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子有方
33465000000004

第4章 孩子在消费中存在攀比心理

教子小案例

刘女士的儿子今年刚上初中。成绩次次在及格线下不说,生活消费却时时在追求什么新潮时尚。他身上穿的是名牌衣服,用的是苹果电脑,手机选的是三星中的高端机,经常带着同学到高级餐馆吃饭,去KTV,去桌球俱乐部,对此刘女士很是郁闷。刘女士和丈夫是做生意的,平时很少在家里,孩子主要是由保姆照顾。

夫妻俩觉得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少,感到很是内疚、惭愧,于是在物质上对孩子是有求必应。没想到这种有求必应,却滋长了孩子在消费中的攀比心理。刘女士很是困惑,这种消费观对于一个普通成人来说,都有点奢侈,但却出现在刚上初中的儿子身上。刘女士很是困惑,她知道这种在消费中的攀比心理要是不赶紧遏制,会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但是却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

刘女士的儿子过于讲究穿着、打扮,一味地追求名牌效应,是典型的消费攀比心理。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虚荣”为基础的,追求的是“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以显示我和你有“公平”的待遇,甚至我好过你,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攀比心理至少会引来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利影响。

1.分散精力,影响孩子的学习;

2.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

3.养成并助长孩子的虚荣心及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

4.孩子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走进误区,发展下去将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

造成孩子消费攀比心理的原因有很多。客观上来讲,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穿着打扮,尤其是年轻人。主观上来说,这和父母的消费观、正确的引导教育以及孩子的从众心理等也有密切的联系。父母常常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给孩子买高档衣服,甚至买金项链、金手镯,这是应该的,甚至以此炫耀自家的身份、地位或富有,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的父母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在别的孩子面前“不掉价”。殊不知,这些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是一种误导。

因此,家长对孩子过于讲究穿着的现象不能掉以轻心、任其自然,更不能盲目迁就,助其发展,而应该加强对孩子进行健康的审美教育,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克服不良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那么父母怎么帮助孩子克服在消费中的攀比心理呢?专家认为,父母至少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1.家长不要有求必应,这会助长孩子奢侈的消费观念和攀比心态,还可能将孩子引入深渊。作为奖励可以偶尔为孩子购买一两件学习用品,这有助于增强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至于养成不良习惯。切忌用金钱或是物质上的享受去交换陪孩子的时间,或作为对孩子亏欠的补偿,还是多花点时间陪陪孩子。

2.家长有必要对孩子的消费观念进行引导。由于孩子不太了解人的需求是要受一定条件制约的,往往借助对比对象提出各种不合理要求。实际上,要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是不可能的,家长要以身作则,让孩子懂得艰苦朴素。

3.干扰孩子的攀比心理。用反攀比或改变攀比兴奋点的方法让孩子明白不能样样与人攀比。例如:孩子看到别的孩子有手机时,他也想要,不妨根据孩子现有的物质条件,问他是不是每个朋友也都有。暗示孩子不是每个人可以拥有别人同样的东西,每个人的条件不同,他所获取的东西也是不同的。

4.利用孩子的攀比心理,激励其向好的方面发展。抓住孩子喜攀比的心理,让孩子在学习、才能、意志力、良好行为等方面进行对比,或者鼓励孩子自制玩具,积存零花钱来买想要的东西等。攀比也是很正常的心态,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攀比心,包括我们成人。有时候这种心态的存在可以促使人去努力,比如努力多挣钱、努力考一个好学校、努力获得奖项等等。人前进的动力,不就是为了得到好的生活和得到他人的尊重吗?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争取该争取的,没有什么可非议的。

5.应教育孩子集中精力搞好学习。要通过教育,使孩子明白自己是一名学生,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引导孩子在学习、劳动、品德方面与同学展开竞赛,而不是在穿着上盲目攀比。即使家庭条件允许买名牌衣服,也要讲究穿着的环境,上学时以穿校服和其他朴素大方的服饰最为适宜,这样就不会让孩子在穿着上产生优越感,而能与其他同学平等相处。

6.发掘榜样作用。一方面,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审美观,发挥榜样作用。另一方面,要通过历史名人的竞争故事,有意识地把孩子现有的条件与榜样作对比,找出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千万不要提不同点),相同点越多,孩子越会向他们看齐,促进攀比向积极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