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斯波克博士教育羊皮卷
33341600000037

第37章 偷窃

1.明知故犯的深层原因

3岁之前的孩子之所以常常喜欢拿别人的东西,只因为还不清楚哪些东西是他的,哪些不是。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不算是偷窃。这时,家长只需要提醒他某个玩具是谁的,让孩子把玩具还给别人,并告诉孩子在家里他也有许多一样好玩的玩具。

真正的偷窃行为,是发生在6岁之后。这么大的孩子已经知道拿别人的东西不对,因此偷偷地拿了别人的东西之后就把它藏起来,而且还矢口否认自己的偷窃行为。

先以一个7岁左右的男孩儿为例。父母尽职尽责地把他抚养大,给他买了不少玩具和其他物品,并且还给他零用钱。可是他还偷东西,比如从妈妈或者同学那里偷点儿钱,从老师那里偷支钢笔,或者从别的孩子的柜子里偷一本小画书。他偷这些东西通常是没有什么理由的,因为他什么也不缺。但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孩子的大脑思维是紊乱的,他好像渴望得到某种东西,因此就去拿一件他并不真正想要的东西来满足他的欲望。这意味着什么呢?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至少意味着孩子感到不愉快或者孤独。比如,他们可能觉得和父母的关系不像从前那样密切了,也可能觉得在与同龄孩子交朋友方面不太成功。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感到父母疏远了他们。这样一来,如果从朋友那里得不到令他们温暖和满意的友谊,他们感情上就会陷入孤独无助。有些孩子偷钱去“买”友谊就是这个原因。还有的孩子把一角五分硬币分给同学们,也有的孩子则去买一些糖果分给同学们吃。应该记住,孩子在这个令人讨厌的阶段里逐渐疏远父母,因此父母也容易对他们产生更多的不满。

青春发育期的早期是一些孩子感到更加孤独的又一个时期。这是因为他们越来越感到害羞,越来越敏感和越来越渴望独立所致。各年龄段的孩子都渴望得到更多的爱,这就是他们偷东西的部分原因。但是,通常也存在着其他个人因素,比如恐惧、嫉妒、怨恨等。

2.父母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家长和老师知道孩子偷了东西以后自然会特别伤心,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偷窃是一种严重的犯罪。因此父母会去责骂孩子,使孩子有羞耻感。但必须指出的是,让孩子知道成人绝不赞成任何偷窃行为,并坚持让孩子立刻退还赃物,这是绝对必要的—这就类似于说谎,如果孩子说谎,就决不能轻易饶过他,因为轻信孩子的谎话就意味着宽恕孩子的这种行为一只是绝不要吓唬孩子说要把此事公布于众,也不要表现出好像再也不爱他了。

必须让孩子将物品还给别人或者放回他偷窃的商店。如果让他放回原处,得体的做法是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向售货员说明:“孩子没有付钱就拿了东西,现在想还回来。”老师可以将物品还给物主,但是不要当众羞辱孩子。也就是说没有必要让孩子难堪,只要让他们明白偷窃是绝对不容许的就可以了。

接下来我们就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这样的问题了:孩子在家里是否需要得到更多的爱和更多的赞扬?是否需要得到更多的帮助去和他人建立更亲密的友谊呢?如果可能,现在应该给他一些零用钱了,而且在数量上要和他认识的同龄伙伴一样多,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孩子确立自己在小团体中的地位。如果孩子的偷窃行为屡教不改,或者在其他方面与环境格格不入,家长就应该求助于儿童指导诊所、儿童精神病医生或者儿童心理学家。

还有一种不同于上述类型的偷窃行为:某些孩子认为偷窃是一种勇敢的表现。虽然这种行为不规矩,但也不是出于恶意,也不是与环境格格不入。这是一种对个人良心的群体试验。富有良知的父母在这样的环境里抚养孩子,可能需要和孩子进行理解性的对话。但不应该由于孩子参加了一次这样的冒险行动,就把孩子当做罪犯一样看待。孩子只不过是顺从自己的正常本能,以便在这个群体中确定自己的位置而已。要想纠正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就需要家长旗帜鲜明地谴责孩子的偷窃行为,同时还必须以身作则。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偷窃。这种偷窃者几乎没有是非观念和责任感,而且极其好斗。这种人从童年开始就缺乏友爱和安全感。对他们的唯一希望就是心理治疗,并让他们与富有爱心的人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