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斯波克博士教育羊皮卷
33341600000036

第36章 抱怨

1.孩子为何总是报怨

孩子总是抱怨这抱怨那,看似五花八门,实际上是在不断重复同一个要求,孩子就是希望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要求做想做的事情。

到了3、4岁之后,孩子们就会越来越喜欢抱怨,他们不停地抱怨,不仅使他们自己不痛快,也常常使父母很恼火。

孩子抱怨是要求过多的表现,也有一些是由于慢性病或父母离异带来的不幸等因素所致。这种习惯要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才能养成,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克服。

怨言是五花八门的。一个孩子在下雨天可能没完没了地抱怨,“什么事情都没有,真烦人。”或者“我为什么不可以看完这个节目再睡觉?”这些抱怨的意思显而易见:挑剔、牢骚、找茬儿。但它们却是同一个要求的不断重复,目的都是希望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要求做想做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抱怨多数都是正常的。

许多孩子只向爸爸或妈妈一个人抱怨,而不是向两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儿童表达的不只是他们的习惯和情绪,而是针对父母的态度或与父母之间的轻微关系失调。

2.为什么有的父母能容忍

有些父母可能会觉得孩子有权不断提出过分的要求,而他们也必须满足孩子的要求。他们可能因某事而感到内疚,比如,没有给予孩子需要的东西,乃至给予孩子的爱远远不够。在父母的责备声中长大的人,成年后为人父母最容易觉得自己不称职。他们对待孩子尽心尽责,但心里总还是难免内疚。他们觉得自己缺乏儿童护理方面的知识,担心自己会做错事。而这种内疚又常常使父母难以痛下决心,不能果断、坚决和实事求是地去对待孩子,否则就能够制止孩子的抱怨,因为孩子能够清楚地知道父母说“不行”的时候是说话算数的。

遗憾的是,父母往往做不到这一点。比如,他们不说:“不,你现在不能吃东西,因为快到吃午饭的时间了。”,而是说:“那么,你就少吃一点儿吧。”这样一来,孩子又会提出新的要求,“我可以吃一块小甜饼吗?”然后父母又回答说:“好吧,那你就吃一块吧。”这时,孩子已经把父母的脾气摸透了。所以,他会毫不犹豫地抓上一大把小甜饼。孩子是出色的机会主义者,最善于洞察和利用父母犹豫不决的弱点。

3.不给孩子讨价还价的余地

父母应该怎样面对孩子的抱怨?

父母必须弄清楚自己对孩子的态度是否助长了孩子的抱怨。比如,说话时是否经常表现得模棱两可、犹豫不决、逆来顺受或者内疚,是否同时还为自己受制于孩子而恼怒。

如果想不出自己有什么犹豫不决的态度,那就应该找一找引起孩子抱怨的其他原因,然后自问一句是否做出了什么不明智之举,从而助长了孩子的抱怨习惯。比如,是否对孩子的抱怨太过注意,或是否总是采取让步的方式来解决孩子的抱怨。

父母要有信心,力求在孩子面前态度友好。如果父母有管好孩子的信心,而且确实做得很成功,他们对待孩子的时候就能既做到说一不二,又能满面春风、态度友好。这样一来,他们的友好态度就能使孩子乐于合作,他们的明确态度也为孩子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这是孩子需要得到的,也是他们希望得到的。有信心的父母是不会在“什么可做,什么不可以做”这一问题上和孩子争论不休的,因为如果父母允许孩子讨价还价,孩子就可能没完,而且还会处处强词夺理。因此,父母必须把道理和孩子说清楚,告诉他什么可行,什么不行,然后愉快而又果断地结束争论。

对孩子的任何要求父母都应该制订相应的规定,而且必须坚决贯彻。比如,什么时候必须上床睡觉,什么电视节目可以看,多长时间可以请朋友吃一次饭或者在家过一次夜。这些都是严格的家法,是没有讨价还价余地的。如果孩子抱怨无事可做,比较聪明的做法就是不要理他,不要给他提这样那样的建议,因为孩子处于这种心情的时候会轻蔑父母的建议,他会连想都不想就把这些建议一个一个地拒绝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和孩子争论,而要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比如,可以对孩子说:“我现在有好多事情要做。但是过后我还要做点儿有趣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跟着我学,为自己找点儿事情做。甭想让我哄着你玩,也甭想让我和你争论”。

可以偶尔允许孩子提一些特殊的要求。而且,只要觉得孩子的要求应该得到满足并且父母也想满足他,那就应该爽快地满足孩子。但在孩子没完没了、急不可待地提出更多的新要求之前,父母必须首先不容质疑地给孩子以规定限制,这样就能避免引起孩子的抱怨,父母也可以避免灰心丧气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