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夸张,就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强调某一事物,说话人故意超越、背离客观事实,以便引起听读者的共鸣(见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称这一辞格为“夸饰”。
厦门大学出版社编辑的《好口才——幽默口才365》载:
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西方国家的新闻记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最近,中国打下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是用什么武器?是导弹吗?”
陈毅举起双手在空中做了一个动作,然后带有几分俏皮地说:“记者先生,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呀!”一句话引起一阵哄堂大笑。
西方记者所要的答案在当时也许是国家的军事秘密,陈毅没有用一般外交官常用的套话“无可奉告”来搪塞,而是说是用竹竿捅下来的,这显然是荒诞夸张,与事实不相符,也正因为它荒诞,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笑(效)果。
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有一篇《苏小妹三难新郎》的小说,其中有这么一段:
原来苏东坡学士,常与小妹互相嘲戏。东坡是一嘴胡子,小妹嘲云: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小妹额颅凸起,东坡答嘲云: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小妹又嘲东坡下颏之长云: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东坡因小妹双眼微抠,复答云:几回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苏东坡和苏小妹兄妹两人都是用夸张的手法来取笑对方,显示出自己的才情。
冯梦龙的另一部著作《古今谭概》载: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六月,民间谣传:朝廷要挑选童男童女,给鞑靼人(蒙古贵族)做奴婢,而且要孩子父母亲自送去。消息传开,从中原到江南,家家户户,凡是男女年岁十二三岁以上的,便都结婚嫁人,一直折腾十几天才平静下来,苏州和尚柏子庭作诗讽刺说:“一封丹诏未为真,三杯淡酒便成亲。夜来明月楼头望,惟有嫦娥不嫁人。”
(明)隆庆二年(1568),有个私自去势的人,名叫张朝,他假冒宦官,假传圣旨来浙江选宫女。一时间,吓得老百姓家家户户赶紧为女儿择婿完婚,由于举办婚礼的人家太多,以致轿夫、厨师都难以找到,就像至元十四年的情况一样。有人又把柏子庭的诗改了一下:“抵关内使未为真,何必三杯便成亲?夜来明月楼头望,吓得嫦娥要嫁人!”
两首诗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第一首中的“夜来明月楼头望,唯有嫦娥不嫁人”这两句间接地表现了民间凡是有童女的,都嫁出去了,以此讽刺了那些受谣传影响的家长的匆忙与草率;第二首诗是仿拟第一首的,其中的“吓得嫦娥要嫁人”一句,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奇思异想,更加突出了老百姓的恐慌心理。
从夸张的内容和性质上分,可把它分为扩大、缩小和超前三类,本文仅分析前两类。
扩大夸张
即尽量把事物往高、长、多、重、强、大等方面说。
如元代戏剧家郑廷玉的《看钱奴》塑造了一个吝啬鬼贾仁的形象。贾仁上街闻到烤鸭的香味,便借口买鸭,伸手摸了一把,摸得五指油腻腻的,回家吮着四个指头居然吃了四碗饭,剩下一个指头被狗给舔了,一气之下,他竟大病一场。料到自己寿数将尽,便问儿子如何准备后事。儿子回答要做杉木棺材,他却说:“我的儿,不要买,杉木价高,我左右是死的人,晓得什么是杉木柳木,我后门头不是有那一个喂马槽,尽好发送了。”
小末云:“那喂马槽短,你偌大一个身子,装不下。”
贾仁云:“哦!槽可短。要我这身子短,可也容易。拿斧子来,把我这身子拦腰剁做两段,折叠着,可不装下也?我儿也,我嘱咐你,那时节不要咱家的斧子,借别人家的斧子剁。”
小末云:“父亲,俺家有斧子,可怎么向人家借?”
贾仁云:“你哪里知道,我的骨头硬,若使我家斧子,剁卷了刃,又得几文钱钢!”
这里贾仁的故事显然是虚构的夸张。但这种夸张就如前苏联学者鲍列夫所说:“讽刺作品中的夸张和极端化是更普遍的规律的表现,即对生活素材有意地变形的表现,这种变形有助于揭示那些应受讽刺嘲笑的现象的最本质的弱点。”《看钱奴》中的这一夸张,就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这一形象,与外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的形象相比毫不逊色。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其中的语言运用也非常精彩,如有一段通过人物对话来描写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文字:
……“或在园子里遇见,我们连气也不敢出。”为什么呢?“是怕这风儿大了,吹倒了林姑娘,吹化了薛姑娘。”
这一夸张,形象地表现了林黛玉的弱不禁风和薛宝钗的无比娇嫩。
近年社会上流传着《大嘴歌》:
大嘴到底有多大?满席盛宴吞得下。
黄金佐料十万元,肚皮胜过黄金价。
大嘴到底有多大?三峡工程吞得下。
全年突破千亿元,肚内未筑拦河坝。
大嘴到底有多大?全国教育吞得下。
少年儿童属未来,肚子不营书与画。
大嘴到底有多大?莫非国家吞得下?
倘若当真吞国家,山河入肚怎消化?
这首顺口溜以嘴巴作为着眼点,用问答的形式,夸张的手法,对公款吃喝现象极尽描写之能事,说它不仅能吞得下“满席盛宴”,而且能吞得下三峡工程,吞得下全国教育。公款吃喝的嘴巴真正是个无底洞。从字面上看,这是夸张;但从有关统计数据来看,却也是实情。1993年,公款吃喝的费用攀升至1000亿元,这相当于1992年全国税收的1/4,可以建设三个宝钢,可以修筑五条京九铁路。
另有一个顺口溜是这样的:
天上飞的,飞机不吃。
地上跑的,车辆不吃。
水里游的,船只不吃。
四条腿的,桌椅不吃。
长着毛的,掸子不吃。
这则顺口溜从否定的方面,表达了这样的信息:公款吃喝的人除了客观上不能吃的以外,什么都吃。
马俊杰的《幽默知识大观》载:
一天,某村在开会,3个小时过去了,会还没有开完,这时,一位中年妇女站起身来向门口走。
“你干什么去,安娜·依万诺夫娜,要知道会还没有开完。”
“我家里有孩子呀!”
过了20分钟,又站起来一位年轻的妇人。
“你要去哪儿呀,列娜!你家里并没有孩子呀!”
“如果我总坐在这里开会,那么,我家永远也不会有孩子的!”
列娜借题发挥,极其俏皮地表达了自己对马拉松式会议的不满。
缩小夸张
即尽量把事物往低、短、少、轻、弱、小等方面说。如清代褚人获的《坚瓠集》记载:
有一次,董其昌去看望一个朋友,吃中饭时,董看见肉片很薄,就写诗和他开玩笑:
主人之刀利如锋,主母之手轻且松,
薄薄批来如纸同,轻轻装来无二重。
忽然窗下起微风,飘摇吹入九霄中,
急忙使人追其踪,已过巫山十二峰。
董其昌为了形容主母肉片切得薄,也采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一阵微风,便能把肉片吹入九霄,叫人寻觅,却已飞过巫山十二峰,这是何等的轻快啊!
元代无名氏有一首《醉太平·讥贪小利者》的散曲: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
刮金佛面细搜术,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
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这首小令,以极其夸张的漫画式手法,对寸利必争、无孔不入的贪婪之人予以辛辣的嘲讽。这实际上是对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的讽刺。
鲁迅先生在《漫谈“漫画”》(《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3页)一文中说过如下的话:“所以漫画虽然有夸张,却还是要诚实。‘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鲁迅的这段话表明,我国的文学家在运用夸张时历来主张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所说的“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即夸张要有节制,要有事实基础,不能虚妄不真。但客观上也表明,在“夸而有节”之外,还有一种“荒诞不经”的夸张。“夸而有节”往往缺少幽默感,越是荒诞不经,则越具有喜剧性,越引人发笑。下面试以一篇文章为例作些分析:
潘金莲竹竿
元 洪
家大业大的西门庆自从与潘金莲搭上后,沉迷酒色,荒淫无度,最后纵欲而死,家道因此败落。据史家考证,悲剧的根子便在潘金莲竹竿子——惹祸根苗。
谁知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忽然有一天,报纸上刊出了这样一则引人注目的广告:“历史文化名人潘金莲第19代玄孙西门不二向社会各界郑重宣布,不日将面向海内外公开招标拍卖珍贵历史文物——潘金莲竹竿一截。起价100万元。”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轰动。人们始则鄙夷,继则怀疑,再则猎奇,后则羡慕。
于是,记者蜂拥而至,专家纷至沓来。
有人考证:这确实是潘金莲当年使用过的竹竿,而且恰巧就是打着西门庆脑壳的那一节,竹竿缝中还存有西门庆头皮屑一块。
有人撰文:这是研究《水浒》和《金瓶梅》两部巨著的重要实物资料,堪称稀世珍品,价值连城。
有人呼吁:国宝不能外流!
一时间,社会上下,沸沸扬扬。西门不二顺应民心,宣布取消拍卖会,以免国宝外流。这一爱国壮举得到了人们击掌称赞。
为了进一步阐发潘金莲竹竿子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迅速成立了“潘金莲竹竿学术研究会”,并积极筹建“文化历史名人潘金莲纪念馆”。研究会会长和纪念馆馆长自然非潘氏19代传人西门不二莫属。纪念馆很快开张,参观者络绎不绝,门票一涨再涨。就在西门不二大捞其名、大赚其钱的时候,一纸传票把他拉上了被告席。武大郎第20代传人武正宗委托律师状告西门不二,侵犯始祖奶奶潘金莲名誉权,并提请全社会共同澄清两个事实:
1.潘金莲乃武大郎结发妻子,并无离婚契约,可见应该是武氏传人的始祖奶奶,他人岂可冒认?
2.竹竿是武家始祖潘金莲的所用之物,其继承权亦当为武氏传人所拥有,他人岂可侵权?
于是一场名人官司又轰轰烈烈地打开了……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西门不二高价拍卖“潘金莲竹竿”,这是无中生有的夸张;考证者说“竹竿缝中还有西门庆头皮一块”更是往细小处夸张;把竹竿说成是“稀世珍品”、是“国宝”,则是往大处夸张;至于成立“潘金莲竹竿研究会”,筹建“历史文化名人潘金莲纪念馆”则更是登峰造极。这篇文章其表现形式是荒诞的,但荒诞之中却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某些小题大做、拿起鸡毛当令箭的社会现象的讽刺,顺便还戏谑了名人官司。前苏联著名学者普罗普在《滑稽与笑的问题》一书中有精辟的见解,有助于我们对夸张的认识:
最高度的夸张是怪诞。……在怪诞作品中,夸张达到了把被夸张的东西夸大到了荒谬绝伦的程度。它完全超出了真实的界限而跨入了幻想的领域。……鲍列夫给怪诞下了一个正确而简单的定义:“怪诞是喜剧性的夸张和尖锐化的最高形式。它赋予该形象或作品以幻想性质的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