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子有方
33465000000003

第3章 孩子过于受溺爱

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英国)约翰·洛克

很多家长都说,有了孩子后,孩子便是生活的重心。一天到晚,都是在为孩子的将来忙乎。于是孩子的事情父母包办了,孩子在生活中丧失了自理能力。有些家长溺爱孩子,造成孩子霸道的性格;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忙,选择将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殊不知隔代抚养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有些家长未能正确处理好孩子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诸如挑食、好动、撒谎、吮吸手指、啃指甲等等。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来看看父母遇到这些问题时,应该如何处理。

常常听到人说,现在的小孩,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爷爷奶奶宠,爸爸妈妈爱。家里各个围着“小皇帝”、“小公主”转,哪怕是犯了错误也舍不得打,舍不得骂。奇奇就是这么个孩子。

教子小案例

奇奇的爸爸妈妈30岁才结婚,婚后奇奇妈妈一直都没有怀孕。就在奇奇妈妈33岁那年,这个小家伙突然降临到这个世界。对于这个晚到的生命,全家人是关爱备至,从来都舍不得打骂。在同龄的小孩中,奇奇从小就喝着高档次的奶粉,穿着很漂亮的小衣服。家里人对奇奇基本是有求必应。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奇奇,变得任性自私,甚至有时目无尊长。父母突然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一定要好好教育孩子。可是一直找不到好的机会,担心不当的教育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还有一个星期,奇奇就要过12岁生日了。奇奇吵着妈妈给他开生日party,还要妈妈给他买一辆新自行车。奇奇妈妈对于这些,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于是妈妈忙碌着为奇奇开一个很棒的party,奇奇也开心地邀请了很多同学。正当他们在开心庆祝时,门铃响了,打开门一看是爷爷奶奶,奇奇满脸不高兴,一副很不欢迎的样子。爷爷奶奶说是专程赶来为奇奇庆祝生日的,奇奇摆着一副脸说,“这是我和同学的生日聚会,爷爷奶奶来凑什么热闹,真是的。”奇奇妈妈在一旁听到这话,跑过去扇了他一巴掌,奇奇边哭边嚷着说:“坏妈妈,我恨妈妈,妈妈不爱我了”。好好一个生日派对就这样毁掉了。

在案例中,奇奇的行为是典型的“小皇帝”行为。从小被家人溺爱惯了,导致现在他的唯我独尊和任意妄为。奇奇的例子也许并不是个案吧。说起来令人震惊,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当属中国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首位。这种溺爱是一个圈套,一把枷锁,是一种非常态的心理。不少父母把过多的爱心倾注在孩子身上,处处满足和依从孩子的愿望与要求,甚至迁就、纵容孩子的无理要求,助长了孩子的任性、娇纵的不良行为习惯,这就是溺爱。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慈母多败儿”,也有说“闲了棒子,害了孩子”。我们虽然不提倡体罚,但是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美国也有类似说法,“父母越是溺爱孩子,孩子就越是不尊重父母。家庭的环境越是民主,孩子也越趋向于独裁。父母表现出来的权威越少,孩子就越难于控制。”

溺爱和偏爱给子女带来有害的影响。家长因此不能理智地教育子女,对孩子没有一定的行为要求,一味百依百顺。吃水果,孩子要大的就让挑;想撕书本就让撕;要爸爸当马骑,爸爸就得趴在地上让孩子骑着玩;“枪”对准谁,谁就得倒地装死,不让起来,即使是老奶奶也不例外。父母想劝阻,但一看到孩子哭闹,就心慈手软败下阵来,总认为孩子还小,以后教育还来得及。久而久之,助长了孩子的坏脾气。另一方面,偏爱孩子的父母往往给孩子过多的保护、照顾和干涉,怕孩子出危险,或者把孩子关在房里,留在自己目光之内,导致孩子依赖他人,丧失独立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缺乏自立意识,不懂得与同伴共处。

在中国的家庭中,家长“代劳”、“娇宠”、“有求必应”等现象的存在,使得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缺乏最起码的劳动锻炼,缺乏最基本的吃苦耐劳品德,缺乏竞争意识、独立生存的能力,更缺乏对意志品质的磨炼,以及艰苦创业的精神。

事实上,父母完全可以通过适当地批评教育,校正孩子的一些坏毛病。当然,要正确处理好自己的感情与教育子女之间的关系,正确教育孩子,做到既爱孩子,又严格要求孩子,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