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承转,就是先顺承对方的意思,对对方所说的话加以肯定,转而说出相反或不同的观点(见高胜林:《试谈“承转”格》,《修辞学习》1996年第1期)。这种修辞方式一般见于口语中,通常是回答的一方使用。
根据转折方式的不同,可把承转分为四种类型:附加条件法、补充说明法、借口推脱法和转移话题法。
附加条件法
即先顺承对方的意思,然后在转折部分附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往往是事实不可能的或主观无法做到的。
如陈来生、陈斯旸二位编辑的《名人幽默》中载:
有一次,意大利音乐家帕格尼尼为了赶到一家大剧院演出,急急忙忙跨上一辆马车,他一边催车夫快点,一边向车夫问价。
“先生,你要付我10法郎。”马车夫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音乐家,便有意讹诈他。
“你这是开玩笑吧?”帕格尼尼吃惊地问道。
“我想不是。今天人们去听你用一根琴弦拉琴,你可是每人收10法郎啊!我这价不算多。”
“那好吧,我付你10法郎,不过你得用一个轮子把我送到剧院。”
音乐家帕格尼尼,对于车夫的敲诈勒索,没有义愤填膺、断然拒绝,而是先同意付款,然后提出了一个令车夫无法做到的条件:用一个轮子把他送到剧院。这客观上便起到了拒绝勒索的作用。
陈来生、陈斯旸二位编辑的《名人幽默》中载:
萧伯纳有一次收到一个小姑娘的来信:“你是我最敬佩的作家,为了表示敬意,我打算用你的名字来命名我的小狗,你同意吗?”
萧伯纳回信说:“亲爱的孩子,读了来信,颇觉有趣,我赞成你的想法。但重要的是,你必须同你的小狗商量一下,看它是否同意。”
用萧伯纳的名字给狗命名,这在小姑娘看来是出于敬意,但在萧伯纳看来,恐怕就不是这回事了,尽管在西方狗是宠物。但作为一个成人,作为一个作家,又不便直接回绝一个孩子,于是自己装作同意,但又提出一个事实上不可能的条件,要小姑娘和“小狗商量一下,看它是否同意”,小狗不会说话,如何能同意呢?
一个雨天,某妇女牵着一条狗上了公共汽车,她对售票员说:“喂,如果我给这条狗买一张车票的话,它是否也能有个座位?”
售票员说:“当然行,太太。不过,它也必须和其他乘客一样,不要把脚放在座位上。”
售票员没有直接拒绝那个妇女的非分要求,但提出的附加条件是狗无法做到的,这样就使对方不了了之。
王政挺先生主编的《中外奇辩艺术拾贝》载:
马戏明星是一位年轻漂亮的驯狮女郎,动物对她惟命是从。一发命令,凶猛的狮子就用它的爪子搭在她肩上蹭她,观众欢声雷动。只有一位男士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值得欢呼的?谁不会这个?”
马戏场管理人员挑衅地说:“你愿意上来试一下吗?”
“当然愿意,”男士答道,“不过,先得将那头狮子弄走。”
很明显,马戏场的管理人员是要那位男士与狮子一同表演,但是由于在“试一下”的前面省略了“跟狮子”三个字,这便给了那位男士以可乘之机,开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玩笑:他先出人意料地答应“当然愿意”,然后又附加条件——“先得将那头狮子弄走”,显然,这是要上去与那位漂亮的驯狮女郎做亲近的动作。
补充说明法
先肯定对方的说法或顺承对方的意思加以回答,然后再补充说明,使之符合逻辑。
如《大学生》杂志社主编的《搞笑象牙塔》载:
下课铃一响,小张就窜出教室,冲向食堂。路遇小王打饭回来,就问:“打饭的队伍长不长?”小王说:“不长。”“谢天谢地。”小张边走边说,却听到小王在身后叫道:“不过却很粗。”
小王先顺着对方的意思说,打饭的队伍不长,让小张庆幸食堂打饭的人还不多,然后补充说:“不过却很粗。”一下子否定了前面的意思,指出不仅人很多,而且还没有排队,正在那里拥挤呢!
文俊的《巧答妙对365》中载:
有一年愚人节,纽约的一家报纸为了愚弄众人,报道了一则马克·吐温去世的消息。人们信以为真,很快,吊唁的人流纷纷涌向马克·吐温家。
马克·吐温对于报纸的恶作剧并没有发火,而是风趣地对大家说:“报纸报道我死是千真万确的,不过日期却提前了一些。”
马克·吐温对于报纸的恶作剧,不仅没有愤慨和谴责,反而加以肯定,这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然后加以补充,说是日期提前了一些,这既使自己的话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又显得幽默风趣。
明山的《机智口才365例》中载:
对卡特持批评态度的人,认为他不懂幽默,但卡特的一位顾问却反驳说:“总统的确具有幽默感,而且很优雅。”他举例说,总统有时也讲几句俏皮话呢!
1975年,有位记者问总统:“如果总统的女儿和人发生了桃色事件,你会有什么感想?”卡特轻松地回答说:“我难免会感到震惊和不知所措!”接着他又补充说,“不过,请放心,我的女儿现在只有7岁。”
卡特总统顺着记者的思路,像煞有介事地谈着自己的感想,然后补充说自己的女儿只有7岁,这客观上是对记者提问的委婉否定。
文雅的《世界五千年幽默总集》外国卷载:
一次,好友帕特里克·马奥尼与萧伯纳夫妇谈了许多问题,当他们谈到各人的爱情纠葛时,马奥尼问夫人:“您是怎样与您丈夫那些众多的女性爱慕者和平共处的?”
萧伯纳夫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一则轶事。她说:“在我们结婚以后不久,有一位女演员拼命追求我丈夫,她威胁说:假如见不到他,她就要自杀,她就会心碎……”
“那么,她有没有心碎而死?”
“确实如此,她死于心脏病。”萧伯纳打断了谈话插进来说,“不过那是50年以后的事了。”
萧伯纳先顺承对方的意思作肯定的回答,然后再补充说明,使之符合事实,这样使语言引人入胜。
借口推脱法
即先主观上答应对方的要求,然后又寻找借口加以推脱。
如文雅的《世界五千年幽默总集》外国卷载:
一个加罗沃人在一家银行的门口摆摊卖煮老玉米。他的老玉米十分新鲜,前来买的主顾很多,因此,不久便积攒了相当可观的一笔财产。他的一个熟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专门跑来,想从他那里借一笔钱去做买卖。
卖老玉米的回答道:“我的朋友,这事照理应该不成问题,不过当年我开始设摊的时候,便已跟这家银行订下合同:彼此决不搞残酷的商业竞争。也就是说,银行不卖煮老玉米,我也决不经营贷款业务,我怎么能不信守合同呢?”
卖老玉米者先肯定了借钱的合理性,转而又用借口加以拒绝。这一例子的可笑之处在于他的借口的荒诞性:一个摆摊设点的居然与银行签订了合同,彼此协定互不介入对方的生意领域。
宋朝范正敏的《遁斋闲览》中记载:
富贵权势之家从新科进士中挑选女婿,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其中也有内心虽不乐意而迫于权势不得不应允者。
一天,某权贵之家看中一名年轻进士,便派十几名家丁去强行相邀。年轻进士没有推辞,跟随而来。到家之后,立即引来不少人围观。
一会儿,衣着华贵的主人出来,对进士说:“我膝下只有一女,相貌倒也不俗,愿许配给郎君,不知意下如何?”
进士先鞠躬,后答道:“我出身贫寒,能高攀贵人,深感荣幸。不过,这件事要等我回家与妻商量之后才能答复,你看如何?”
众人知其早已成亲,无不大笑,主人则满面羞惭。
新科进士对于权贵之家的冒失提亲,不直接推辞,而是先恭敬地应允,然后借口说要与妻子商量,不仅表明了自己有妻室,而且还显示出对妻子的尊重,大有“糟糠之妻不下堂”之势。
转移话题法
即先肯定对方的话,然后再说另一个事物或方面,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如哈哈的《办公室裸语》中载:
晚会上,一位姿容秀美的姑娘胸前挂着一个飞机模型项饰。
这时,有个空军军官忘情地看着,弄得姑娘有些不好意思,便问:“你是不是觉得我这架飞机很好看?”
“小飞机确实很美,不过,那机场更美!”
前面的几个例子中的承转,都有否定或拒绝对方的意思,这个例子则是转而肯定另一个事物或方面。空军军官先肯定了姑娘的问话,说小飞机很美,转而通过接近联想,将小飞机所放置的位置——姑娘的胸脯比作机场,这既俏皮又不至于有挑逗的意味。
雅颂的《爱情幽默》中载:
两个生物化学家坐在实验室窗前喝咖啡,有个美丽女人在外边走过。较老成持重的生化家看到他同事脸上向往的神色,说道:“她也跟我们一样,75%以上是水。”
“是的,”同事说,“可是你看看人家的表面张力。”
同事先承认较老成的生物化学家的观点,转而又称赞她独特的吸引力。
“医生,请你马上来一下,我丈夫怕是得了阑尾炎!”女明星焦急地讲。
“好,太太,请放心。”医生平静地说,“我去年已给你丈夫把阑尾割去了,我没听说过世上有人生两条阑尾。”
“你说得不错,”女明星回答,“可是你大概听说过,一位女明星不止一个丈夫吧?”
医生的记忆力不错,还记得他去年给女明星的丈夫割过阑尾,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女明星的丈夫已经更新换代了。女明星于是先肯定了医生的话,然后再说出医生意想不到的情况。
张在新、张再义的《外国名人辩才趣闻》载:
前苏联著名外交家莫洛托夫是一位贵族出身的外交部长,他很善于在外交场合应付突然发生的情况。
在一次联合国大会上,英国工党的一位外交官向他发难说:“你是贵族出身,我家祖辈是矿工,我们两个究竟谁能代表工人阶级呢?”
莫洛托夫不慌不忙地说:“你说得对,我出身贵族,而你出身工人。不过,我们两个都当了叛徒。”
莫洛托夫先承认对方所说的各自的家庭出身不同这一事实,最后话锋一转,说“都当了叛徒”,来表示各自所站的阶级立场恰恰相反。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承转具有如下的修辞作用:
1.减缓冲击性。两种相反相对的观点如果正面交锋,势必引起心理上的对立和感情上的冲突。这时交际的另一方如果采用承转法,可以藏敛反驳的锋芒,减缓冲击的力度,使对方在较为心平气和的气氛中接受。
2.形成跌宕美。口语一般以直截了当、简洁明快为好,但也不排除波澜起伏、曲径通幽。承转格的句子,即具有这种变化的美,它避免了语言的平淡无奇、单调乏味。
3.增强幽默感。这幽默感一方面表现在:承的部分意在肯定,而转的部分则走向反面,这种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造成了一种反差和不谐调,产生幽默;另一方面表现在:转的内容常常让人意想不到,因而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