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斯波克博士教育羊皮卷
33341600000035

第35章 溺爱

1.屈服于孩子必然娇纵

容易把孩子宠坏的大多是这样一些家长:缺乏自信心,情愿做孩子的奴隶,并且期望孩子能够成为他们理想中的人;在大学里学过儿童心理学,并在心理学领域工作过,而且信心百倍地想证实自己能力的人;由于对孩子发脾气而感到内疚,而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以便把事情扯平;听到孩于哭就忍受不了,因此时而愤怒,时而内疚的人。

无论内在因素是什么,这些家长都是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如果孩子知道要东西的时候要明智一些,情况还不至于太糟糕。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什么对他们有好处。其实,听从父母的指导是孩子的本性,因为这能使他们得到安慰。当父母迟疑不决的时候,孩子就会不安。只要孩子一哭,家长就急忙把他抱起来,好像如果不管他们,结果就会很糟糕一样。这样一来,孩子也会产生同样的感觉。所以,家长越是向孩子的要求屈服,孩子的要求也就越高。这时,家长就会感觉像奴隶一般。麻烦的是,一到这时,家长就会感到生气,接着又会感到自责,然后再次让步。

家长如果对孩子过于娇生惯养,就很可能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一系列行为、品行和习惯方面的问题。事实上这也是一种病症,即“溺爱综合症”,也有人称之为“脆弱儿童综合症”。

溺爱对孩子成长所造成的影响通常在学龄前就会表现出来。由于家长的过分迁就和百般依从,会使儿童分辨能力差,到了学龄前仍然分辨不出哪些是正常的行为规范,哪些是应该禁止的要求。由于家长的过分保护,使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不足,并产生许多行为和情绪问题。儿童的个性也是导致溺爱综合症的一个因素。总结起来,这样的孩子通常表现为对父母的过分依赖,性格倔强、任性、胆小、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并有偏食、挑食的毛病。

(1)过分依赖

依赖是儿童寻求保持与一个人亲密联系的行为。在幼儿是一种正常现象,是发育过程的必然阶段,但依赖过分而与年龄不相称则为不正常行为。依赖行为的临床表现因年龄而异,年幼者常时刻与家人在一起,家人一旦离开就哭闹不止;年龄稍大时则表现为本该自己作决定的事自己不能决定,什么事情都要他人帮助。依赖的程度有性别差异,女孩的依赖心理较重,青春期后仍可有较重的依赖行为;男孩的依赖行为则一般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克服。

(2)倔强

倔强的孩子有时对合理的要求也表现出强烈的抗拒,乃至对任何要求都表现出违抗心理,如不脱衣睡觉、不吃饭、强占他人物品、故意做些不让其做的事情等。抗拒本是儿童的自我防御本能之一,对自己不利的事表示拒绝是正常现象,如果对正常的管理教育和合理要求也经常表示出违抗,就说明有问题了。

(3)退缩

退缩行为是儿童对新环境适应困难而表现出的一种胆怯现象。主要表现为不愿接触陌生人,甚至不愿去公园。这类儿童从不主动地与其他儿童交往,平时表现孤独、胆小、害怕、沉默少言、喜欢一个人玩。当开始去幼儿园或上小学时则表现出紧张、害怕,但对新环境熟悉后,退缩行为就会逐渐减轻。一般情况下退缩行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

(4)社会适应能力差

社会适应能力差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和与同龄人相处能力差,事事需要别人照顾,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5)品行问题

过分溺爱的儿童往往伴有某些品行问题,他们通常爱发脾气,对老师不够尊重,对弱者缺乏同情心。

2.父母有内疚感的后果

对孩子有愧,是宠惯孩子的一个心理因素。即便有些父母的耐心已经达到了极限,而孩子也确实太过调皮,需要明确指正,但这些父母还是会努力让自己保持宽容的态度和温和的性情。或者说,每当孩子需要严格管教的时候,他们犹豫不决。

像大人一样,孩子也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淘气得过了头或者太放肆了。即使父母装做没看见而任他胡闹,他也知道自己太过分,会在内心里感到内疚。

如果任凭孩子这样下去,他的行为就会越发过火,而父母的忍耐极限也终将被打破。这时,父母就会对他进行责备或惩罚。等到重新平静下来以后,父母就会对自己失去对孩子的耐心而惭愧万分。可以看出,这些家长不是去认同这种惩罚结果,而是对自己的做法进行矫正,或反过来让孩子惩罚他们。他们要么在惩罚孩子的过程中允许孩子对自己无礼,要么在问题处理到一半的时候就把处理决定收了回去,要么当孩子再次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假装没看到。

家长显然没有想到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如果我们无法想象为什么家长会允许甚至鼓动杀了人的孩子负罪逃跑,这就说明我们不知道犯罪后的心理是怎样的。大多数明事理的父母在觉得对孩子有失公正或考虑不周的时候,就会偶尔放纵孩子一下,并很快恢复正常的做法。但要是一个家长说“孩子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让我气不打一处来”,这很可能就是一个信号,说明家长感到极端内疚并不断地屈服让步,因此导致孩子越来越任性顽固。

实际上,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父母完全没有必要保持那种内疚感,或认为自己没有尽到职责。要是父母能够清楚自己可能在哪些方面做出的让步太多,并能在这些方面严格纪律,那么只要他们能坚持下去,就会高兴地发现孩子不仅渐渐守规矩,而且愉快起来。这样,父母就会更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会更爱父母。

3.制订紧凑的日常计划

问题发现得越早就越容易医治。但父母需要很强的毅力和一定的狠心才能对孩子说出“不行”二字,才能在某种程度上给孩子一定的限制。为了保持良好的心境,家长必须牢记,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和过分的依赖性,最终给他带来的坏处将大于好处。因为孩子这样下去不仅会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误入歧途,而且也将使他与外界格格不入。所以,教育和改造孩子完全是为了他们好。

父母应该给自己制订一个计划,如果必要可以写在纸上。要把家务和其他事情都紧凑地安排好,使自己在孩子不睡觉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有事情做,做事的时候要麻利。这样不仅能引起孩子的注意。比如,娇正孩子已经养成的需要整天抱着的习惯要做的是,当他哭着伸出双手要你抱时,你要和气而坚决地对他解释说,这件或者那件工作必须在今天下午做完。虽然他听不懂你的话,但他能理解你的语气。这样,你就可以继续你的工作了。不过,头一天的第一个小时是最难过的。

如果妈妈最初很少说话,或者大部分时间都不露面,孩子就不得不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东西上。这样,有些孩子也能比较容易地被改造过来。还有的孩子只要能看见妈妈或者听到妈妈和他说话,即使不抱他,也能很快地调整过来。如果父母想给他一个玩具并且教他玩的方法,或者想在傍晚和他玩耍一会儿,应该在他旁边席地而坐。如果他想往父母的身上爬,父母可以让他爬。但是,千万不要给他重新养成抱着走动的习惯。当父母和他一起坐在地板上的时候,如果他意识到父母不会抱着他走,他就会自己爬走。如果父母把他抱起来走动,那么,只要父母想把他放下来,他就会哭闹着抗议。当父母和他一起坐在地板上的时候,如果他不停地哭闹,就应该再找一件事情做。

父母应该尽力做的就是帮助孩子锻炼忍受挫折的能力。但是要慢慢来。如果他不能从幼儿期就慢慢学会忍耐,以后再想学就不容易了。

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就应该树立一种意识。要正确对待儿童的合理要求,避免过分宠爱,也不应过多责罚。

当儿童的要求不合理时,要给予耐心解释。若儿童仍坚持无理要求,父母就可以采取不理睬的方法对孩子的要求进行“冷处理”。若儿童发现自己的过分要求未达到目的,以后就会逐渐放弃不合理要求。比如对健康儿童拒绝吃饭者,父母可置之不理,当他饥饿时出于本能自然就会进食。

对胆小、敏感和退缩的儿童,则应该多鼓励,要逐步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要尽可能自己完成。对具有严重行为问题和品行问题者,则要送往医院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