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设疑,就是言语交际时,先故意说出令人疑惑不解的话,让对方产生疑问,然后再加以解释(见谭永祥先生的《修辞新格》,这一辞格是谭永祥先生的歧疑格的再分类)。如唐代朱揆的《谐噱录》载:
有一次,孙权让太子跟诸葛恪开玩笑说:“诸葛恪吃马屎一担。”
诸葛恪回答说:“臣子可以跟君王开玩笑,儿子可以与父亲开玩笑,我请太子吃三百个鸡蛋。”
孙权不解地问:“别人让你吃马屎,你却让对方吃鸡蛋,这是为什么?”
诸葛恪说:“(这两样东西)都是从同一个地方出来的呀!”
孙权听了大笑。
诸葛恪当时还是一个少年,与太子年龄差不多大,但在封建社会毕竟居于臣下地位,在太子嘲弄侮辱自己的情况下,自然不能与之对骂,否则会犯大不敬之罪;但也不能忍气吞声,显得软弱无能,因而采用设疑手法,出人意料地要请太子吃鸡蛋,用这一反常话语目的就在于引人发问。这一招果然应验,孙权大惑不解,问他为什么。诸葛恪在解疑中运用了求同思维,说它们都是从同一部位——屁股处出来的,从而非常得体地进行了回击,既照顾到君臣礼节,又捍卫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据说刘罗锅陪风流皇帝乾隆沿大运河下江南。船到扬州,一妙龄女子正在河边洗衣。乾隆龙心大动,船过很远,仍扭头张望。
刘罗锅暗自发笑,便问乾隆:“陛下,您可知道天地间什么力量最大?”
“水呀。”乾隆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刘罗锅摇了摇头,故意引而不发。
乾隆反问:“快说,你以为什么力量最大?”
刘罗锅说:“妙龄女子!”
乾隆不解地瞪圆双眼。
刘罗锅诡秘一笑:“女子能把龙颈扭弯。”
冯梦龙的《古今谭概·雅浪部》亦载:
王忠肃公不喜诙谐,一日朝退,见一大臣目送美姝,复回顾之,忠肃戏云:“此姝甚有力。”先生曰:“大臣何以知之?”王应曰:“不然,公头何以掣转?”
刘罗锅突然向皇帝提出了一个天地间女人的力量最大的话题,让乾隆大惑不解,直到最后一句补充说明,才使人茅塞顿开,原来他是用一句幽默的玩笑,得体地讽刺了皇上的风流好色。
从结构上看,设疑可分为两部分,即前面部分是设疑,后面部分是解疑。根据设疑方式的不同,可把设疑分为如下几种:
没有事实根据的设疑
即在提及某一事物时,故意说出客观上不存在的名称或属性,让人产生疑问,然后再加以解释。如明朝冯梦龙的《古今谭概·机警部》载:
有一次,汉武帝到上林苑游玩,看见一棵不知名的树,便问东方朔叫什么,东方朔随口道:“叫善哉。”武帝让人记下这棵树。
过了几年,武帝又问这棵树叫什么名字。东方朔随口答道:“名叫瞿所。”
武帝有些不高兴地说:“你欺骗我已经很久了,同一棵树为什么前后名字不一样呢?”东方朔辩道:“马,大的时候叫马,小的时候叫驹;鸡,大的时候叫鸡,小的时候叫雏;牛,大的时候叫牛,小的时候叫犊;人刚生下不久叫婴儿,年纪大了称老人;这棵树以前叫善哉,现在叫瞿所,少长生死,万物成败,难道是固定不变的吗?”
武帝心悦诚服地笑了。
人们给树木取一个固定不变的名称,以示区别,这是普通的常识,然而,东方朔对同一棵树前后说法不一,这也许是他忘记了前次的说法,也许是他故意为之,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客观上是引起了汉武帝的疑惑,于是他便展示他的辩才,以几种动物大小时的不同命名作例子,为自己的说法辩护,这固然是诡辩,但他最后向皇帝说明了一个道理:世上万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杨君游、王黎剑的《黑色幽默集》载:
“你们能够猜出这样一种动物的名字吗?它有眼不能看,有腿不能行,却能与帝国大厦跳得一样高。”晚会主人问。
大家绞尽脑汁,苦思冥想,还是猜不出来。最后只好放弃努力,等候揭晓。主人宣布说:“答案是一只木马,它有眼不能看,有腿不能行。”
“噢,对,不过,它又怎么与帝国大厦跳得一样高呢?”有的客人提出疑问。
“帝国大厦不能跳。”幽默家解释道。
这个谜语的关键是所猜的“动物”“却能与帝国大厦跳得一样高”,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幽默家揭开了这个语言陷阱,让人哑然失笑。
不合情理的设疑
在说及某一行为或事件时,先故意说出不合情理的话,让人产生疑问,然后再补充说明。如清代游戏主人的《笑林广记》中有一个《盗牛》的故事:
有一个人因偷牛而被戴上枷,亲友问他说:“你犯了什么罪,以致如此?”偷牛的人说:“我在街上走,碰巧见地上有一条草绳,以为别人不要,就把它拣了回来,所以才惹了祸。”
亲友说:“误拾一根草绳,犯了什么罪?”
偷牛的人说:“因为绳子上还拴着一样东西。”
亲友问什么东西,他回答说:“是一只小小的耕牛。”
偷牛者先说自己因拣了地上的一根草绳而被枷戴锁,这不仅不合情理,也不合法律——不管是哪朝哪代。在亲友的追问下,他才补充说,绳子的另一端还拴着耕牛。这种避重就轻的说法,收到了很好的幽默效果。
据《晋书·阮籍传》记载:
阮籍做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有一次,有司向皇上报告说:“有一个人杀了自己的母亲。”
阮籍说:“哈!杀了自己的父亲尚且说得过去,怎么竟杀了自己的母亲呢?”
当时在场的人听了非常吃惊,责怪他怎么说这样的话,皇上司马昭问:“杀父,罪大恶极,你怎么能说说得过去呢?”
阮籍说:“禽兽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杀了父亲,便是禽兽,杀母连禽兽都不如。”
众人听了,都很佩服他的口才。
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说杀父说得过去,显然是违背人伦之语,引起皇上司马昭的疑问;在解说之中,他以禽兽作比,拨乱反正,展示了他不同凡响的说话艺术。
明代冯梦龙的《古今谭概》载:
祗园上人招人聚会,有人问在座各位谁最怕老婆,大家尚未来得及回答,祗园上人抢着说:“只有老僧我最怕老婆。”
大家十分惊讶,祗园笑着说:“正因为怕老婆,所以才不敢结婚呀!”
满座为之大笑。
祗园上人在是否惧内这个话题上最没有发言权,因为出家人梅妻鹤子,不近女色,但是他却反向求因,说自己最怕老婆,先让大家惊愕,随后再作解释:因为怕老婆,所以不敢娶。这是自我解嘲的上等幽默。
唐奇、巫兰等的《职业幽默》载:
一次战斗结束后,有位战士被授予荣誉称号。将军在授给他奖章时,拍着他的肩膀对台下几千名士兵说:“你们应该像他一样!小伙子,你跟大家讲讲在这次光荣的战斗中自己是如何顽强奋战的!”
“将军,你听了一定很高兴。我毫不畏惧地冲到一个敌人跟前,一下子就砍掉了他的双腿。”战士说道。
“砍掉他的双腿?你为什么不砍掉他的脑袋呢?”将军不解地问道。
战士高兴地说道:“将军,我跟你想得一模一样,可问题是我怎么也找不到他的脑袋!”
战场上肉搏取敌人的首级,这也是不言自明的常识。然而那名战士却出人意料地说他怎样去砍掉敌人的双腿,让人自然产生出为何不砍敌人脑袋的疑问;后来才道出已无脑袋可砍的关键之语,幽默感由此而生。
欠缺信息量的设疑
先说出很少的几个字,信息量严重不足,让人捉摸不透,然后再加以解释说明。
如明代江盈科的《雪涛谐史》载:
明代有一个文士陈全,是金陵(今南京)人,很有才华……一天闲逛,误入宫廷禁地,被宦官拿住,准备将他游街示众。陈全跪着说:“小人是陈全,求公公饶恕。”
宦官平素就听说陈全的名字,便说:“听说你善于说笑话,说一个字,如果能把我逗笑,就放你。”
陈全脱口而出道:“屁。”
公公道:“这算什么意思?”
陈全说:“放也由公公,不放也由公公。”
公公笑得前仰后合,就释放了他。
陈全只说出一个字,信息量严重不足,太监自然无法领悟,直到说“放也由公公,不放也由公公”才明白,这个“放”字一语双关,既可指放屁,又可指放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清代吴趼人的《俏皮话》载:
有一个人绰号叫“文殊菩萨”,听到这个名字的人都不知道它的命意所在。
一天,有人问“文殊菩萨”平素亲近的朋友,他朋友说:“因为他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泼妇,所以得了这么一个雅号。”
人问:“难道文殊菩萨也有一个泼妇?”
他朋友说:“不是的,因为泼妇有河东狮子的称呼的缘故。”
人问:“河东狮子与文殊菩萨有什么相干?”
他朋友说:“文殊菩萨所骑的不就是狮子吗?”
问的人不禁大笑起来。
“文殊菩萨”的绰号布下重重疑阵,经过三次解释,才使人恍然大悟。
《大学生》杂志社主编的《搞笑象牙塔》载:
一堂西方哲学史课,教授讲到中途,忽然说:“下面我想找个人谈谈他对古希腊哲学的看法。”说完,似乎开始翻阅点名册。台下众生顿时敛气屏声,低头做沉思状,忽然惊闻师曰:“这个人就是黑格尔。”
显然,老师的语言和行为一开始比较模糊,没有表明究竟是要找一个历史上的名人观点,还是找课堂上的学生来回答。由于缺少足够的信息量,使学生误以为是要点名,叫某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设疑是先布疑阵,然后再点明,这种欲露先藏的手法,有效地调动了听读者的参与,利用了他们的求知和好奇心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方学者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辞学》一书中就曾说过:“求知和好奇,一般说来,是使人愉快的;好奇意味着求知的欲念,因此好奇的对象就成了欲念的对象,求知意味着使人恢复自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