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子有方
33465000000005

第5章 孩子的依恋情结

教子小案例

胡女士的女儿慧慧今年13岁,刚上初一,性格虽然有点内向,但是学习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老师说除了不是很开朗外,慧慧其他方面都挺好的:聪明、勤奋、懂事、有礼貌。可是,她在家里却不时出现一些叫人无法理解的行为:慧慧和父亲关系特别亲近,每次父亲下班回来,都会到门口接他;与此相反的是她对母亲的态度,似乎有着说不来的疏远甚至是仇恨,很多事情都和母亲对着干。

就在上个月,慧慧爸爸要去外地出差一个月这件事来说吧。她起初死活不让她爸离家,她爸刚一走,她就失魂落魄,坐立不宁,茶饭不思。胡女士出于关心,就安慰女儿说没关系的,爸爸很快就会回来的。结果慧慧向她妈嚷道:“你从来都不关心爸爸,不要假惺惺的。”胡女士一头雾水。一个月后,爸爸回来了,她一切恢复正常。爸爸给她买了礼物,她高兴地跳了起来,搂着她爸亲个没完。当她发现爸爸也给妈妈买了东西,而且比给她的贵重时,她竟歇斯底里般地哭嚷,弄得夫妻俩目瞪口呆。胡女士很是担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是精神上出问题了?

案例中慧慧的行为是典型的恋父情结。恋父情结英文名为Electra Complex,中译名为“爱烈屈拉情结”、“依莱特接情结”,指女孩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相传古希腊神话,爱烈屈拉公主因母亲与其情人谋杀了她的父亲,故决心替父报仇与其兄弟最后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弗洛伊德借此来说明儿童性心理的特征,认为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潜意识中有一种取代母亲位置的愿望。心理学家朱智贤在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一个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无法与父亲实现心理分离,结果,与母亲的关系疏远不说,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乃至婚恋也常常会受到严重影响。这样的女孩总在有意无意寻找父亲式的恋人,但即使找到了,相处也会成为问题,因为恋父的女孩性格大多内向、娇气、任性,而且往往出现性的阻抗。

有研究表明,过早失去父爱的女孩,常常会将对于父亲的感情转移到现实中某个人物的身上,这个人物便会成为父亲的替代品,但他又不同于父亲。在父亲的光环效应下,“他”的形象往往更加高大起来,成为无可替代的“情圣”,供奉在女孩记忆的深处。因为“他”与特定的时期联系紧密,而那个时期对女孩子来说刻骨铭心,所以无形之中,后来者便始终会让女孩觉得缺少共鸣。这也是为什么女学生很容易“爱”上男老师。

青春期的女孩子“爱”上老师,是常有的事,因为身心的发育需要一个寄托“异性崇拜”的对象,而年轻的男老师自然是“近水楼台”。青春期过去之后,大多数人会赧然一笑,然后释怀,继而开始真正的恋爱,但也有人会越来越将这段经历完美化、绝对化,以此来逃避真爱的繁琐。其实,我们始终看不到好风景,正是因为我们不肯前行——放下孩子气的迷恋,我们才能得到爱情。

面对孩子的恋父情结,到底有什么对策呢?有关专家建议:第一,性的教育。实际上,就是性的补课教育,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性的社会角色教育,让孩子明白“男女有别”,教育孩子从依恋父亲中解脱出来;二是帮助孩子走向同龄同性伙伴,结交同性朋友,为将来青春期结交异性朋友做好铺垫。第二,行为配合。孩子的“恋父情结”,源于其婴幼儿期父爱的过溢与母爱的不足,因此,矫枉时必须过正:一方面,作为父亲,应坚定而巧妙地暂时疏远女儿;另一方面,作为母亲,则应奋起直追,行为上亲近、再亲近女儿,满足女儿的爱与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