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代,人们都喜欢玩捉迷藏游戏,究其原因,其情趣就在于对“迷”与“藏”的捕捉之中。语言运用也是这样,如果我们有意地将“捉迷藏”的游戏运用到说话和写作之中,也会妙趣横生的。
藏词就是利用人们熟悉的词语,故意隐藏其中的一部分,以便让听读者去意会的修辞手法(见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
根据藏词位置的不同,可把这种修辞手法分为藏头、藏腰、藏尾三种形式。
藏头
即隐藏词语的前一部分,只说出后面部分。
如宋朝的范正敏在《遁斋闲览》中记载了一个《而立岁古稀年》的故事:
有人七十高龄了,妻子才三十岁,他们还生了一个儿子,大文学家苏东坡听说后作了一副对联开玩笑说:“圣善方当而立岁,乃翁已及古稀年。”
现在人们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天命之年”、“耳顺之年”、“古稀之年”,前四个说法都来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后人就用“而立”代替三十,“不惑”代替四十,“天命”代替五十,“耳顺”代替六十。“古稀”的说法源自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诗中的一句:“人生七十古来稀。”这里用“古稀”代替七十岁。
这副对联,以对孩子说话的口气来说的,意思是:你的母亲刚刚三十岁,而你的父亲已经七十岁了。苏轼在这里不仅运用了藏头的手法,而且上下联之间还形成了对比,显示了老夫少妻在年龄上的巨大反差,给人以强烈的不协调感。
王政挺先生主编的《中外奇辩艺术拾贝》中载:
北宋丞相吕蒙正,少年丧父失母,家境十分贫寒。他向邻居、亲朋求借,人们都不肯接济他。春节到了,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对联刚贴出来,观看的人都莫名其妙,待到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好。
这副对联用的全是数字,前后少了“一”和“十”,可意会成“缺一少十”,然后再谐音双关,成为“缺衣少食”的意思。人们习惯上说“东西南北”,横批上只写了“南北”,可见“没有东西”。这个例子中的上联“二三四五”和横批“南北”都运用了藏头的手法。
藏腰
即隐藏词语的中间部分,只说出词语的头和尾。如:
过去有一个店主常常在酒中掺水,然后再出售,以牟取暴利。一次,他见伙计新开一坛,怕他忘了掺水,便想提醒他,但当着顾客的面又不便直说,于是就用隐语问:“金木火土事如何?”
伙计一听便明白了主人的意思,于是答道:“清衙门里已办妥。”
谁知顾客也很精明,听了主仆二人的对话后,十分生气地说:“有钱不买一衣带。”说完转身要走。店主见状,赶紧赔着笑脸说:“别处拖泥带更多。”
这四句凑起来,构成了一首藏词诗。其中店主所说的第一句正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阴阳五行之说,这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店主的问话中只提及“金木火土”,故意隐去了水,而这个“水”正是他的用意所在。伙计心领神会,也活学活用,将“清水衙门”中的“水”字藏去,表示在酒中已经掺了水。以上两句是藏腰,后两个属于下文所说的藏尾:“一衣带水”这个成语最后隐藏了一个“水”字;“拖泥带水”这个成语后面也隐藏了“水”字。
清朝朱克敬在《瞑庵杂识》卷二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苏州府同知续立人飞扬跋扈。一次,有人在他乘坐的轿子上贴了一副对联:“尊姓本来貂不足,大名倒转豕而啼。”续立人见后大怒,拿着对联到林则徐那里告状,请求追查撰写对联的人。
林则徐笑着说:“自从苏州府设同知以来,担任这个职务的有几百人,今天还能知道他们名字的有几个人?你得到了这个雅号,将会不朽了,又何必恼怒呢?”
续立人听了,惭愧而去。后来,续的事迹未见于史册,惟独这副对联一直在人们口头流传。
这副对联,上联引用了俗语:“貂不足,狗尾续”中的前一句,但它所藏的不是“狗尾续”,而只是最后一个“续”字,以此指代姓氏。这是我们下文所说的藏尾。下联引用《左传》中“豕人立而啼”一句,隐去了中间的两个字“人立”,通过“大名倒转”即换序,来指续的名字。这种修辞手法叫藏腰。
藏尾
即隐藏词语的尾部,只说词语的前半部分。
明代江盈科的《雪涛谐史》中有一个《上寿》的幽默故事:
有个读书人家里很穷,一个朋友过生日,他没有钱买酒,只带了一小瓶水表示祝贺。两人对饮时,他对朋友说:“让我用一句歇后语给你祝寿:‘君子之交淡如。’”朋友随声答道:“醉翁之意不在。”
两人所说的都是藏尾。“君子之交淡如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这句话广为人知,说话人故意不说最后一个“水”字,让人去意会。“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宋代文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说话人也有意省去“酒”字。前者以此为托辞,以掩饰家境的困窘,后者则借以表示两人重在交情,不在礼物。用语含蓄隽永,令人叫绝。
藏尾是藏词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下面我们再举两个例子:
任二北先生编的《优语集》中载:
宋徽宗宣和四年,童贯率领军队在燕蓟一带打仗,结果是大败而逃。一天,皇宫里举行宴会,民间艺人进宫献艺。出场表演的是三个丫鬟,她们的梳妆打扮都不一样。其中的一个在前额梳了一个发髻,说:“我是蔡太师家的佣人。”另一个的发髻偏在一边,说:“我是郑太宰家的佣人。”又一个人满头都是发髻,像小孩一样。问她们为什么要梳成那样的发髻,蔡太师家的佣人说:“太师祈求荣耀,这叫朝天髻。”郑太宰家的佣人说:“我家太宰敬奉祠堂,科举及第,这叫懒梳髻。”童贯家的佣人说:“我家大王刚用兵,这叫三十六髻。”
众所周知,有一句歇后语叫:“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因此,扮演童贯家丫鬟的艺人说“三十六髻”,意在用“三十六髻”来与“三十六计”谐音,隐藏“走为上计”几个字,其目的就是以此来嘲笑童贯的败走麦城。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卷八中有一个《三朝元老》的故事:
某中堂过去是明朝时宰相(明清时内阁大学士,相当于相位)。曾经投降过流寇,所以当时社会舆论非议他。老了以后,归隐山林,新建的住宅落成以后,几个人直接住在其中,第二天天亮,见堂上悬挂着一个匾,上面写着:“三朝元老”四个字。一副对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不知是什么时候挂上去的。很奇怪,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有人猜测说:“第一句隐藏了‘王八’,第二句隐藏了‘无耻’。”
这个上联先需要人们去意会,由于没有八,即无八,文言文中,无又可写作“亡”,它们是通假字,而“亡”的另一个读音是“wɑng”,这个读音至今仍用,“亡八”再通过谐音双关,便是“王八”了。下联中的“廉”常和“耻”连用,如“不顾廉耻”,因此使人意会到这一句中没有“耻”字,即“无耻”。这副对联寓嬉笑怒骂于藏词之中,正所谓“婉而多讽”。
上文提到的第二个例子和第八个例子都像谜语一样,需要人们通过上下文去意会,才能悟出它的真正命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藏词所利用的词语一般都是成语、谚语、歇后语或名言警句等,通过省略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字词,来调动听、读者的参与意识,通过回忆和联想,领会说写者的命意所在。当然,也可以用自己或对方前面所说的话作为材料,信手拈来,藏去一部分,则更显得机智灵活,耐人寻味。
西方有一个心理学流派,叫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美国的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阿恩海姆发现了知觉的构造能力中具有“把不完全的变为完全的”倾向,即当“不完全的形式空白呈现于知觉时,会激发起知觉将它补充或恢复到完整状态的天然倾向。”这一理论正好说明为什么藏词具有如此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