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子有方
33465000000044

第44章 孩子的异性交往

先看下面一段母子对话:

教子小案例

一天儿子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半天了,妈妈以为他睡着了。谁知“扑哧”一声,他笑出了声,吓妈妈一跳。

“怎么还没有睡着?有什么高兴事吗?”

“没有,妈妈”只见他继续闭着眼,嘴角荡漾着笑意。

“高兴的事情和妈妈分享分享吧,宝贝。”

“真的没有,妈妈。”

这小子一定有什么事不愿意和妈妈说。

过一会儿,他就憋不住了。“妈妈,我们班一个人老亲我。”

“啊!”妈妈深吸了一口气,平静下来,问他“男孩还是女孩?”

“女孩。她见我总撅着嘴‘呒啊’、‘呒啊’的。”

这差一点把他妈妈吓一大跳。

“哦,这是别的同学看见你学习非常好,品德非常好,对你友好的表示。”

“那,妈妈,如果我想对别人友好,可不可以亲他(她)?”

“最好不要用这种方式,孩子,你可以向他学习,和他一起做游戏。和女孩不要有过于亲近的行为。”妈妈轻轻的引导着孩子,心中很是忐忑,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

“妈妈,那我为什么可以亲你呢?”

“因为妈妈是你的亲人,亲人之间可以用这种方式表达亲爱之情,你看,妈妈抚摸你,拥抱你,都是表示妈妈很爱你。”

“哦,妈妈,我知道了。”

母子俩对完话后,孩子一会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看,一般孩子长到3岁时,就已产生社会交往的欲望了,他们对同龄儿童发生兴趣并且需要找小朋友一起玩耍。在他们心目中,这时的男女伙伴并无什么差别,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天真纯洁的,认为只要能在一起学习玩耍就是好朋友。一般来说,6~12岁的孩子的异性心理,有两个阶段:两小无猜期——7、8岁以前;异性疏远期——女孩9岁~11、12岁;男孩11~12、13岁,由于男女生理差别日益明显,从而加速了性别角色的认识。“男女有别”使双方感到害羞和不安。于是,在接触中出现了短暂的疏远。

异性孩子在一起活动,有很多好处:可以使孩子消除性别的神秘感,培养自由交往、自由发展的天性;有利于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增强,也有利于各自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成人禁止异性孩子在一起活动,会使孩子对异性产生神秘感,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孩子也失去了与异性交往、学习的机会,使其以后可能因缺乏与异性交往的经验而导致对社会不能很好适应。

当然家长朋友们也需要注意,孩子的异性交往也是需要引导的,对与异性交往中的一些问题,家长应该及早加以纠正。比如男女孩子之间过于亲昵的行为,一般来说这样的行为不应该用大人的标准来判断,但这不意味着这样就无所谓。应该告诉孩子男女孩子之间的友谊与同性的友谊是有区别的,从而从小培养男女有别但又大方交流的习惯。第二,应防止孩子性别错位。一般来说,2~3岁的孩子都已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3~6岁是孩子性别认定的关键时期。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交往中喜欢模仿异性伙伴的行为、服饰等(一般指男孩模仿女孩子),就要引起注意。首先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想把他当作异性孩子的言行,如果有,尽快纠正。要按孩子的性别给孩子起名字、打扮,要告诉孩子,他的性别正合父母心意。此外,家长也应该注重孩子性别个性的培养。比如女孩子应该告诉她注意自己举止应文雅,男孩子应该告诉他应大度宽容,特别是不应该欺负力气小的女孩或是年纪小的弟弟。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异性之间的交往会有很多朦胧的感觉,青春期孩子的异性交往问题虽超出了本书讲述孩子的年龄范围,但这里也随便提出一下,只要从小教育孩子正确处理异性之间的友谊,自觉维护其友谊的本质,以及告诉孩子恋爱是特定年龄时的事情,早恋的问题一般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