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好口才受益一生
33321500000074

第74章 诸葛恪&欲露先藏的幽默法

欲露先藏的幽默说话法,可以是“设置悬念”法、“迂回取道”法或是真假装傻法,无论那一种,都是运用意味深长的语言技巧,达到喜剧性的谈话效果。

诸葛恪(203~253):字元逊,出生于徐州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诸葛恪是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一向以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著称,曾任丹杨太守,为吴国征得大量兵源。

孙亮继位后,诸葛恪掌握了吴国大权,率大军在东兴大胜魏军,抵挡了魏国三路进攻。此后,诸葛恪率大军伐魏,由于轻敌围攻新城不下,士卒因疾病死伤惨重,回军后为掩饰过失,更加独断专权。不久,诸葛恪被孙峻联合吴主孙亮设计杀害,被夷灭三族。

三国时,吴王孙权曾唆使太子嘲弄小小年纪的诸葛恪。

教太子对诸葛恪说了一句:“请你吃马粪一石。”

诸葛恪立刻微笑着回答:请太子吃鸡蛋三百。

孙权问:“太子请你吃马粪,你不生气,还请他吃鸡蛋,这是什么意思?”

诸葛恪回答:“因为二者一样,它们都是同一个地方出来的。”

诸葛恪回答对方的话语,真是巧妙至极:马粪与鸡蛋虽然不同,但的确同一个地方出来的。

诸葛恪的回答,表面上听来又挺温暖,一点也听不出不礼貌的色彩。他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却又偏偏找到出路,诸葛恪果然身手不凡---公开顶撞至尊至贵的太子当然不妥,一味听之任之又显得低声下气,既不能公开地冒犯他,又必须巧妙地回击他,这的确是个难题,但小小年纪的诸葛恪却做得很好。

事实上,诸葛恪这种强化幽默效果的方法,除了把荒谬推到极端外,还可以将多种荒谬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成为复合的荒谬——“谬上加谬”法。

“谬上加谬”法的特点是不管多种可能性的,它只管一条路往荒谬的结果上推演。歪理歪推才有强烈的幽默感。

幽默的方式有很多种,这里介绍“欲露先藏”制造幽默的几种方式:

1.“设置悬念”法

这是幽默的一个重要技巧。相声演员管这种方式叫“设包袱”。这种方式主要是以热切的语调、真实的细节和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引出你的幽默力量,在关键的那句话说出之前,埋下伏笔,预作暗示,让听众“着了你的道”。接着,用关键的话一语点破,或叫解开“扣子”,抖开“包袱”,让听者有出乎意料的感觉,于是,幽默的效果就发挥出来了。

2.“迂回取道”法

“迂回取道”法事实上就是采用真假并用,以曲折的、间接的,而且带着很大的假定性,把自己要表达的意见稍作歪曲,从而变成耐人寻味的样子,通过歪曲形式来使对方领悟你真正的意思,这叫“迂回取道”。

作者:“先生,我这篇小说写得怎样?”

编辑:“写得太好了,完全可以发表,不过,有一个地方需要略微改动一下。”

作者:“真的吗,那么请你斧正吧!”

编辑:“只要将你的名字改成巴尔扎克就行了。”

本来如果要直说:“你这篇小说全文照抄巴尔扎克。”也许会简洁明了得多,但是太一本正经,太枯燥,太没有味道了。

一般人之所以缺乏幽默感,就是因为太习惯于直截了当的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而幽默则与直截了当不相容。所以要养成幽默感,就要学会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明明看出抄袭却不能说出来,你得把它当成写得很棒。等他以为蒙混过去了,你才从某个侧面毫不含糊地点拨一下,从而让自己心里明白。

3.真假装傻法

装傻要装到底,把傻话当真话说,把真话当傻话说,两手并用,这时你才能不动声色地让对方的马脚一个一个地露出来。在这里把对方当牛拜伦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马脚了,但份量可能还不足,再代他点出拜伦是一百多年前的人,让他感到无可逃遁。

在人际交往中,这种真假装傻法的幽默说话技巧,自然并不限于对付抄袭的作者,要学会傻话真说,真话傻说,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切忌真话真说,假话假说,正话正说,反话反说。幽默之妙在于真则假之,假则真之,正则反之,反则正之,真真假假,正正反反,相映成趣。

运用“设置悬念”法幽默技巧时,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1.不要故弄玄虚,让人不着边际。

设置悬念要巧妙,顺理成章,从而达到幽默的效果。否则,“斧凿”的痕迹太重了,给人以故弄玄虚之感,就不仅不显得幽默,反而使人反感。所以,设置的悬念要扣紧主题,精心设计,恰到好处。

2.不要急于求成。

如果你迫不及待要把妙语趣事说出来,太急于要引起听众发笑,太早地让人知道有趣的“谜底”,就会显得操之过急,太早泄露“天机”和惊奇,由于铺垫不够,火候不成熟,结果也就失去幽默感。所以,应娓娓而谈,不疾不徐,使听众对结果有错误的预期,有一个缓冲思考的时间,然后再一语道破。但是也不能太慢,太慢会使听众忘了他所期待和预期的是什么了。再看以下几则幽默,就是以不同方式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的:

邮递员送来一份电报,小芬芬用筷子夹着,小心地走进屋里,说:“爸爸,你的电报。”爸爸见了,奇怪地问:“你为什么用筷子夹着?”小芬芬说:“我怕触电啊!

在这则幽默里,小芬芬用筷子夹电报就是埋下伏笔,设置悬念。最后小芬芬说:“我怕触电。”就是一语解开了“扣子”。

《语言大师》这则幽默,也有这种妙谛:甲:“上帝是一位精通各国语言的大师。”乙:“何以见得?”甲:“你不见各国人都在用不同的语言向他祈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