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学校需求的不只是产品,而是整体应用方案,因此在选择产品时除了要考虑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及售后服务,还要考虑产品供应商的方案及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学校会更加看中具备综合实力的教育信息企业,并与之建立深层次合作关系,各施所长,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培养创新人才。
二、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趋势分析
有形网络体现的是一种无形的文化,网络教育革命将引发教育范式的根本变化。所谓范式的转变,实质上是一种全新的看问题的方法,它随着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领域的发展而显得愈加重要。从网络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而言,范式的转变既可能改变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教育理念,也可改变人们对教育、教学过程的一贯认识。这种范式的改变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型上。
1.教育理念的转变
网络教育革命对教育范式的冲击,首先表现为对原有教育理念的否定。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理念的思想是,教师在学校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知识的供体,学生则是知识的受体,知识通过教师的传授,传播至学生。而在网络时代,当网络有可能向学习者提供大量信息时,学习者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把网络所提供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有意义的知识。当代心理学和认知理论认为,学习必须经过主体自身的认知结构,通过这种认知结构的活动而完成。
网络所引发的教育理念的转变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现实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所谓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就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在网络教学有可能向学习者提供大量信息的背景下,学习者的主体建构影响其学习的方式和效果,建构主义理论凸显了其自身的意义,建构主义将成为网络教学模式转换的理论根据。
既然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那么教学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就不在于让学习者获得多少知识,而在于他们自我认知结构的建构与重构的能力与意向,其中包括主动学习的态度、合理的学习动机、较高的信息选择和加工能力,以及自我监控、自我调整的能力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2.教育观念的转型
教育观念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也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变革和创新的。网络及网络社会的出现,在否定原有的教育理念的同时,也向传统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这种变革将是历史性的、前所未有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革命性的。观念的变革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先导的角色,在教育变革中也是如此。
首先是终身教育、融合教育的观念。网络技术的产生及计算机多媒体教育的应用,使人们受教育的时间延长到走出校门之后,延伸至成年乃至老年。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与性别、不分社会地位的教育成为普遍现象。所谓融合教育,指的是有着诸多区别的受教育者可以同时接受再教育。目前,就教学形式而言,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面向在校人员和非在校人员。它可以说为教育的终身化和学习的终身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条件,也将这方面的观念和意识深深地植入决策者和普通人的心中。
其次是创新教育的观念。创新是教育的基石,同样也是网络教育成功的基础。网络世界纵横交错着无数的链接和关系,总体上与现代社会求新、求变、多样化和快节奏的特征相吻合。网络创新教育的对象首先是教育者本身,要求教育体制和机构认真迎接电子信息环境的挑战,要求教师从细节的陈述者变成积极学习的主持者,要求教育的领导者和从事者不仅研究教育的科学规律,还应该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内容、方法和层次不仅适应当前,而且应该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再次是重塑文化能力的观念。这一观念直接涉及文化水平、读写能力的界定。在以印刷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水平通常指的是人们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而读写能力往往又是根据识字的多少来界定的。在网络社会,个人的文化能力应该是多方面的。也即在一个层次上,必须能够阅读和写作;在另一个层次上,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能够使用彼此连通的计算机和其他远距离交流设备,这也可以说是电子社会的读书与写作;在更多的层次上,个体是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中的文化人,应该同时具备适应两者和创造两者的能力。
3.教学方式的转型
当人类进入网络教育时代,教育的对象、教育的组织形式、教育的目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教学方式也必须同步转型。网络教学模式可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学任何想学的东西。”虽然这种模式在现在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无法全部实现,但它在现阶段表现出的新鲜活泼的教学方式,已是那么引人入胜——网上教学的教材越来越多地采用光盘、网页和VOD等即时点播的影音材料,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度大大提高;教学交流则利用现代人越来越熟悉的Email、BBS等灵活的形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
4.学习方式的变革
网络教育革命对学习方式的变革表现在:网络教学使传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成为可能;使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扩大和增强;使创造性成为网络学习的本质特征。网络教学使传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传统课堂中,学习方式是单向的: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蓄水池”,学生则成了“装水的罐子”、“盛物的袋子”。网络社会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变:学习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毫无疑问,互动式学习是学习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网络教学使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扩大、增强。人机交互、即时反馈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交互性是多媒体计算机所独有的,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多媒体计算机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而且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乃至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
创造性是网络学习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在网络社会,学校成为一个最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教学过程再也不会剥夺孩子们的兴趣和发现的乐趣与利益。学习不是对已有知识的接受和同化,而是学习者对新知识的重新创造和自我建构。学习经验的中心由传授者转移到学习者个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更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网络时代的学习不能也不应局限于吸收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探索、如何学习。学习内容的开发也应该是充分个人化的,为个人度身订做的。教师运用新的媒体帮助学生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并为学习建立起愉悦、激励和负责任等态度。
世界主要国家教育信息技术发展情况
现代信息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的加速发展,促进了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作为跨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指标,纷纷被纳入当今世界各国新一轮的教改方案。各国所面临的教改任务尽管有层次上的不同,有内涵与外延的差异,但从教改所处的同一全球信息化时代下的宏观大背景、教育所面临的21世纪人类社会的挑战等宏观方面来看,又呈现出某些共性,这些共性集中体现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中的教改特点和举措上。如日本的第五代、第六代计算机进入教育网计划,欧盟的“尤里卡计划”,美国ISW向教育进军,韩国的“虚拟大学”,新加坡的“智慧岛”方案等。这些带有浓厚信息化时代色彩的世界教改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信息社会里,世界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所呈现的共同趋势,世界各国的新举措各有特色,教育信息化一时间成为当代教改的时髦词汇,极大地促进了各国教改的信息化进程。
从立法和信息政策的角度看,各国的教改方案中均呈现出把信息技术教育列入正式课程、增加投资和开课年级提前等超前发展的特点。
英国于1998年以立法形式规定,在全体中小学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从原来的选修课全部改为必修课,并拟定中学信息技术课评价的九项标准。在国家拨款的教育经费中,法定的6%必须作为学校专款专用的微机购置费,以保证英国20%的中小学校开通Internet网,其中中学占85%,小学占15%。
美国总统克林顿1996年在国情咨文中指出,到2000年,美国必须实现100%的学校与国际互联网连通,并建议国会通过立法使美国成为从小学到大学都实现“人、机、路、网”成片的唯一国家,克林顿的这一举动旨在为美国教育界抢占国际教育信息化新的制高点做准备。
法国教育部长阿莱格尔1998年初宣布,法国制订三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方案,重点放在对相应信息教育师资的培训上,重点倾向于多媒体教学应用和微机操作水平的提高,旨在提高现有信息设备的使用效率,使法国由当时的初中学生32人一台微机、高中学生12人一台微机的水平,提高到初中学生16人一台微机、高中学生6人一台微机的标准,方案并规定,这一标准要于2000年前在全法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