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理科课程资源-聆听数学趣闻
33388700000009

第9章 随机应变(2)

有两个同学交了白卷,所以他们的试卷完全相同。

41.男孩女孩

排队时要求在每一个男孩后面站一个女孩,同时每一个女孩后面要站一个男孩。至少要几个人才能站成这样的队形?

解:两人。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背靠背地站着即成。

42.登楼

某人从地上登上四层楼需要3分钟。他以同样的速度,从地上登上八层楼需要多少分钟?

解:有人说8层是4层的2倍,用的时间也必然是2倍,即:3×2=6(分钟)。这样答便错了!

实际从地上到四层只爬3段楼梯,而从四层到八层却必须爬4段楼梯,所以总共用7分钟。

43.哪车更近

554号列车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从连云港开往徐州,513号列车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从徐州开往连云港,当他们在途中相遇时,哪号列车离徐州更近些?

解:距离相等。

44.车过山洞

一列1000米的列车,以每分钟1000米的速度前进。

请问,它穿过1000米长的山洞需要多长时间?

解:车速每分钟1000米,通过1000米长的山洞,有人会脱口而出,1分钟通过呗!

其实他忽略车身长1000米这个因素。车头进入山洞到车身离开山洞,列车运行的距离实际是“车身+洞长”,因而必须2分钟才能通过山洞。

45.烟向何方

如果列车以每小时120公里的速度向北行驶,此时南风的风速是每小时30公里。想想看,列车烟囱里冒出的烟应飘向何方?

解:因为车速快于风速,烟囱里冒出的烟仍是向南的。

46.药瓶装水

用100毫升的药水瓶装水,因为瓶子的刻度没有到达瓶口,你有什么办法只用这只瓶,知道它装满了水,水的体积是多少?

解:关键是求出瓶口没有刻度那部分的体积。

先不将水注满,量出刻度。再将瓶子塞上瓶盖倒立,看刻度减少了多少,减少的数字便是没有刻度那部分的体积。加上100毫升后的得数便是满瓶水的体积(1毫升为1立方厘米)。

47.多少钱?爸爸买来了一些橘子

儿子问:“橘子多少钱1斤?”

爸爸说:“我身上的钱,若买3斤余2角,若买4斤便缺3角钱。自己算吧!”

儿子算不出。

你能帮他算算:橘子是多少钱1斤?爸爸身上是多少钱吗?

解:从买3斤可以余2角,买4斤则少3角,可知若再给爸爸3角钱,便可多买1斤橘子。说明橘子每斤的价是:2角+3角=5角。从而爸爸身上的钱也便可知。

(2+3)÷(4-3)=5÷1=5(角)

橘每斤价

5×3+2=17(角)=1.7(元)爸爸的钱

48.侦察过桥

敌人在一条大桥的中间设一个瞭望塔,每隔5分钟巡视一次。桥上不准任何人进出。

侦察员小王想通过大桥,深入敌后。可是桥很长,约走7分钟。怎么办?最后小王终于想出了办法,大摇大摆地通过了大桥。

你知道小王想了什么办法吗?

解:敌人每5分钟巡视一次,可是通过大桥却需7分钟。这就是说,凡是想进出的人,都不能逃出敌人的眼睛。过桥似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侦察员小王却利用敌人每隔5分钟巡视一次的规律,悟出了过桥的办法:他趁敌人第一次巡视刚刚进屋,便迅速过桥,等敌人第二次巡视时,他已到达瞭望塔的另一侧,便迅速转过身来往回走,敌人自然要阻止他,令他返回。这正是小王所希望的,便装着无可奈何的样子,再次转过身来往回走。这样,便大摇大摆地通过大桥,深入到敌人的后方了!

49.挑出假币

某人将一枚假银元混进了一堆真银元中,从外表上无法区分,只知道假银元是灌铅的,比真银元重。

现在给你一架天平,要求在50枚银币中将假币挑出,至少需要称几次?

解:若每次称2枚,有可能需称25次。这种办法最笨拙。

较好的办法是:将50枚银币一分为二,各放在天平一端,假币必在重的一端。然后,再将重的这段分成12和13两份,从13枚中取出1枚,若恰巧取出的这枚就是假币,则天平两端必然平衡。这样只需两次便挑出了假币。如果天平不平衡,则假币在重的一端,再将12平分两份再称……这样下去,最多用六次便可以挑出假币。

所以,最少也需两次。

50.几只苹果

妈妈从街上买回一篮苹果。她分一半给王大娘。路过姥姥家,又将余下的苹果留下一半给姥姥。回到家时,将一半分给小华,余下的一半分给丽丽。这时妈妈的篮子里只剩一只苹果了。你知道妈妈一共买多少只苹果吗?

解:这类问题用倒过来想很容易解决。

篮子里只剩一只苹果是分一半给丽丽后余下的,没分给丽丽时,应是2只苹果。这2只苹果又是分给小华一半后余下的,可知未分前有4只苹果……这样,一直追溯下去,便找到了答案。

解:

即:妈妈共买16只苹果。

51.半数加半个

小明问:“王叔叔,你的西瓜是多少个?”

王叔叔笑着说:“第一个人买去半数加半个,第二人买去剩下的半数加半个,第三个人买去第二个人买后的半数加半个,最后余下的被我送给了军属张爷爷,仍是半数加半个。”

小明疑惑地问:“这么说,你的西瓜是切开来卖的了?”

“切开?拿走的都是完整的呀!”王叔叔说。

小明皱起了眉:这是怎么回事呢?

解:王叔叔送给属张爷爷1个西瓜:0.5+0.5=1(个)

1.三个人买走了2个西瓜,之前王叔叔有西瓜:(1+0.5)×2=1.5×2=3(个)

第二个人买前,王叔叔有西瓜:(3+0.5)×2=7(个)

第一个人买前,王叔叔有西瓜:(7=+0.5)×2=15(个)

这样,第一个人买15的一半又半个是8个。第二个人买余下7个的半数加半个是4个。第三个人买再次余下3个的一半加半个是2个。送给军属张爷爷的恰是1个。

52.难分的桃

一群猴子摘了一堆桃,便将它等分成几堆,可是总是分不均:分成2份,余1个;分成3份,余2个;分成4份,余3个;分成5份,余4个;分成6份,余5个。

猴子摘的桃至少有多少个呢?

解:从几次分桃的余数看,总是缺1个。假如在这堆桃上增加1个,分成2、3、4、5、6份都恰好整分,也就是这堆桃子加1后,便是2、3、4、5、6的公倍数了!

题中问这堆桃至少有多少个?只要求出2、3、4、5、6的最小公倍数,再将加进的1个减去便是这堆桃子数。

2、3、4、5、6的最小公倍数是60。

所以这堆桃子是:60-l=59(个)。

53.六把空椅

某人请客,来了许多客人。接着又来了三对夫妇,其中一对年轻夫妇没带孩子,其余两对夫妇各自都带一个孩子。

此时客厅里只有6把空椅子,主人刚要去借椅子,客人说:“不必了,刚好够坐。”说着便都坐下了。

大家一看,果然6把椅刚好坐满,而且每把椅子上只坐一个人,并没有站着的。

你能说出这是怎么回事吗?

解:按照常规思维,三对夫妇已经是6个人,再加上他们中带来的孩子,应是8个人。

可是事实是:6把椅子刚好坐满,而且一椅一人,没有站着的,更没有2人坐一椅的。

真是怪事儿!

如果跳出常规思维框框,想到这三对夫妇间会不会存在某种亲缘关系,也即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便会豁然开朗:没带孩子的年轻夫妇,原来是另外两对夫妇的孩子!这样,便恰好是6个人,正好坐满了6把椅子。

答案竟是这么简单!

54.至少几只猫

小华抱了只猫从屋里出来,大声喊道:“妈妈咱们家来了一些猫!屋里四个墙角,每个墙角蹲一只,每一只前面都有3只猫。”

“这么多猫呀!”妈妈也很惊奇,“一共是多少只呀?”

“多少只你自己算嘛!”小华说。

妈妈思考了一会,说:“加上你这只,一共是17只吧!”

小华听了直摇头。

妈妈算的不对吗?为什么?

解:问题的关键是怎样理解“每只猫前面都有3只猫”这句话。

因为所谓“前面”,并没有距离的限制,紧挨着面前称“前面”,稍远一些也称“前面”。所以,每一个墙角前面的猫都有3只猫在它的前面。这样,屋内四个墙角四只猫,加上小华抱着的猫,总共只有5只猫。

55.装满水缸

学雷锋小组每天给军属王奶奶送4桶水,王奶奶早、中、晚三餐用去3桶。

王奶奶的水缸能容10桶水,照这样,需要几天,水缸的水才能装满?

解:你也许这样想:每天送4桶用去3桶,水缸里只剩下1桶。水缸总共可装10桶水,10天就满了!

这样便大错特错了!

其实到第六天,水缸里已积存了6桶水,第七天再送去4桶,水缸便装满了!

56.虫蛀的厚度

一部书共两册,并排地摆在书架上:一只可恶的蛀虫,从第一册的第一页咬起,一直咬到第二册的最后一页。两册书每册的内页厚3厘米,封面和封底各厚14厘米。请你细心地算一下,这只蛀虫一共咬了多少厘米厚度?

小明的计算方法是:

1.两册书的内页共厚:

3×2=6(厘米)

2.两册书的封面和封底共厚:

14×4=1(厘米)

3.蛀虫咬的厚度是:6+1=7(厘米)

小明算得正确吗?

解:虫蛀的厚度,一些人的思路和小明一样,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其实却错了!

题中已经告知,两册书并排在书架上,蛀虫是从第一册的第一页,一直咬到第二册的最后一页。实际第一册的封面和第二册的封底都没有咬透,咬透的是两册书的内页和第一册的封底及第二册的封面。

57.共用时间

尧尧家离学校300米,他每分钟走50米。一天上学时走了100米时想起忘了带劳动工具。便仍按原来的速度回家拿工具。

请问这次上学尧尧共用几分钟?

解:因为尧尧走到中途又返回,一些人往往在这个关键处出错,有的算成10分钟,有的却算成8分钟。

其实,尧尧从100米处返回,再返回到离家100米处,共走了三个100米,离学校还有200米。

因此共用的时间是:

解法1:

[(300-100)+100×3〕÷50=10(分)

解法2:

(100÷50)×3+(300-100)÷50=6+4=10(分)

解法3:

300÷50+100×2÷50=6+4=10(分)

58.六棒四形

尧尧手里摇晃着6根小棒棒,高声地招呼着:“喂,喂,喂!比智力,看本领,6根棒能围四个三角形。”开始时,同学们以为他故意闹着玩的,谁都知道,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边,6根棒围成四个三角形,简直是天方夜谭!后来,尧尧竟认真起来了:“不信?咱们打赌。”同学们便围上来,叫尧尧摆给大家看看。只见尧尧不慌不忙,胸有成竹。摆好后,大家一数,果然是围成了四个三角形。

你能知道,尧尧的小棒是怎么摆放的吗?

解:这个问题,按照常规思维是不可能的!在同一个平面上,6根小棒不论怎么摆,也无法围成四个三角形。

遇到“死胡同”,思路必须及时调整方向!

假如不在同一平面上,比如把有的小棒立起来摆会怎样呢?

只要思路跳到这一步,便可以找到答案了!

瞧,6个小棒围成了立着的三个三角形,加上平面上的一个,正好是四个三角形。

59.杯子不坏

“爷爷常常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宁宁说,“夏天我和爷爷在100米高的楼顶上乘凉,爷爷拿着他手里的玻璃杯说,我把杯子扔向天空,当杯子落下100米时却并没摔坏,这可能吗?”

“大家说,楼下是不是铺了很厚的棉花或海绵等极柔软的东西?”

“爷爷说,不,是光滑的水泥地面。”

“大家又说,那就是你这杯子很特殊。”

“爷爷说,也不,是普普通通的玻璃杯子。”

“大家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可是,最后听爷爷讲了道理,却是真的。”你能说出是什么道理么?

解:爷爷提的问题真够怪的:普普通通的玻璃杯,从100米高的楼顶扔下,落到水泥地面上还摔不坏,这怎么可能呢?

一般人都是这样认为的。

遇到这种问题,要认真地推敲题中的条件。爷爷说的是:在100米高的楼顶,把杯子向天空掷去,这就是说,玻璃杯离地面的高度必定是大于100米。

再看看爷爷的问题是什么:当杯子下落100米时,却并没有摔坏,这可能吗?

啊!明白了!

杯子下落100米时,还没有到达地面哩,它怎么会坏呢?

60.磅秤称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