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出路何在、何去何从?有的学生从一进大学开始就在考虑这个问题,特别是到了大学四年级,更要为此废寝忘食。
吸纳会计人最多的是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
根据2001年国家有关部门对全国高校各大专业毕业生的流向统计调查,国家机关、金融单位、三资企业等热门行业目前吸纳毕业生最多的10个专业分别是:
国家机关:法学、经济学、侦查学、国际经济法学、英语、会计学、国际贸易、行政管理学、行政法学、临床医学;
国有企业:会计学、计算机、通信工程、建筑工程、机械设计及制造、工业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力系统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金融单位: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计算机及应用、投资经济、经济法学、经济学、信息管理、保险学、国际贸易学;
三资企业: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自动化、通讯工程、英语、计算机应用、国际金融、电气工程、市场营销、机械设计与制造。
教育专家提醒大家,这样的高校专业流向排行榜只能作为一个基本参考,不能绝对化,因为专业流向实际上每年都在变化。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出迫切需要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是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它们都排在需求量的第一位;其次是金融单位排在第三位;政府机关对会计专业毕业生也有大量需求,排在第六位。
大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与本科毕业生相比,会计大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事实上,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上,目前一张本科文凭已经不再那么显眼,更不要说一张专科文凭了。就业指导专家认为,会计大专毕业生要获得好的工作岗位,关键的问题在于要善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
2001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才招聘大会上,某会计师事务所正在现场招聘审计人员和评估人员。一位财会专业的男性大专生问事务所负责招聘的王女士:“这个审计工作是干什么的呢?我们学的和实际用的有些差距,你们是不是要给我们进行培训呢?”这时候,王女士接连反问了这个男生几个问题,男生的回答显得慌乱而语无伦次。
王女士不无遗憾地说:“这个男生连审计工作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怎么上岗?虽然我们现在岗位极缺人手,需要新人尽快适应岗位,但是求职者不该依赖于单位扶上马、送一程,在学校里就应该加强社会实践呀。”
实际上,类似这样的情形并不少见。很多会计专科生在应聘时明显缺乏社会经验,一看就知道太“嫩”。再加上因为自己文凭“不高”而缺乏自信,通常只敢简单地向招聘单位询问几句“干什么的?招什么人员”就低头登记,至于职位的性质、内容、工作时间、薪水等等,连问都不敢问。
找工作如此粗心,很难想象他们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实事求是地说,现在参加现场招聘的单位对专科生一般并没有抱着一种轻蔑的眼光。他们普遍认为,会计大专毕业生的工作技能较强,实际上更适合于企业使用,关键是毕业生自己要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并且首先要自己看得起自己。
低学历毕业生怎样充分展示自己的亮点
孔雀开屏大家都看到过吧?孔雀开屏固然美丽,但是它的屁股却因此而暴露在外面,显得不太雅观。但是,孔雀很懂得怎样展示自己美丽的一面,它总是把头面向你,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扬长避短了。
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也可以学一学孔雀的做法,尤其是学历不高、自身条件不十分优越的同学。因为文凭相对较低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和业务素质高低究竟如何是一个内在的东西。社会上名副其实的东西不少,但是名不副实的东西更多。对于低学历的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要善于挖掘自己的亮点,扬长避短。
例如哈尔滨市财经学校就提出,财会专业的中专生要达到助理会计师的水平,财会专业的大专生要达到会计师的水平。一位应届毕业女生自豪地说,她并不因为自己是专科生而自卑,社会上事业有成的专科生大有人在。当然就她而言,她正在一边工作一边考本科,以尽快提升自己的竞争筹码。
就业专家说,大专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掌握求职办法,以良好的素质去扭转用人单位可能存在的偏见。
针对不同的单位进行不同包装
应届毕业生在应聘不同单位的时候,可以有的放矢根据这些单位的不同性质来加以自我包装,以更好地提高成功率。
某高校一名会计专业毕业生在这方面就动足了脑筋,制作了“多版本”的自荐材料。她把自己感兴趣的单位分为机关、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三大类。
针对机关单位,她准备的自荐材料中主要突出了自己“根正苗红”的优点;针对国有企业,她主要是突出自己“扎实勤奋”学习的优点;针对外资企业,她主要突出自己外语能力的优秀和协作精神。而且在这些材料中有关措辞和格式等都经过了反复斟酌,因而显得十分得体。
虽然有人指出,毕业生如此这般地热衷于在“面子”上下功夫,实际上反映了目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不少企业“楚王好细腰”的心态。但是在事实上,这样的毕业生就业成功率有了很大提高。
在对自我进行“包装”的时候,要尽量用数字来说明问题。会计人本身就是以数字来作为工作语言的,所以能够量化的自荐材料格外引人瞩目,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人人都知道,一些华丽词藻和模棱两可的语言表达,只是你自己个人的观点而并非是客观事实。只有能够用数字来表达的东西,才有说服力和实质内容。
善于绕过招聘门槛的“弯弯绕”
对于低学历的学生或者是某一方面达不到要求的学生来说,能否识破招聘单位在设置门槛方面的“诡计”,是自己能否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些招聘单位的用人要求看上去很高,但是到最后实际招聘进入的员工却在某一方面达不到招聘要求。这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是应聘者的营私舞弊还是用人单位的不拘一格呢?
原来,在眼下的单位招聘中有不少门槛是人为设置的。也就是说,一些单位本来并没有这方面的高要求,只是看到紧挨着自家的同行打出了诸如“本科”、“硕士”、“工作经验”此类的要求,而自己所要求的条件较低,怕被求职者“看扁了你”,所以也赶快对自己的招聘条件进行“整顿提高”,与同行保持“接轨”。对于这些招聘单位来说,有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应聘者前来咨询应聘,其实他们心里也在“没事偷着乐”。因为这些“高标准、严要求”其实并不是用人单位的本意,充其量不过是相互攀比的结果,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
然而,以上这些招聘门道用人单位是不可能主动告诉求职人员的,而要靠你自己细心揣摩。如果应聘者一看到诸如“工作经验”此类的要求便掉头就走,就大大束缚了自己的选择范围,用人单位也会对你感到惋惜,却又不能主动招揽你,心里也实在憋得慌。
比较“狡猾”的做法是,你大胆地迎上前去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而暂时避开对方的“高要求”不谈。比如说对方要求有“工作经验”,你有意不谈,等到对方询问你的时候,你就把自己的实习经历告诉他,打一个“擦边球”。实习经历算不算工作经验?并没有统一口径。
本来嘛,用人单位强调工作经验的本意是认为,具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更能够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而学校里安排学生实行的目的,同样是在实践工作中积累经验,两者的理由和效果是一致的。况且,说不定用人单位所说的工作经验就是指实习经历呢?如果不是也没有关系,你可以微笑地对他们说:这个时候还没有参加工作,你们要求的工作经历又从哪里来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强人所难吗!
在很多情况下,你这样的“质问”反而能起到好的效果。因为现在的用人单位不再像过去那样强调应聘者的“老实”,他们更倾向于“机灵、活络动、有主见”,认为这样的人更能够活学活用。适当地具有一些“叛逆”精神反而显得与众不同,如果对方也喜欢这种性格,那你的就业成功率就有保证了。
别人的求职经验不要照搬照用
不管是应届毕业生还是准备跳槽的会计人,虚心学习一些约定俗成的求职经验可以避免少走弯路,但是同时也应当看到,有些经验带有某种偶然性,如果不分具体情况照搬照用,效果可能就会适得其反。
例如,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著名企业和大企业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好、报酬待遇也高,能够有幸置身其中工作一定会感到脸上有光。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些企业的组织机构庞大,所以繁文缛节也多、运作起来也不够灵活,会计人在这些大公司工作反而不如在小公司里面那样对新观念、新技术吸收得快,更不太容易获得较多的升迁机会。
求职的时候,家长和同学会相互告诫你要谦虚谨慎、不要自吹自擂。这个观点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很不容易掌握一个恰当的度。俗话说“过分谦虚就是骄傲”,再说了,现在社会上什么样的产品没有广告宣传?它们为什么要做广告宣传,说到底就是为了扩大知名度,让别人了解和认识你。为人处事也是一样。不要自吹自擂,但是却要学会自我宣传,让别人了解真正的你。特别是现在的求职,一个“求”字,就表明了自己需要经过一番竞争才能获得相应的饭碗。在这个过程中,现在的用人单位在面试时提出什么五花八门的问题都有,根本不可能用什么标准答案来“以不变应万变”,从实际出发来加以回答才是硬道理。
规模庞大的在职培训队伍
站在会计应届毕业生后面的,是人数庞大的在职培训会计队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方向,同样也值得应届生借鉴。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目前人才市场的成交率并不高,最低的只有8%,最高的成交率也只有26%,主要原因是各类人员供给的专业技能、素质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能对接。加入WTO以后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和新技术的采用,这种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这样的形势发展趋势,就逼迫会计人纷纷投入到技能培训队伍中去,否则就无法适应形势的要求。处在工作第一线的会计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完全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思想观念和工作技能与实际情况的脱节就更严重了。这也是一部分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需求意愿不强烈的原因之一。
根据财政部介绍,我国有152万人参加了2001年度的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截止到2000年末,全国已经累计有1257.94万人次的会计人报名参加了各级会计资格考试,其中有268.26万人取得会计资格证书。
我国自从1992年实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以来,每年都有超过百万人次报名参加考试,这表明,这项考试已经成为全国各种资格考试中参加人数最多、组织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一种考试。而2001年又是历年来报名参加考试人数最多的一年,比上年增加了30万人次。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变化呢?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原因之一在于新《会计法》的发布提高了会计人的业务地位;原因之二在于财政部、人事部最新调整的会计资格考试政策放宽了中级会计资格考试的报名条件,考试成绩也可以从原来的1年全部科目通过、改为2年积累,提高了报考者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会计考试的难度也在增加。以2001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为例,当年四川省共有1.56万人参加考试,其中参加全科考试的有1600多人,全科合格证的1个也没有。当年全国通过全科考试的共有41人,合格率仅有0.26%。
怎样阅读招聘广告
怎样看待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也是毕业生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人以为,刊登在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只要有批准文号就应当是合法的,其实不然。因为招聘广告中的劳动部门和人事部门的批准文号,只是表明发布该广告行为本身的合法性,并不表明招聘行为的合法性。
对于招聘广告正确的态度应当是“不可不信、不可全信。”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进一步去伪存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一般来说,用人单位总会利用发布招聘广告的机会顺便给自己脸上涂脂抹粉。所以,广告中如果避而不谈企业的历史和现状,一般表明它规模不会很大。有的招聘广告连企业所在地址都不敢暴露,只是标明一个手机号码甚至是寻呼机号码,对于这种企业最好少接触为妙,说不定哪天就关门了。
有些企业的某些岗位长年累月地在报纸上做招聘广告,似乎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符合他们要求的人了。这种情况表明,这家企业很可能是通过发布广告在测试人才市场动态。如果你不想成为他们的“试验品”,最后也是敬而远之。免得到后来不但工作没着落,而且还要白白浪费了许多“表情”。
有些连续刊登多次招聘广告的企业,则要注意看他们刊登广告的间隔时间长短。间隔时间很短,很可能说明该企业招聘的人数多、岗位急,这时候的求职成功可能性较大。反之,如果广告刊登间隔时间较长,很可能说明这种企业待遇不好,很难招到人才或者留不住人才,只能“长江后浪推前浪”。
有些企业喜欢以高薪诱人,对此你要加以警惕。一般来说,会计岗位哪怕是职位较高的会计岗位,都很难取得年薪十万、百万元的待遇。除非位居财务总监等要职,否则不是企业在制造轰动效应就是有什么难言苦衷。即使真有这么回事,也不会适合于刚走出校门的大中专毕业生,更不太可能适合处于失业下岗在家的会计人。
看清对应聘者的条件要求
招聘广告的内容一般应该包括以下6个方面:
广告标题 例如“高薪诚聘”、“某某公司招聘”等;
公司简介 主要包括企业名称、性质、主营范围等;
核准机关 核准发布招聘广告的人事或劳动主管机关的名称和文号;
招聘职位 包括职位名称、任职要求、工作能力、工作地点等;
公司政策体现 包括工资薪酬、社会保障、福利待遇、学习培训等;
联系方式 包括联系电话、通讯地址、邮编、传真、电子信箱、联系人等。
一个精明的应聘者,应该善于从刊登在招聘广告中的关键词语里了解到该岗位对应聘者的“软”条件和“硬”条件,这是提高求职效率的关键之处。
例如,某企业招聘高级财务人员2名,要求:(1)财会专业本科以上学历;(2)本市常住户口;(3)年龄40岁以下;(4)具有高级会计师职称;(5)男性;(6)有敬业精神、责任心强;(7)秉公办事、作风正派;(8)做事有条理,管理能力强。很明显,其中(1)~(5)属于“硬”条件,一般没有商量的余地。如果你自觉不符合,当然也就不要贸然联系。而(6)~(8)属于“软”条件,伸缩余地较大,只要你自己觉得相符合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