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世界著名家族教子羊皮卷
33325800000013

第13章 曾氏家训: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蒋介石都崇奉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他的家庭教育思想,虽然忠于封建王朝,仇视太平军的思想特别突出,但他也很注重我国传统道德的教育,有不少可取之处。

曾国藩出身低微,然而他不仅学识渊博,见识阔宏,文武兼备,而且当时的朝廷信赖他,满朝文武官员钦佩、尊敬他。他死后被谥为“文正”,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的一生,谦虚诚实,教子有方。他的儿子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曾国藩的家书,总共有330封之多,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他的家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经济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十大类。在曾国藩写给儿子纪泽、纪鸿及诸弟的这些家书中,多处都表现出了他的家庭教育思想。

曾氏家族,一向以治家严谨,并且很有章法而著称。曾国藩由于受家风的熏陶,从而对自己的子弟也严格要求,并加以谆谆教诲。在他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例如,他在教育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诸多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

(1)祖传的治家之法。其祖父曾玉屏善于经营,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治家方法,为“八字,三不信”。

八字的具体内容是:

考,即诚修祭祀祖先。

宝,即善待亲族邻里。

早,即每天早起。

扫,即打扫屋室、院落。

书,即要多读书,刻苦读书做学问。

蔬,即要自己种菜。

鱼,即养鱼。

猪,即养猪。

三不信是:曰僧巫,曰地仙,曰医药,皆不信也。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向子弟灌输这些内容并身体力行,率先贯彻。

(2)曾国藩的治家之法。曾国藩在写给纪泽、纪鸿的家书中指出:“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八者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2.教育子弟读书做学问

(1)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他致力于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注意观察他们的天赋、潜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养、雕塑。他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好,能吟诗作文,能够明白、通晓事理,就能有所作为,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他认为当官是一阵子的事,做人是一辈子的事;官衔的大小不取决于自己,而学问的多寡则主要由自己来决定。

(2)要刻苦读书做学问。曾国藩利用自己好学的行为勉励儿子说:“余在军中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甚间断,惜年老眼蒙,无甚长进。尔今未弱冠,一刻千金,切不可浪掷光阴。”

(3)读书做学问要讲究方法。曾国藩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4)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他在给诸弟的家书中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唯学做圣贤,全由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3.教育子弟勤劳俭朴,不要懒惰奢华

曾国藩在给儿子的信中说:“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

他还说:“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勤劳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曾国藩在京城时见到很多高干子弟胸无点墨,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且目中无人。因此,他不让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等繁华的城市,要他们住在老家。并告诫他们: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不能给考官写信,等等。因此,他的孩子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曾国藩反而更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够检点、学识不够渊博而损害自己的父亲的声誉。所以他们磨砺自己,迎难而上,奋发图强。

4.教育子弟要谦恭谨慎

曾国藩是赫赫有名的大官,但他对子弟做人要求极严格。他的家属久居乡间,他要求他们不能有官家风味。“莫作代代做官之想,须作代代做士民之想。门外挂匾不可写‘侯府’、‘相府’字样,天下多难,此等均未必可靠。”“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望夫人教训儿孙妇女,常常作家中无官之想,时时有谦恭省俭之意,则福泽悠久,余心大慰矣。”

曾国藩平常很重视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小孩子做到的,先要自己做到。他生活俭朴,两袖清风。传说他在吃饭遇到饭里有谷时,从来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齿把谷剥开,把谷里的米吃了,再把谷壳吐掉。他还要求纪泽、纪鸿也这样。他日理万机,但是一有时间,就给孩子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还常常与他们交换学习、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曾国藩既是父亲又是朋友;既是经师又是人师。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孩子们都把他视为自己的人生偶像和坐标。

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为了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有的父母真可谓是煞费苦心,但效果却并不理想。为什么会这样?有的父母只是对孩子进行单纯的说教,这是不可能起到好效果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只有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能教好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应寓于日常生活中。父母毫无掩饰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都有可能被孩子模仿,这种模仿对孩子的品格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毫无感觉地完成的。事实上,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仁慈、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他日后就很可能会成为健康、正直、乐观向上、有所作为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暴力、愚昧、堕落和自私自利的家庭,日后他就可能会成为一个粗鲁的、毫无教养的甚至危害社会的人。

现在,有的父母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有的夫妻反目,婆媳相嫌,却要求孩子学会关心,学会尊重;有的自己游山玩水、挥霍乱费、嫖赌逍遥,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有的父母自己看不起读书人,却要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有的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却不关心孩子的操行,等等。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其孩子反其道而行之,主要是因为他们只注重言教,而不注重身教;或者只注重他们的学习,而忽视他们的德行。

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道德修养,了解孩子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做孩子的伙伴,就是做孩子上进的对手、模仿的对象。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其交流、学习。

高尔基曾说过:“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成功者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不断地吸取新知识,不断地完善自己,这样的生命才会充满活力。在一个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不但要培养他坚强的品格,达观的胸怀,也要帮他建立起积极进取的信心,敏而好学的习惯,从而摸索出适合孩子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将使孩子受益一生。

显然,曾国藩对子弟的教导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他的摆事实,讲道理,以身作则,要求具体的教育方法,有很多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