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29日,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了题为“关于教育课程基本走向”的咨询报告书,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教育课程的运作细则。该报告书规定,首先,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所有学科都要使用微机进行教学。其次,小学在“综合学习时间”课上要适当地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手段,初中要把现行的“信息基础”选修课改为必修课。此外,文部省提出1994年前小学、初中和高中各校计算机拥有量分别要达到22台、42台、42台。
芬兰政府1995年拟定信息社会发展战略,把“全体公民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列为五大方针之一,旨在“使每一芬兰国民掌握信息社会的基本技能”。教育当局规定,从1995年开始,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必须达到使用计算机和上网的技能标准。
1995年5月31日,韩国教改委员会制定了《建立主导世界化、信息化时代新教育体制的教育改革》方案,这一方案旨在强调只有把现代高新技术引进教育,才能使韩国进入未来信息化社会的先进国家行列,而这一切取决于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决策力度。
采取相应的教育信息化新举措,成为当代世界各国竞相实行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各国在拟定教育信息化新举措时,呈现出取长补短、既竞争又借鉴的局面。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借鉴当代世界教育信息化前沿水平时,应当尽量少走弯路,以缩短与教育信息化国际水准的差距,这是提高当代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最新举措。
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知道,在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点,而且,许多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对信息技术教育给予相当的地位。在这方面,发达国家比我们已经领先了三到五年的时间。
中国教育信息技术发展分析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和政策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进展。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也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电子政务、电子校务逐步推广;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我国的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建成开通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2000年建成开通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后经多次升级扩容,CERNET已接入近2000所高校,CEBSat支撑国家四大远程教育工程,拥有60多万个地面接收站点,已初步形成天地一体、覆盖全国的国家教育信息网络。2004年又建成开通了我国第一个纯IPv6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CNGICERNET2主干网,接入了200多所高校,为教育信息化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十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普及和提高的任务都很重。一方面,虽然CERNET主干网通达了全国所有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但省市各级教育网络建设参差不齐,覆盖范围有限,还不具备接入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高校以外学校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普及。
另一方面,CERNET由于是由教育科研示范网络发展而成的为学校师生提供网络服务的日常运行网络,因而存在主干网带宽不足、和公网的互联互通存在瓶颈等问题,影响服务质量与水平;CEBSat窄带单向广播式传输,不能满足交互式应用需求;教育网络运行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等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二、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这对国家教育信息网络建设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我国正在谋划建设国家教育宽带网络,实现校校通宽带,人人可接入。规划中的国家教育宽带网络是统一规范、分级管理的公益性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是充分利用公用通信传输资源,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有机结合,高速连接全国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机构的IP网络,具有先进、可靠和绿色安全特征,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高性能网络教学科研环境,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健康的网络学习环境。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进行了多次专题研究,重点推进。2010年年底,“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独立工作列入了教育部日常事务。2011年8月,教育部组建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了专门的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落实了教育信息化的领导机构和责任部门,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为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入、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教育部正以顶层设计、示范引导和重大项目为抓手,系统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同时,教育部高度重视推动地方教育信息化工作,召开了全国范围和部分省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各地建设步伐。许多省区已制定了本地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并加紧实施。
2011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推办的成立,结束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长期以来没有专人和专门机构负责的历史,在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将有力促进全国教育战线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带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条件的学校成立本地区、本学校的信息化领导和管理机构,逐步形成权责明确、统筹有力、有效促进信息化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全国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协调、深入、科学发展。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改革和创新永无止境,管理体制改革还将在具体工作推进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和需求进一步深化。在具体工作层面:
一是要尽快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导未来发展。
二是组织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
三是理顺各部门、各机构间关系,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支撑服务等工作体系,和管理决策、经费保障、专家咨询、标准应用、评估测试、技术创新、战略研究等体制机制。
四是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十年规划要求,启动部分重点建设项目,解决教育信息化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的共性问题。主要是以下几方面:1.建设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为人人可共享优质资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务;2.制订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标准,推动幼儿园、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信息化达标建设;3.建设国家和地方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实现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推动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现代化;4.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制定、推广和应用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设技术支持体系、战略研究体系和人才培养基地,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5.建设国家教育宽带网络、国家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络、国家教育云基础平台和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为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环境。
五是选择一定数量的各级各类学校和不同区域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探索信息化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机制,并以政策引导、试点示范为抓手,协调指导、全面推动地方教育信息化工作。
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目标是,以保证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为宗旨,深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为全面实现《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一重大战略目标提供全方位的有力支撑。教育信息化的阶段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全面覆盖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全面应用,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基本形成,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度应用,并在局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到202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居于国内各行业信息化的先进行列,整体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全面深层次融合,并在部分领域实现创新、变革和突破。
表:我国教育信息化阶段性发展目标(2011—2020年)
2015(应用、融合阶段)2020(融合、创新阶段)
宽带接入,信息化装备达标,天、地网初步融合,基础环境基本形成天、地网全覆盖,宽带互联网无缝接入,学习终端普及,基础环境成熟完善
数字化学习资源总量扩充,质量提升,资源与学科内容深度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初步融合资源类型极大丰富、全面覆盖,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发生变革现有教育管理业务系统实现集成,新业务系统逐步开发,实现“数据互通”教育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平台全面应用、发展和完善,实现“流程再造”
技术研发、运维服务、管理决策等支持人才队伍初步形成,经费投入、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初步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全面革新,保障服务队伍发展壮大,标准规范深入应用,可持续发展机制形成所有学生都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所有教师都达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初级以上要求所有学生都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所有教师都达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中级以上要求信息技术与教育初步融合,教育环境发生改变,全面渗透促成部分变革,信息技术深度影响教育体系人人、处处、时时可学的教育信息化支撑环境形成,学习型社会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形成摘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
为此,教育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试点。2012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分批启动和部署试点工作,用4年左右时间,总体完成100个左右区域试点和1600所左右学校试点,并及时总结好的试点经验加以推广。通知规定,各试点学校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重点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如:师资短缺课程开设,科学、通用技术、艺术等新增课程的开设与资源开发,特色信息化环境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绿色数字化校园建设,家校互动,跨地区学校合作开展信息化应用等)、优质资源共享与应用(如: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与应用模式、高中选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模式、双语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校本教育资源建设模式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如: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总结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经验,信息化环境下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模式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新,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等)等方面开展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