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冠心病一本通
33220300000008

第8章 冠心病元凶是高胆固醇

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来说,胆固醇所起的作用更为重要。胆固醇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冠心病防治要以降低LDL-C为首要目标。

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冠心病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胆固醇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动脉硬化发生的必备条件,许多的临床试验结果进一步明确了血浆胆固醇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表明,血浆胆固醇水平降低1%,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即可降低2%。冠心病防治要以降低LDL-C为首要目标。然而,患高脂血症的病人常常由于没有特殊症状而不被重视。该病知晓率、治疗率、及达标率在我国均很低。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来说,胆固醇所起的作用更重要。胆固醇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冠心病防治要以降低LDL-C为首要目标。

动脉粥样硬化是以低密度脂蛋白(LDL)为中心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冠心病最常见的发病原因。脂质代谢失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生化学基础。血脂升高,冠心病发病率也升高,而且血脂升高的程度与冠心病发病率、病死率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当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超过正常值时,可使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加速。若二者均增高,比仅有一种增高者患心肌梗死的危险性要大些。也就是说,高血脂患者易患冠心病。因为当动脉损伤时,脂质过多就会在动脉内膜中沉积,成为稍隆起的病灶,继之动脉内膜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将其围起、固定,形成斑块,斑块深层可发生软化及溃疡,形成黄色粥状物,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致使冠状动脉血流不畅,心肌缺血缺氧,形成了冠心病。

胆固醇与冠心病息息相关

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胆固醇总量每上升0.01毫克/毫升,冠心病发病风险就要增大1%。血脂是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类脂的总称,其中对冠心病影响最大的是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它像一个“搬运工”,把人体内多余的胆固醇全堆积在血管壁上,让心脏血管变得非常狭窄,引起血流不通畅,造成血管粥样斑块,导致心梗,甚至诱发猝死。而高密度脂蛋白则是一种“好胆固醇”,在人体内是“越多越好”。但是单纯数量多还不够,而且要结构好才更好。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平时我们所说的“降脂”等观念并不科学,正确地说,应该是“调脂”——尽量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但让人担忧的是,了解这些知识的人还太少。在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早已付诸行动;在我国,2006年心血管病防治机构进行了全年的健康教育,为的就是尽量减少发病风险,增强“调脂”是“冠心病最基本的治疗之一”的观念。

血脂防治中存在的误区

目前,患者甚至包括一些医生对于血脂防治还存在认识上的问题,以至于我国公众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服药率和达标率都很低。

(1)把降血脂误认为就是降甘油三酯: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多表现为甘油三酯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因此,许多医生就认为降血脂就是降甘油三酯。事实上,现已确切证明,胆固醇升高则冠心病危险增高。它才是防治冠心病的首要目标,降脂最重要的是降低LDL-C而非甘油三酯。

(2)血脂化验结果正常范围过于笼统:如今血脂化验报告中总胆固醇低于230~240毫克/分升的都属正常范围,对于一个无任何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来说,在这一范围内的确实无需降脂治疗,但对已患过心肌梗死、做过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糖尿病或同时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该范围就明显过大,会使许多迫切需要降脂治疗者“漏网”,这些患者应把LDL-C降至100毫克/分升以下才是安全的。如果是极高危人群,则要降至70毫克/分升左右才达标。

(3)血脂正常后就认为可以停药: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当血压长期稳定后,即可试行减少药物剂量和种类,以最少的药物和尽可能低的剂量维持目标血压。而对于调脂药来说,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血脂达标后减量或停药的可行性。有临床观察显示,血脂达标后减量往往引起血脂反弹,因此,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就不应减量。

(4)担心降脂药物副作用严重:有人服用他汀类药物后转氨酶升高,于是担心该药会对肝、肾功能有不良影响。其实,他汀类药引起的转氨酶升高多为一过性,而且比例非常小,大多数人对他汀类药物的耐受性良好。肝脏转氨酶升高者,减少药物剂量升高的转氨酶便可下降,再次增加剂量或选用同类药物时,转氨酶一般不会升高。他汀类药物在某些情况下可引起非特异性肌痛或关节痛,但严重的比较罕见,至于致死性横纹肌溶解则更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