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祖师禅:做个不受惑的人
33198200000004

第4章 一枝芦苇做扁舟

公元前528年,乔达摩·悉达多觉悟了。

乔达摩·悉达多在觉悟解脱真理之际,和我们分享他的发现:原来,山河大地、所有一切众生,本来就都具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体悟自己本来就有的圆满。

梵语尊称“圆满觉悟解脱真理的人”为Buddha,汉语取其音,译为佛、佛陀或浮屠等等。佛有十个称号:世尊、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而“如来(Tathagata)”则是对佛的总称。

也就是说,“佛”只是对人的一种尊称或头衔,就如同现代人在某个学科的学习研究达到一定的成就或有所贡献时,被赋予“博士”的学位或头衔一样。但和取得博士学位需要向外修习获取的过程不同,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原本就都和他一样,都具有圆满解脱的智慧。

所以,佛是人,而且,人人都具有“圆满觉悟解脱真理的人”的DNA。

得悟了的佛陀于是将他体悟的真理和修证方法,传授给其他的修行者,并且指导他们必须靠着自己真实的向内心修证,才能够证道解脱。佛陀的教导使得听法者皆能信受奉行,并在解脱道上得利,愈来愈多人跟随佛陀学习,渐渐形成佛教信仰和佛教教团的样貌。

佛教固然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人性的觉醒或人性的启蒙运动(Humanity Enlightenment Movement)。佛教信仰的意义不是对一个或多个永恒存在的“神”的敬畏或崇拜,而是在于相信那个体验了圆满觉悟解脱真理的人(信佛),学习那个人所教授的真理和方法(学习佛法),尊重传授佛法的出家人(敬僧)。更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和那个人(佛)一样,具足圆满解脱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用那个人(佛)指导我们的真理和方法,启动自性DNA,亲自体验不受外在事物所困、不为身心现象束缚的解脱自在!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佛陀证得的真理只有一个——究竟解脱,但在指导修学者时,却能依其根器、个别所需及所处环境展现不同的教法,他的学生也因此各有所长,例如“多闻第一”的阿难,“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佛陀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则是禅法的传承者。

相传有一次,佛陀在灵鹫山(Griddhkuta Hill,位于现在印度Behar省的Sailagiri)说法时,拈花示众,当时与会的大众全都不知道佛陀的用意,个个默不作声、静而不语,只有摩诃迦叶从嘴角浮出了一个浅浅的微笑。佛陀看了,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是第一个禅法传承的故事。虽然从经典考据的史学立场来看,“拈花”一事有待商榷,但“心地法门”确是从此而立、自此而传。

佛陀告诉大众,他把心法交付给摩诃迦叶,由摩诃迦叶负起弘扬心法的责任。这个心法是真实而微妙的法门(方法),但却无形无相,不另立语言文字说明,更在他所言说的教诫之外。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究竟是什么?

我的老师唐一玄老人(唐曜,1892~1988)解释:“教”为佛语,“禅”为佛心,语、心本来不二,别传二字只是并行之意。

“教”是佛的言语指导(佛语),“禅”是佛心中想要表达的意义(心法)。佛口说佛心,从佛的嘴巴中说出来的教诫,原就是佛心中想要表达的意义,所以“教”、“禅”两者并行不悖。

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其实是提醒“心法”的修学者,不要执著在研究“教”的文字,而是要从“心”下手,去观照、参究和证得。

佛陀的弟子们把佛陀在指导大众时所说的解脱真理、修行的方法以及佛陀和弟子间互动的行谊,集结成册,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佛陀指导大众的真理和方法,我们就称之为佛法。

禅宗和禅法的修学者,并不因“教外别传”而背离经典、轻蔑经典或不课颂经典,而是认为不能一味地在经典文字上着磨和着墨,也不应该把对于经典文字或知识的理解,误认为实际的身心证验。禅宗主张老老实实用心修行、亲自体验,绝对不是反文字、反文明。

和佛陀的弟子一样,禅宗的弟子为了使得禅法能够更为弘扬流传,将祖师和弟子之间的应答、行谊整理成语录,所以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从祖师的语录里,知道在汉传佛教的历史上,曾经有这么多真真实实的人物,个个脚踏实地参禅得法;知道各宗各派的祖师如何棒喝齐下、教诫弟子。这些都是汉传禅法的宝藏。

即便当代的禅师也有很多著作,我的师父圣严长老(公元1930~2009)就是其中一例,不但著作等身,出版品包括书籍、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而且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文字,流传于国际之间。

佛陀把心法交付摩诃迦叶(第1代)、摩诃迦叶交付给阿难,禅法于是如此代代相传。到了第28代,禅法的传承者菩提达摩(Bodhidharma,生卒年不详)渡海到了中国,在汉地弘扬禅法。

实无功德,廓然无圣

2002年10月,我跟随师父圣严长老到中国大陆参访禅宗寺院时,第一站到了广州光孝寺,看着光孝寺里菩提达摩的洗钵泉,一时之间,时光好像回到菩提达摩的时代。当年,菩提达摩渡海乘船到了中国,从南越(现在的广东广州)上岸,菩提达摩到中国弘法、驻锡的第一站,就是现在的广州光孝寺。

相传达摩后来离开广州,北上到了金陵(现在的江苏南京),面见南北朝的梁武帝萧衍(464~549)。

一见面,梁武帝就问:我从即位以来,建造的寺庙、抄写的经文,多到不可胜数,依你看,我有什么功德?

梁武帝笃信佛教,提倡素食,修塔造寺,礼敬僧人,大兴佛事(做法会),现在盛行的梁皇宝忏,就是梁武帝延揽高僧建造的佛事仪轨。

达摩听了,说:“没有功德。”武帝问:“为什么没有功德?”

达摩:“这些顶多就是一些人天福报罢了,福报用尽时,又当如何?福报就好像影子一样,影子虽然会跟着身体移动,但影子是因为身体存在才有的现象,这样的‘有’,并不是‘实有’。”

武帝再问:“那怎样才是真功德?”

达摩:“以没有分别取舍、不染着于一切万物的清净智慧,观照自己的内心。用这样的方法,体悟自己的本性原本就是无我空寂,这才是真实解脱的道理,才是真功德。真正的功德,不是用世俗的手段方法,向外求取得来的。”

简短的一句话,就把武帝多年修塔造寺、写经度僧,种种的布施修持,打成世俗手段的求取造作。这句话听在武帝耳中,想必很不好受,但佛法不是人情,禅法更不讨好人,禅法是佛陀的心法,即使贵为帝王,也只能从心下手亲证自取,丝毫没有打折说项的余地。

武帝耐住性子,继续问:“既然这样,那什么是真实解脱道理的第一要义?”

达摩:“虚空广大,哪里有什么真实解脱道理!”

远道西来的印度高僧和虔诚的中国皇帝,话不投机、语不相契。

相见争如不见。达摩来到江边,折了一枝芦苇,投入江中,随即化做一叶扁舟,渡江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