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子有方
33465000000043

第43章 孩子喜欢告状要正确引导

教子小案例

女儿:“妈妈,婷婷又掐我的娃娃啦。”

妈妈:“你又告状了,烦死人了。”

女儿:“妈妈,小健不让我玩木马。”

女儿:“喂,妈妈!”

妈妈:“不要老告别人的状,爱告状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

事后爸爸问起女儿,女儿满是委屈。

女儿:“我没有做什么坏事!掐我的娃娃的是婷婷,不让我玩木马的是小健。妈妈说我这是告状,可是我没有做什么坏事,为什么说我不对呢?”

女儿:“妈妈一点也不听我说的话。”

女儿:“我哪儿不对?为什么说我是坏孩子?”

女儿:“我每次玩木马的时候,都让小健和我轮流玩,可是小健只顾自己一个人玩,不对的是小健啊!”

如果孩子动不动就将一些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向父母告状,有时的确是让父母不知所措:对孩子的告状很关心,怕孩子养成动不动就告状的习惯;不去理会吧,又怕孩子真的遇到了问题,受了欺负。这确实是个两难的境地。

其实,父母并不用对孩子的告状太过在意。孩子告状往往是想表现自己,这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很正常。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性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依赖心理还比较严重,解决困难的能力也不强。因此,当孩子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想到找父母来解决。而这在父母看来,就是告状了。

我们先从孩子告状的动机着手来了解孩子这一行为。

一是为宣泄紧张情绪而“告状”。有的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状”。这实际上是孩子宣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

二是为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做出肯定。“告状”说明孩子有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即使这些缺点与别人的一样也不容易发现。

三是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

四是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

五是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六是嫉妒他人,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在了解了上述孩子喜欢“告状”的原因之后,这里也对家长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以及对有这种习惯的孩子的引导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当孩子兴冲冲地跑到你面前又要告状时,你是不是立刻就感到头大呢?别着急,这时候你需要冷静一下,一步步来解决孩子的问题。家长首先应认真倾听,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告状时,父母不能随便敷衍,这样对孩子是不礼貌、不尊重的,会使孩子更感委屈。

倾听之后就可以弄清事实,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办法。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但不应完全无原则地相信自己孩子的话,更不应找别的孩子的家长争吵,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说出事情的过程。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父母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

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家长可以对症处理,一般来说,家长应尽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不要事事包办代替,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的缺点、不看别人的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孩子学会了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就告状了,而且对他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教育孩子明辨是非,引导孩子尽可能自己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孩子适应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