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爱好幽默技巧大观
33099100000039

第39章 闪避:含糊其辞的幽默技巧

由于不能、不愿、不便回答实质性问题或事实真相,故意把话说得不着边际,这种修辞手法叫闪避(见谭永祥先生的《修辞新格》)。

根据闪避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它分为三类:含糊其辞式的闪避、答非所问式的闪避和推三阻四式的闪避。

含糊其辞式的闪避

即故意把话说得不明白、不具体,以回避不能回答的问题。如冯梦龙的《古今谭概》载:

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小的时候,有一个人将一头獐和一只鹿放在一只笼子里送给他,并问:“你知道哪个是獐哪个是鹿吗?”

王元泽其实分不清獐与鹿,想了一会儿,回答说:“獐的旁边是鹿,鹿的旁边是獐。”

王元泽原先没有见过獐和鹿,自然无法辨认,但是如果直接承认自己不知道,又显得自己无知,于是他利用了闪避的修辞手法,用模糊的语言加以回答,回避了实质性问题,展示了自己的智慧。

与此类似的故事外国也有,如方黎的《世界笑话精选365》中收录了日本的一个:

天神庙里,有父子俩前来参拜。

“三太,你看这天神老爷多威风,人们都很景仰啊!”

“爸爸,天神老爷旁边手拿弓箭的是什么人?”

“那个吗?那是右大臣和左大臣。”

“哪一边是右大臣,哪一边是左大臣?”

“这孩子真啰嗦。我现在教给你,好好记着:不是左大臣这边的是右大臣,不是右大臣这边的是左大臣。明白了吗?”

董黎编译的《英语幽默集锦》中有这样一则:

老师:“这儿有两只鸟,一只是燕子,另一只是麻雀,谁能指出哪只是燕子,哪只是麻雀吗?”

学生:“我指不出,但我知道答案。”

老师:“请说说看。”

学生:“燕子旁边的是麻雀,麻雀旁边的是燕子。”

张在新、张再义的《外国名人辩才趣闻》载:

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后,美国新闻界一个突出的话题是猜测苏联有没有原子弹以及有多少原子弹。

当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率一代表团访问美国时,在下榻的旅馆门前被一群美国记者包围,有记者问莫洛托夫:“苏联有多少颗原子弹?”

“足够!”莫洛托夫绷着脸仅用一个英语单词回答。

“足够”也是个模糊概念,它既回避了苏联有多少颗原子弹这一当时不能泄露的国家机密,又显示了大国的气派:我们苏联有足够的核武器可以与你们美国抗衡。不管是真是假,反正兵不厌诈。

答非所问式闪避

即不遵守会话的合作原则,转移话题,或答得似是而非。如明代冯梦龙的《古今谭概》载:

南齐时,齐高帝与书法家王僧虔比赛书法。写完后高帝忽然问:“谁是第一?”

王僧虔答道:“我的书法在人臣中为第一,您的书法在帝王中为第一。”

齐高帝笑着说:“你可以说是善于为自己打算了。”

齐高帝的问题,要正面回答,答案只有一个,要么是齐高帝,要么是王僧虔,二者必居其一。从王僧虔不愿说皇帝为第一的情况来判断,显然是皇帝的书法不如王僧虔的,但王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君臣等级、尊卑观念制约着他不能说真话,以维护皇上的面子。但他也不是违心媚主、借贬低自己以讨皇帝欢心的人,所以以双重标准作出评判,各为第一,皆大欢喜。

丘吉尔的演讲艺术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有人问他演讲的技巧,演讲中最难的是什么?

他伸出两个手指,习惯性地做出“V”型:“只有两件事比餐后的演讲更难:一件是去爬一面倒向你的墙;另一件是吻一个倒向另一边的女人。”

丘吉尔也是答非所问,人家问的是演讲中的难点,他答的是演讲外的事,彼此毫无关系,他却生拉硬套,逗人发笑。

推三阻四式闪避

即用推脱之辞或反问对方,回避实质性问题。如文俊的《巧答妙对365》载:

一次,《亚细亚报》记者万士同采访蔡锷。

万:“鄙报为国民喉舌,请教蔡将军的政见。”

蔡:“我喉头有病,有你这个喉舌就行了。”

万:“孙中山在海外宣称讨袁,将军是辛亥之勋,想必引为同调。”

蔡:“中山之徒不是也有给袁总统筹办帝制的吗?”

万:“对,对。不过梁启超先生反对帝制的大作,你总该深表同情吧?”

蔡:“梁先生是我的老师,袁总统是当今国家元首,我该服从谁呢?”

万:“是啊,该服从谁呢?”

蔡锷巧妙地将问题推回给了对方,回避了对方的问题。

首先需要说明一下时代背景。窃国大盗袁世凯想复辟帝制,怕远在云南的蔡锷将军起兵反对,便将他调到北京,名为加官晋爵,实际上形同软禁。蔡锷在北京韬光养晦,不动声色。这一段对白就反映了蔡锷这一策略,他或推脱,或反问对方,始终不表明自己的真实态度。同书又载:

顾维钧是我国享有国际声誉的外交家。在一次招待会上,有位记者问他:“您是中华民国初年三大美男子之一,对此您有什么感想?”

顾维钧故作惊讶,诙谐答道:“我不知道啊!在我年轻的时候,没人告诉我;现在我年老了,不能算是美男子了吧?”

如此一说,回避了谈“美男子的感想”这一不好意思的问题,又引起了满堂的欢笑。

顾维钧对年轻时的俊美佯装不知,对年老时的长相又反问对方,这样就巧妙地推脱掉谈“美男子的感想”的要求,避免了自吹自擂,显示了中国人被恭维时那种传统的谦逊。

闪避是要求回答和不能答矛盾调和的产物。不能答或是因为不知道而无法说,或是知道但出于保密、礼貌而不说,不管是主观方面原因还是客观方面原因,总之需要守口如瓶,免开尊口。但是按照社交惯例,总该有问有答,于是利用闪避的方式,态度上与你合作,正题上避而不谈。闪避如果运用得恰如其分,往往令人喝彩,因为闪避者总是处在一种为难的境地,“为难之处显身手”,那可真是南天门伸脚——不是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