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兴国之基,民生之本。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党和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工作十分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教育信息化作了重要阐述,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单独列为一章,并列为十大项目之一重点推进。
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目标
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指标有很多,一般可以从公平、优质、创新和开放等四个维度来衡量。
1.公平的教育: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公共教育服务将更加发达,教育机会更加充分。公平是社会的应有之义,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2.优质的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高质量教育。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优质教育是指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模式,优质的教育一定是能够使学生形成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能够使学生内心变得越来越充实和富有力量的。优质教育一定是学校资源的配置富有效率和效益,学校生活中充满了对所有学生的深切关注,没有人被忽视和遗弃的。优质教育并不单是升学率高的教育,因为一所学校升学率的高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生源质量。大量的研究已表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其次才是教师的素质,第三才是学校的课程与硬件设施。
优质的教育从其目标追求来说,那就是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一个好的社会培养好的公民。教育是最应该富有正义感和最应该有良知的事业。优质的教育从其教育过程的品质来说,是充满关注生命气息的,是能够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流的,是能够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的。教育过程中充满谅解和同情,教师能够帮助学生缓解考试的焦虑和学习的压力;教师在工作中能够做到劳逸结合,更多地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团队成员和师生之间能够相互激励;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学校的全部生活中充溢着细节的关怀。
3.创新的教育:充分激发学校和师生发展的活力。教育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升。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现代学校制度基本建立,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人才培养体制和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取得突破,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形成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自由全面、生动活泼成长的环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获得突破。
4.开放的教育: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开放的教育是将现有的教学资源开放出来,供学习者自由参考、学习。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资源的共享,二是学习者的自由。
开放的教育一般具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阻碍。开放教育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地区、学习资历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凡有志向学习,并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的,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均可以申请入学;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上采用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等。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信息技术是当今创新最活跃、渗透性最强、影响面最广的领域。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成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刻改变着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形态。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引导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引擎。
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但它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的总和。信息资源与物质、能源资源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即它可以被重复使用,可被同时共享,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可以不减少,有时还可产生增量。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而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以来,仅仅半个多世纪,信息技术以它广泛的影响和巨大的生命力,风靡全球,成为科技发展史上业绩最辉煌、发展最迅速、对人类影响最广泛和最深刻的科技领域。21世纪,就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将成为最活跃、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科技领域。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微电子与光电子向着高效能方向发展。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将步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微电子技术已经走过了大规模(LSI)、超大规模(VLSI)、特大规模(ULSI)集成时代,于1954年进入吉规模(GSI)集成时代。作为高科技代表的集成电路技术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集成电路产品的发展趋势是芯片面积越来越大,集成度越来越高,特征尺寸越来越小,片上系统日益完善。集成系统是21世纪初微电子技术发展的重点。在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的双重作用下,已经出现了将整个系统集成在一块微电子芯片上的集成系统或系统集成芯片(SOC)。集成系统是微电子设计领域的一场革命,21世纪将是其真正快速发展的时期。微电子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将会形成一系列崭新的学科和经济增长点,除了系统级芯片外,量子器件、生物芯片、真空微电子技术、纳米技术、微电子机械系统等都将成为21世纪的新型技术。
2.现代通信技术向着网络化、数字化、宽带化方向发展。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音视频和多媒体技术突飞猛进,音视频技术是当前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高新技术领域。对于电缆电视而言,有两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即网络化和数字化,总的趋势是向综合信息业务网方向发展。
3.信息技术将会促使感测与识别技术的蓬勃发展。它的作用是扩展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它包括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等技术。
从以上各个方面综合来看,信息技术有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高速大容量。速度和容量是紧密联系的,随着要传递和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高速大容量是必然趋势。因此从器件到系统,从处理、存储到传递,从传输到交换,无不向高速大容量的要求发展。
综合集成。社会对信息的多方面需求,要求信息业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因此采集、处理、存储与传递的结合,信息生产与信息使用的结合,各种媒体的结合,各种业务的综合,都体现了综合集成的要求。
网络化。通信本身就是网络,其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发展,计算机也越来越网络化。各个使用终端或使用者都被组织到统一的网络中,恰如国际电联的口号“一个世界,一个网络”所言。
总之,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产业无疑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中最宏大、最具活力的产业。信息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最重要的资源和竞争要素。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广泛使用,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结构与经济效率,而且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信息技术已引起传统教育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以及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使学习者可以克服时空障碍,更加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速度。特别是借助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将开辟出通达全球的知识传播通道,实现不同地区的学习者、传授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不仅可望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而且可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宽松的、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远程教育的发展将在传统的教育领域引发一场革命,并促使人类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
互联网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可缺少的工具。信息网络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渗入到社会各个角落,这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电子出版以光盘、磁盘和网络出版等多种形式,打破了以往信息媒体纸介质一统天下的局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交互式界面的采用为文化、艺术、科技的普及提供了广阔前景。网络等新型信息介质,为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传播,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提供了崭新的可能性。网络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就必然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种新的适应网络时代和信息经济发展状况的先进文化将逐渐形成。
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景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的简称。一般认为,教育信息化应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内容:
1.教育思想的“信息化”。要从工业化社会的班级批量化、“一刀切”教育思想转向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人本化教育思想。
2.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要创建分布式的、超链接的、非线性的、多媒体化的、开放的、智能生成式的多种教育信息资源库,使学校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电子化、网络化;要建立教育资源信息系统,使人、财、物、时间、空间等各种资源要素的调控与管理最优化。
3.课程教材的“信息化”。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各科教材的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习者的信息能力。
4.教学模式的“信息化”。要注重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的综合运用,构建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要将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等环节的组配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
5.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技术的核心,提高各种软件、硬件、潜件中的技术含量与信息质量。
6.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创设丰富、多样、美好的教育信息环境,使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环境的熏陶。
7.教学评估的“信息化”。注重计算机与网络在评估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结果分析中的应用,使评估经常化、自动化、智能化。特别要注重信息导航与实时评估,使教学过程能自动朝教学目标演进。
8.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以绩效为价值取向改革教育管理模式,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常规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9.教师素质的“信息化”。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加快融合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通过推进教育信息化,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促进学习个性化和教育开放化、远程化、网络化。
信息化的发展取决于市场、政府、文化和教育四种力量的相互作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把教育信息化列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在信息化发展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产业的协同发展
受我国经济教育发展水平所限,单纯依靠基础教育自身的力量和国家的投入来发展信息化教育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我国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需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甚至整个社会来共同参与。未来的方向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发挥大企业、大公司的技术和资金的优势,支持一批有实力与经验的企业参与网上学校、校园网络以及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基础设施是各学校的校园网与一些区域性的教育信息网络和数据中心。在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中,其硬件建设是基础,教学资源建设是核心,教与学的应用是目的,而校园网的管理、维护与培训是其保障。目前已经有许多企业参与校园网的系统集成和教学资源或教学软件的开发,近期,有一批企业相继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校园网解决方案、教育教学支撑平台和管理平台等。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很快会涌现出一批校园网应用服务的提供商,而校园网应用服务或教育信息服务是未来教育信息企业的业务主流。
作为教育信息企业,首先,其产品研发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研究国内具代表性的信息化应用模式,包括根据西部落后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及沿海发达地区等的实际情况,开发各档次的教育产品;其次,解决方案以国家信息化建设标准为导向,从实际应用出发,结合不同地区及学校的经济投入水平建立高中低的应用模式,为不同经济基础的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校园信息化解决方案,包括信息化环境建设及师资培训方案等;第三,教育信息企业应具备教学研究的能力,熟悉教学实验项目,为用户提供专业的顾问、指导;第四,教育信息企业应具备到位的服务能力,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包括教师培训、实验指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