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汉章帝建初元年(76年),已在车师后部和前部坚守了一年多的戊、己校尉耿恭、关宠二人都派人给朝廷送去奏章,请求派兵增援。当时汉章帝刚刚即位,又偏偏遇上旱灾。征讨北匈奴的连年战争,使百姓长期服役,民怨很大。根据这种情况,汉章帝召开了一个御前会议,把文武大臣都召集起来商讨对策。文武大臣们意见不一,有的主张出兵,有人坚决反对。经过一番争论,汉章帝决定西域可以暂时放弃,但大汉的忠臣不可不救,于是令酒泉太守与谒者王蒙、皇甫提调张掖、酒泉、敦煌三郡的人马和鄯善国的骑兵共7000多人去救援耿恭、关宠等人。与此同时,汉章帝怕班超孤掌难鸣,也像陈睦、郭恂那样死于非命,而且他又远在南道,汉朝的援军只派向北道,顾不上他,就下令让班超离开西域,返回京城洛阳。
班超接到圣旨后,知道君命难违,便和随从默默地收拾行装,做好了出发的准备。这个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疏勒国的人民听说后,举国上下一片恐慌,人们都想挽留班超。一个叫黎宾的疏勒国都尉,听到班超即将离开西域的消息后,悲痛地说:“汉朝的使者一旦遗弃了我们,我们必然会再一次被龟兹国灭亡,实在是不忍心让汉朝的使者离去。”说完就拔出佩刀自刎了。
班超听说此事后,心中非常难受,他对疏勒老百姓说:“我也不愿意离开西域,可是皇帝的命令我怎能违抗呢?”就这样,班超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疏勒。
经过艰苦的长途跋涉,班超他们一路向东,又来到了于阗国。于阗的君臣百姓早已听说班超一行要回汉朝,比疏勒人更加不忍让他离去。他们都出来拦阻班超,苦苦哀求他,希望他能留下来。有的人趴在地上堵住道路,说:“你们不能走啊,你们走了,我们就没有活路了。”
“你们走了,我们又要落入火坑啊!”
“我们需要汉朝,汉朝使者就像我们的父母,你们不能丢下我们不管啊!”还有许多人,干脆抱住了班超一行的马腿,不让他们走。
当时天色阴沉,日光昏暗,狂风卷起的砂土打在人们的脸上,目力所及,四处一片昏黄。加上人们哭声连天,哀声遍野,那凄凉的景象,实在让人难以忍受。不论谁看一眼,好像就会跟着哭出来似的。班超内心矛盾重重,一边是君命,一边是西域人民的心愿。然而君命难违,其实他又怎么舍得这些百姓呢?黎宾都尉自杀的情景又映人了班超的脑海,眼前那么多人恳求他,挽留他,他已经无法忍受这离别的场景。班超扫视了一下随从,看到众人也都眼圈红红地望着他,等候着他作出决定。
“大丈夫就算没有别的志向,也应当仿效傅介子、张骞,在异域立功封侯……”当年自己的这番豪言壮语,又在班超的耳边响起。是啊,他的理想和目标远远没有实现,如果现在放弃回去,那自己在南道上取得的成就不就会前功尽弃了吗?西域人民就会重遭匈奴的奴役,汉朝就会再次失去西部屏障。如果现在走了,将来就得一切从零开始,到那时西域的情形又不知会怎么样了。这一步如果走错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想到这儿,班超一勒马缰,调转马头,对他的部下和于阗人民说道:“我决定不走了……”话还没说完,四周就欢呼起来,刚才的景象霎时就变了,人们个个欢天喜地,好像有了心灵的寄托似的,高高兴兴地簇拥着班超进城休息。这是一个冒着巨大政治风险的艰难决定。东汉政府已定下了放弃西域的国策,班超等人如果抗命不归,不仅将要孤军奋战,短期之内也得不到国内半点援助。而且,抗旨的后果、政敌的攻讦、家人的埋怨、思乡的苦楚以及西域局势的恶化等等,这都是可以预见的可怕情形。一走一留之间,后事远没那么简单。然而班超顾不得那么多了,当他毅然决然调转马头的一刻,他已主动将自己的人生逼到绝路,后面是绝壁,前面是悬崖,只能怀抱未知,纵身飞向空中,要么无止尽的坠落,要么冲上云霄去翱翔。“水至深渊成瀑布,人无后路成英豪”。班超决定违抗君命,不离开西域后,就决定返回疏勒,他怕那里因为自己匆匆一走而发生什么意外。他率领部下休息一夜之后,立刻拍马向西连夜驰去。
一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地赶回了疏勒国。果然不出班超所料,他走后不久,疏勒国就有两个城的首领反叛,投降了龟兹,并且和北边相邻的尉头国联合,企图让疏勒全国都投降龟兹。疏勒国位于帕米尔高原脚下,喀什噶尔河流淌其间,其绿洲广大,城郭繁多,土地肥美,草牧饶衍,稼穑殷盛,花果繁茂,更是汇通中亚东西南北的国际商都,它对班超的西域事业至关重要,绝不容有任何闪失。
班超回到疏勒后,由于时间紧迫,班超顾不上安顿下来,就立刻召集疏勒军民举行誓师大会。会上,班超表示,他已决定违抗上级命令,留在疏勒坚持斗争。西域不定,班超终不东归一步。
有了班超这一席话,疏勒人这才吞下一颗定心丸,对班超稍稍恢复了信任。否则汉使说走就走,丧失安全感后他们必将永远丧失抗争的勇气。
班超一看人心尚可用,立刻转入反攻,率领疏勒军队一路北上。疏勒王忠向他报告了这里的情况,班超毫不犹豫,立即调集了一部分军队去征讨反叛头领。
反叛的头领怎么也没想到班超会离而复归,更想不到一支人马会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就已兵临城下,一下就慌了手脚。再说这次反叛本来不得人心,那两城的军民一见班超返回,立刻倒戈杀了叛乱首领,来见班超。班超趁机掩杀尉头来的侵略军,大获全胜。班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轻而易举地平息了这场叛乱。
跟着,班超乘胜率军向北追击,马不停蹄地去攻打尉头国。尉头国是个小国,实力不强,班超没费什么大力就把它攻破了,解除了对疏勒的威胁。打下尉头国后,班超又回到了疏勒。自从陈睦事变以来,西域局势已经变得相当严峻。北道诸国同汉朝关系本来就不太好,现在有了北匈奴大军的支持,非常狂妄。而且汉朝由于遭遇大旱,也放弃了伊吾庐,重闭玉门关。北匈奴重占伊吾庐后,气焰也更加嚣张,所以北道现在已无法控制,班超自然不能带着自己的36个随从去攻打,他只有把南道诸国团结起来,才能向北进军。
当时南道情况又怎样呢?南道各国人民长期生活不安定,而汉朝使者来了后,帮他们赶走了侵略势力,不再向他们征税,他们内心非常感激。而且南道诸国除莎车国原来尚未臣服以外,都没背叛汉朝,仍旧与汉朝友好,这一点对班超很有利。班超仔细分析了当前局势以后,就决定团结南道诸国,把它们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北方的敌人。
班超以疏勒为根据地,他和他的部下四处活动,来到疏勒的邻国于阗、抒弥(或称拘弥)、以及康居几个国家,说服他们的国王派兵,抗击北匈奴。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到了建初三年(公元78年),班超已集结了疏勒、于阗、抒弥、康居四国的一万多士兵,准备向北攻打姑墨。
姑墨是龟兹的附属国,它在疏勒北部。既是龟兹的一条胳膊,也是疏勒北面的主要威胁。所以,攻打姑墨在战略上有很重要的意义。班超率领一万多人的军队,来到姑墨石城。姑墨将领出城迎战,班超身先士卒,率领军队大败姑墨军队,杀死了700多人,取得大捷,拿下了石城,姑墨国随之也就攻破了。龟兹的实力也因此大大削弱,疏勒的威胁解除了,整个西域又有了新的局面。
这时班超看到形势不错,便有心继续进兵,扫平西域。他给汉章帝写了一个奏章,大意是这样说:我曾经看到先帝想开通西域,所以派兵攻打北匈奴,派使者出使到西域。如今鄯善、于阗、抒弥、莎车、疏勒、月氏、乌孙、康居诸国都愿意归顺汉朝,共同出兵攻打龟兹。如果龟兹被攻打下来,那么西域同汉朝的道路基本就开通了,西域大部分国家也就可以归顺汉朝了。现在西域大部分国家都愿意同汉朝来往,只有焉耆和龟兹没有归降我们。这么多年来,我们留驻西域,对这里的风土民情、军政形势都了若指掌,许多地方的人都说,倚靠汉朝,就像倚靠上天一样。西域人心是向着我们大汉的,葱岭道路是可以打通的,这样就可以进攻龟兹了。现在应把在汉朝的龟兹侍子白霸封为国王,派人把他送来,然后联合西域各国军队,不久就会捉住龟兹王。‘以夷狄攻夷狄’是最好的政策……
“莎车和疏勒两国田地肥广,草木繁茂,在这里驻兵不用从汉朝运粮食来。龟兹的附属国姑墨、温宿的国王也都是龟兹派去的,这样一定会有人反对他们。姑墨、温宿如果能投靠我们,那么龟兹就不攻自破……”(原文:臣窃见先帝欲开西域,故北击匈奴,西使外国,鄯善、于阗即时向化。今拘弥、莎车、疏勒、月氏、乌孙、康居复愿归附,欲共并力破灭龟兹,平通汉道。若得龟兹,则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臣伏自惟念,卒伍小吏,实愿从谷吉效命绝域,庶几张骞弃身旷野。昔魏绛列国大夫,尚能和辑诸戎,况臣乘圣汉威神,出万死之志,而无铅刀一割之用乎?(此班超自谦之辞,因铅刀硬度很差,钝不足用)前世议者皆曰取三十六国,号为断匈奴右臂。今西域诸国,莫不向化,大小欣欣,贡奉不绝,惟焉耆,龟兹独未服从。臣前与官属三十六人奉使绝域,备遭艰厄。自孤守疏勒,于今五载,胡夷情数,臣颇识之。问其城郭大小,皆言“倚汉与依天等”。以是效之,则葱领可通,葱领通则龟兹可伐。今宜拜龟兹侍子白霸为其国王,以步骑数百送之,与诸国连兵,岁月之间,龟兹可擒。以夷狄攻夷狄,计之善者也。臣见莎车、疏勒田地肥广,草牧饶衍,不比敦煌、鄯善间也,兵可不费中国而粮食自足。且姑墨、温宿二王,特为龟兹所置,既非其种,更相厌苦,其势必有降反。若二国来降,则龟兹自破。愿下臣章,参考行事。诚有万分,死复何恨。臣超区区,特蒙神灵,窃冀未便僵仆,目见西域平定,陛下举万年之觞,荐勋祖庙,布大喜于天下。)
班超在奏章中提出了自己在西域活动的策略——‘以夷狄攻夷狄’,利用西域内部矛盾扶正驱邪,而且不需调动汉朝的军队粮草,这体现了他的战略眼光和政治头脑。凭自己纵横捭阖的手段,来使西域诸小国皆为我所驱使。因此,无需劳烦朝廷大军出马,只求皇帝派人将留侍洛阳的龟兹王族子弟白霸护送回西域,借助其便可将西域第一刺头龟兹控制于鼓掌之间,从而斩断北匈奴的最后外援。相信在洛阳“留学”过的白霸,一定比其他龟兹人更加清楚大汉的富庶与强盛,因而决计不敢背叛。并且,护送队伍的军饷粮草也完全不用朝廷操心,军饷可在西域各国筹集,粮草则可以屯田解决。反正一切都交给我班超,我班超就给大汉一个广袤万里的西域。
汉章帝看了奏章后很满意。自从放弃西域,玉门关重闭后,他就不了解班超在西域的情况了,也已经好几年没班超的消息,他几乎都把这个不肯回朝的臣子给忘了。如果没有这道奏疏,汉章帝怎么也不会相信,西域这几年竟然在班超手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班超在不劳民伤财的前提下,全凭出色的外交活动和巧妙的用兵计谋,仅仅带着36名随从,竟然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真如班超所奏,可用西域之人、西域之粮、西域之才、西域之兵,以平西域之不服者。如此伐交之道,帝国不用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便可完成西域大业,那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