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无冕女皇:慈禧太后
33534400000018

第18章 挪海军经费修缮颐和园

大清朝的乾隆爷酷爱江南,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民间还传有很多关于“乾隆爷下江南”佳话。

江南的风景确很有魅力,尤其是江南之春,小桥流水,秀水清山,桃红柳绿,莺飞草长,杏花春雨,一片柔美祥和之色。最让乾隆流连忘返的,恐怕还是江南的园林,那粉墙黛瓦、亭台廊榭、曲水流觞、小桥幽径更是清新脱俗,对于一个北方民族来说,江南就像是一个刚出浴的美人,脱去世俗的喧嚣尘埃,自己独守一份寂静清幽,这种幽静,非有身份有学识之人不能享,而皇家自然是享受得起的。

在北京城的西北郊,就坐落着这样一座园林,它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与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这座园林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了江南园林的很多设计手法和意境,这座大型的天然山水园林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建成的,原名叫做清漪园。

只可惜,这座清漪园在咸丰十年(1860年)的时候,同著名的圆明园一起,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了。如果不是慈禧太后,这座清漪园很可能会和圆明园一样成为承载中国近代耻辱历史的民族印记,然而,这仅仅是个假设。

虽然慈禧独揽朝中大权,但是她自己心里很清楚,这朝政迟早要还给爱新觉罗氏的,所以,她很早就开始为自己寻觅颐养天年的好去处,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这让慈禧倍感恼怒,因为圆明园和清漪园是慈禧选中养老的地方。所以一直以来,慈禧都希望能将这两个院子修缮恢复,成为她晚年安居的好地方。

同治七年,御史德泰为讨好慈禧,提请修缮圆明园,但是,诸亲王大臣极力反对,认为国家此刻莫说国库吃紧,单单是各项还款都还不知道要还到何年何月,哪里有银子修缮园林,以资享乐?

这事虽然是慈禧太后想干的,无奈国库空虚,只好作罢。同治帝大婚后,慈禧再一次表现出希望修园的意思,又被大学士李鸿藻一通说教,暂时作罢了。同治帝亲政以后,慈禧偷偷下令修复圆明园,这次是由同治帝下旨的,慈禧原本以为圣旨无人敢抗,这样就可以躲避开诸大臣的“谏止”,可谁知不出几日,奕、奕譞等人就前来阻止,事情也不了了之了。

奕譞的儿子载湉即位后,原本极力反对修园的奕譞却上奏,主张重修清漪园,慈禧终于等到了一个“善解人意”的奴才提出修园子,自然是满口应允,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御史郭从矩极力反对,慈禧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机会修园。

光绪十一年九月五日,在内忧外患的处境之中,清政府终于建立了自己的海军,成立了海军衙门。慈禧在这一天颁布懿旨,也就是设立海军衙门的正式公文:“着派醇亲王奕譞总理海军事务。所有沿海水师,悉归节制调遣;并派庆亲王奕劻、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会同办理;正红旗汉军都统善庆、兵部右侍郎曾纪泽帮同办理。现当北洋练军伊始,即责成李鸿章专司其事,其应行创设筹议各事宜,统由该王大臣筹详规划,拟立章程,奏明次第兴办。”

然而时间过去了仅仅一年,就在第二年八月,总体负责海军事务的醇亲王奕譞就上了一封名为《奏请复昆明湖水操旧制折》的奏折,主要内容是这样的:海军的查健锐营、外火器营之前就有在昆明湖操练的先例,后来被撤销了,现在请求“仍复旧制,改隶神机营,海军衙门会同办理”。北京城内人人皆知,昆明湖景色秀丽,山水俱佳,酷似江南之景,是人们踏青赏春的好去处;而海军操练需要宽阔的海域,需要惊涛骇浪,需要暴风骤雨,要像对待战争一样严肃,这样训练出来的水军,才有能力上场杀敌、保家卫国,才有可能对抗列强的坚船利炮,哪有把海军的操练场放在园中湖景之上的道理!

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翁同龢深深明白这其中的含义,他遗憾地感慨道:“盖以昆明易渤海,万寿山换滦阳也。”翁尚书这句话说得含蓄,实际上,“渤海”指的就是北洋军阀,滦阳指的是承德的避暑山庄,也就是说奕譞的这封奏折就是以在昆明湖上训练水师为借口,为慈禧太后修建清漪园。上递奏折的人清楚其中的暗指,下批奏折的人也能意会,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戏码,自然是演给那些鞠躬尽瘁的老臣的。

就这样,昆明湖的水师还没有操练起来,清漪园的修缮工程却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光绪十二年二月,朝廷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上谕,将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园中的殿宇楼阁要全面修复,以供慈禧太后“临幸”。上谕之中说得很明白,修缮颐和园的目的,是光绪帝为了“恭逢大庆之年,朕躬率群臣,同申祝悃,稍尽区区养尊微忱”。所以这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颐和”二字就是取“颐养冲和”之意。因为这时的光绪帝已经十六岁了,距离慈禧归政之期不远,她显然已经为自己做好了打算,修缮养老的行宫了。

然而国库吃紧,内无税收,外有欠债,哪还有银子大兴土木?刚好,北洋水师在昆明湖上“操练”,海军的经费不如放在一起用吧。

这个折子是奕譞上奏的,他是海军衙门的总办,同时还监管着昆明湖上的神机营,这修缮颐和园的工程款,筹措起来自然不费吹灰之力,海军巨款的息银就成了工程款的重要来源。

这“息银”一词,恐怕是奕譞的原创,他借李鸿章之力筹得大笔银饷,说是将“此款储存生息”。据记载,各省共筹集军饷白银260万两,其中广东100万两,两江70万两,湖北40万两,四川20万两,直隶20万两,江西10万两。

奕譞将其中的40万两划为“息银”,放在了修缮颐和园的工程上。另外,海军衙门收到的各省的海防捐也被用来修缮颐和园。

后来,梁启超愤然批评这段历史:“名为海防捐者,实皆颐和园工程捐也。”各省挖空心思搜刮来的157.8万两银子,也顺势成了颐和园的工程款。不仅如此,国家在这样的艰难时刻,竟然还有“余钱”,海军衙门有“闲款”45.75万两,既然是“闲款”,修缮颐和园有需要钱,当然又成了颐和园的工程款。这些都不算什么,最令人气愤的是,北洋水师的军费整款也被挪用得不知不觉。从1888年开始,一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这七年的时间里,每一年都会有30万两军费被挪用。

慈禧就这样一点点地从满目疮痍的国家里搜刮银子,为自己颐养天年的地方争取着修缮的工程款,不仅是颐和园,慈禧归政后的“三海”也是依靠北洋水师的海军经费兴建并完善的。

据统计,从光绪十一年四月到光绪二十一年四月这十年的时间里,“三海”大致的修缮费用在600万两左右,而其中有436.5万两是来自于海军衙门的经费。颐和园工程和三海工程总计挪用海军衙门经费为1300万两,这个数字实在令人触目惊心!

北洋水师共有7艘主力战舰,即定远、镇远、济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这7艘主力战舰的购置费为778万两,包括了全部材料的筹办和人员的开销。然而,在奕譞掌管海军衙门的九年中,北洋舰队没有增加过一艘新舰,而慈禧为大修楼台殿宇、园林水榭而挪用的巨额海军经费,完全可以再增加两支原来规模的北洋舰队。

慈禧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在舒适尊贵的行宫别院里赏花望月,信步庭前;原本以为自己可以看见昆明湖碧青的湖水和远处曲线优美的山黛,可是作为大清朝最高的统治者,她似乎早已把国家的命运抛之脑后了。

她不知道,工业革命中逐渐强大起来的西方列强正如野兽一般紧盯着正在不断走向没落的东方大国,中国庞大的身躯已经没有丝毫的力气进行反抗了。就连一直不被清廷放在眼里的日本,也在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崛起,其势力完全不亚于西方列强,而其对中国的野心,比西方列强更胜一筹。

李鸿章呕心沥血建立的北洋水师,在还没有机会演习的情况下,就要真正地赶赴疆场了。然而,原本就缺乏可靠的技术指导,又得不到朝廷的大力支持,经费不足、技术不足已经使得北洋水师身世飘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还要担负起保卫中国绵长海岸线的重任。这样虚弱的海防力量,怎么能不招来周围邻居的觊觎呢?

慈禧为了满足一己私欲,是甲午之灾的缘起,同时也加速了大清国灭亡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