朝援军到朝鲜。
就在返航的过程中,北洋舰队在大东沟遭遇日军阻截,双方由此开始较量。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海面将全部的精华战斗军舰倾巢而出,共有十二艘。
霎时间,骇浪滔天,清兵面对日军庞大的海军实力,将北洋水师最威猛的一面拿了出来,战争在血与火的较量当中考验着双方的实力,清军将领邓世昌在艰苦的鏖战中奋力杀敌,英勇指挥,终于不敌日军猛烈集中的炮火,在牺牲之前,奋力将自己的旗舰“致远”号撞向日军的“吉野”号……这场战役中,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而毁)五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也有将近一半的舰船受到重创。
这场战役中,北洋水师虽然损失惨重,但同时,也给敌方沉重的打击,这表明,北洋水师还是具有一定的作战能力的。然而,李鸿章害怕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北洋水师就这样化为炮灰,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人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日方就这样轻松地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黄海海战的失利已为清廷定下了败局。
北洋水师在建立之初,因为学习西方先进的造船和练兵的技术,在当时的亚洲具有很强的实力,在火力和整体吨位上都足以对抗日本。
而在接下来的近十年的时间里,北洋水师的势力一点点下降,经费被挪用,将领贪污成风,水兵沉迷于鸦片,军舰也年久失修。而日军则是按照原定的扩充海军计划,实现着他们强兵强国的梦想,与清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天皇为了给海军筹集经费,甚至从后宫经费中拨款,而大清的慈禧太后则用巨额的海军经费,修为她庆生的园子。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的时间里,中日双方的战场已经转移到了辽东半岛。日军的气焰一天强似一天,而清廷则处在节节败退的状态之中,清廷压三万重兵保卫的鸭绿江防线竟然在不到三天的时间内就全线崩溃。
10月24日,金旅之战打响,这是甲午战争中的关键一战。日本的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由于李鸿章一直强调保卫旅顺港,清军并没有在此处设防。在日军的十多天的登陆活动过程中,清军竟充耳不闻。进入11月,日军连连击退了清军多部将士。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大连守将赵怀业望风而逃,日军得大连湾不费一兵一卒。在大连湾休整十天后,日军开始向旅顺进发。可悲的是,当时旅顺地区有七位统领,道员龚照玙作为前敌营务处总办,有“隐帅”之称,共辖33个营,约一万三千人,却日军前锋进军土城子的时候,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烟台。
紧接着,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位统领也先后望风而遁,几天之后,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第二天,号称“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沦陷。
随后,日军在旅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旅顺大屠杀”,4天之内有两万余人死于日军屠刀之下。惨烈的战争并没有激起清政府的斗志,反而是降声一片。
旅顺的失守让李鸿章极力呵护的家底——北洋舰队无处可躲,深藏于威海卫港内的北洋水师顿时门户大开,清廷此时是败局已定。
1895年1月20日,日本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完成了荣成龙须岛登陆,于30日开始集中兵力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而驻守在这里的清军仅有三千人左右。营官周家恩守卫摩天岭阵地顽强抵抗,最后被歼灭,由于兵力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
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也很快被日军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北洋海军陷入绝境。此时,弹尽粮绝后又无援军来援的希望,面对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的劝降和北洋海军洋员瑞乃尔等的逼降,丁汝昌严词拒绝,服毒自尽以谢国人。12日,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14日,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与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签订《威海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战争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