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世界著名家族教子羊皮卷
33325800000005

第5章 里根家训:宽容、公正、慷慨、忠诚和自制的美德

里根生于1911年2月6日,在伊利诺伊州坦皮科的一栋公寓里。父亲是天主教的爱尔兰人约翰“杰克”里根,母亲是苏格兰——爱尔兰及英国后裔的妮尔·威尔森。他父亲一方的曾祖父Michael Reagan于1860年自爱尔兰移民至美国。在他移民之前,家族姓氏原本为Regan。他母亲一方的曾祖父John Wilson,则是在1840年代从苏格兰移民至美国的。

里根是美国历史上当选和就职时年龄最大的总统,也是最长寿的总统。他执政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没有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的和平时期。因此,他被看做是时代的巨人。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的父亲是个推销员,家境很困难。里根主要是靠奖学金和半工半读才完成大学学业的。大学毕业以后,里根先在爱荷华州做电台播音员。1937年进入好莱坞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当电影和电视演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入伍,在空军服役。退伍后重返好莱坞。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他共参加了53部电影的演出。后任电影演员工会主席、电影委员会主席。早年参加民主党。1962年改投共和党,并在政坛崭露头角。1966年至1974年连任两届加利福尼亚州州长。1980年当选总统,并获得连任。

很多父母自己没有成功,却能使后代享受成功的欢乐,里根的父母就是这样。他们给了里根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出身,却为他装备了绝不平凡的人生素质。从父母第一次把他推上舞台时起,里根就注定要成为真正的主角,因为父母的激励,给了里根打开事业之门的钥匙。

在里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喜欢给他读报纸上那些具有良好品德的人的故事。每次母亲讲完故事,总是重复那句话:“孩子,一个人只有具有了良好的品德,他才能成大事。”而里根就在听的过程中,学会了读书。这让他的母亲十分惊讶,由此可见里根小时候的天赋和灵感。尽管如此,良好的教育却谈不上。但是自小经过磨炼的里根,却深深记得这些经历。他没有走向悲观,也没有走向失望;相反,他用自己的观察和意志,树立和自我培养了许多优良的品格,尤其是乐观、温和、自信、勇敢的精神。

里根小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把时间用在画卡通画和看书上,他最喜爱的书有阿瑟王和骑士的故事传说等。里根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看电影。他最喜欢的演员是汤姆·密克斯。里根常常要把有限的零花钱积攒下来,用于看汤姆的电影。他常常拿一把扫帚当做麦克风,编故事给大家听或者做新闻报道逗大家玩。

尽管父母亲不能够给予他良好的教育,但是父母亲对他和哥哥还是比较严格的。如果里根犯了错误,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1920年,一个年仅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踢碎了邻居的玻璃,人家要索赔10美元。当时,10美元可以买100只下蛋的母鸡。闯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并要钱去赔偿。父亲说:“犯了错能勇于承担后果是对的,钱我可先借给你,但一年后你一定要归还于我。”

父亲让孩子在假日去打工。半年后,孩子就还清了父亲的钱。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里根后来说:“是父亲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

里根也正是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父母所慷慨赠予自己的不多的机会,一步步地走出困境,一步步迈向自己的理想和目标。里根的父母限于条件不能够做到更好,但是他们还是传授给了孩子们宽容、公正、慷慨、忠诚和自制的美德,这些优良品质在里根成为总统时受益匪浅,成为他在不利状况中克敌制胜的真正法宝。因此,这种“宽容、公正、慷慨、忠诚和自制的美德”也成为里根家族的教子家训。

里根有一子一女。他也总是教育他们要有良好的品德。在他的精心教育之下,他的儿子罗恩·里根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商人、政治家、电视广播主持人、作家。女儿帕特里夏成为了一个很著名的演员、作家、模特。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越大,就能为非作恶越大。”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重视智力的发展无可厚非。但如果因此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必将使孩子发展不和谐,甚至走向危险的境地。

智力的发展是品德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反过来,通过德育培养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品德,对其智力的发展便可提供强大而持久的思想动力,并把其智力发展和运用引向正确的方向。试想,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品德的社会定向是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他智力的发展和对知识的掌握便不再是良好品德发展的基础,而可能导向坏的方向,成为其畸形发展以至大肆犯罪的辅翼。

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好坏和修养的高低,是决定其与他人相处得好与坏的重要因素。道德品质高尚,个人修养好,就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友谊;反之,就难以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交不到真心朋友。我们身边就不乏这样的人:有的人一事当前往往从一己私利出发,见到好处就争抢,遇到问题就相互推诿,甚至给别人拆台;还有的人看自己一枝花,看别人豆腐渣,处处自我感觉良好,盛气凌人。这些人生活中之所以难有朋友,归根到底,就是在自身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方面出了问题。

也许有人觉得,有些人道德品质不好,个人修养难以恭维,身边不是同样也有许多朋友吗?其实这种所谓“朋友”并非真朋友,而是“伪朋友”。别人与他交往不是冲着他的人品人格去的,而是奔着他的权势而去,是为了相互利用以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充其量只是“势利之交”。一旦他丧失了权力地位,没有了利用价值后,那些所谓的“朋友”也就会弃他而去。所以说,要想收获真正的友谊,拥有真正的朋友,最终要靠良好的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只有用高尚的道德修养赢得的友谊和感情才是真诚的,才会历久弥坚。

由此可见,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需要发展多方面的品质和才能,但是他首先要学会为人处世,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做人。总而言之,即培养良好的品德。诚如法国学者狄德罗在论述文艺问题时说过的一句话:“不要以为,学习为人之道而付出的劳动和光阴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白费的,从你将在你的性格、作风中建立起来的高度的道德品质里,散发出一种伟大、正直的光彩,它会笼罩着你的一切。”

孩子与父母、祖辈及同辈伙伴发生着最初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家庭生活的行为规范也是他最初接触到的社会规范,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行为方式习惯和道德信念体系,借以调节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家庭群体在孩子随后接受其他教育影响时发生着强有力的选择性作用。孩子在学校、社会环境中接受其他德育信息时,无不经由他们的家庭而不断得到补充、调整和扬弃。如果孩子从小就在家庭里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后学校教育就能顺利地进行;反之,会使孩子在学校期间的教育遇到困难,学校就需要花很大力气去矫正他的错误和缺点。因此,家庭德育在培养人的品德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这个基础如果打得不好,将直接关系着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般地说,父母在孩子入学以前都还比较重视对他的教育,特别是德育。但是,孩子进入学校以后,不少父母就如释重负似地把德育的责任全部转到学校教育的头上。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诚然,学校的德育教育在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地位、指导作用,但它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德育教育的效果。因为,与学校、社会相比,家庭有着它们不可企及的德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