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永祥先生在《修辞新格》一书中,将返射定义为:“把对方说的话,借用过来作为反讥和戏谑对方的手段,即以其人之‘言’,还治其人之身,这种修辞手法叫‘返射’。”其后好几种修辞学辞典所下的定义也都大同小异。笔者收集了一些例子,与此不尽相同,它们不是简单地借用对方的话来反讥或戏谑对方,而是仿照对方的逻辑和语言形式,创造出与之类似的话语来回敬对方。这里既有以其人之“言”还治其人之身的手段,也有仿拟创新的成分,姑且叫仿拟式返射,简称仿射。这种仿拟式返射在中国古人的言语交际中早就使用,可谓源远流长。
根据语气的不同,可以把这种仿射分为疑问仿射和回答仿射两种。
疑问仿射
即针对对方的疑问,提出一个类似的疑问,反过来质问对方,以问制问,以问代答。如隋代侯白编著的《启颜录·论难》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隋朝有一个三藏法师,父亲本来是外国商人,他虽然出生在中国,但相貌仍然和外国人一样。这位法师学问精湛,又有雄辩之才。曾在四月八日设坛讲法,前来听讲的共有几千人,其中有朝廷官员,也有和尚,还有普通的善男信女。有十几个高僧名儒先后与法师辩论,都被他驳得哑口无言。
最后有一个姓赵的小孩,只有十三岁,从众人中走出来。大家见他年龄这么小却来参加辩论,都失声大笑起来。小孩神色自若,来到法师前泰然坐定,高声问道:“过去野干和尚,自有经文,不知‘狐作闍梨’,出自什么典故?”
法师顾左右而言他,说:“此郎君子,声高而身小,何不以声补身?”
小孩应声答道:“法师既眼深而鼻长,何不截鼻而补眼?”
众人都非常惊异,起立大笑,法师无话可说。
这位年仅十三岁的姓赵的孩子很有才学,居然提出了一个令三藏法师无法回答的问题,法师为了掩饰窘境,便转移话题,嘲笑小孩声音高身材小,想让他自惭而退;谁知这孩子反应敏捷,很快就能仿造法师的逻辑组织语言反问对方,进而转守为攻,令对方无言以对。
回答仿射
即一方用的是陈述句,另一方也用陈述句来回敬。
冯梦龙的《古今谭概·机警部》中有一段记载孔融小时候的故事:
东汉末年文学家孔融,字文举,在他十岁那年,随着父亲来到了洛阳。当时正在桓帝手下担任司隶校尉(督察官)的李膺(字元礼)名声显赫,前来拜访的人只有显要人士和亲戚才能见到他。
孔融来到他家门前对役吏说:“我是李府的亲戚。”这才被放进去,坐到了李膺面前。
李膺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先人孔子和您的先人老子(李聃)有师生之谊,所以我和您是多少代以来的通家交情啊。”
李膺问:“你想吃点什么吗?”
孔融回答:“要吃。”
李膺说:“我来教你做客的礼貌:只能推辞,不能答应主人。”
孔融反唇相讥说:“我来教你当主人的礼貌:只管摆上食品,不要问客吃不吃。”
李膺感叹没办法,只好说:“可惜我快死了,不能看见你飞黄腾达的那一天。”
孔融说:“您离死还早着呢!”
李膺问他有什么根据。
孔融回答:“‘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您刚才说的话就很不友善,所以还没有到死的时候。”
正巧这时大夫陈韪也来了,他听到这些话,说:“小时聪明,长大就不一定杰出!”孔融回答他说:“想必您小时候一定聪明。”
李膺惊异于孔融的引经据典,攀作世交,故作教训之语,以进一步试探他的应变能力,不想这个十岁的孩子仿拟了一个同样的句式(部分词语也相同)来回答,显示出不同凡响的机智和辩才。针对大夫陈韪的话,孔融借用其前半句,反讥他现在没有什么了不起,既含蓄又犀利,可谓绵里藏针。
根据笔者的分析、归纳,仿射大致适用于以下几种场合:
1.对方的话语含有讽刺、嘲弄、指责之意,带有攻击性、挑战性,违反了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令人无法忍受,因而如法炮制,还击对方。这种用法最为常见,前面所举的两个例子都属于这一类。
2.对方的话虽无攻击性,但有偏颇、错误之处,或难以让人认同,采用仿拟式返射,可以发人深省。如:
宋朝沈俶编撰的《谐史》中讲了这样一件事:
殿中丞丘浚,途经杭州,去某寺院拜访释珊和尚,释珊接见时冷淡而傲慢。不一会儿,又有本州将军子弟来访,释珊主动走下台阶相迎,态度热情而恭敬。丘浚心中颇为不平。将军子弟走后,丘浚问:“和尚对我冷淡而傲慢,接待将军子弟却为何如此热情而恭敬?”释珊不好解释,说:“接是不接,不接是接。”意为傲慢与恭敬在佛家看来并无区别,更没有意义。丘浚勃然大怒,但又觉得不易反驳,于是站起来用手杖连击释珊数下,说:“和尚不要怪罪,打是不打,不打是打。”
释珊作为出家人对于游客本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能嫌贫爱富、媚上慢下,丘浚责问他,他不仅不认错,反而狡辩,丘浚举杖便打,再用他的逻辑为自己的行为作解释,这真可谓是“当头棒喝”。
厦门大学出版社编纂的《好口才——幽默口才365》中载:
有个农妇每个星期都要给城里的商人送鸡蛋。这天她问商人:“你出多少钱收购一打鸡蛋?”
“六便士。”
“六便士一打!这个价钱可太低了。”农妇对商人说。
“是低了一点。但是我们店里昨天开过一个会,一致决定不再出比这更高的价钱了。”
农妇无可奈何,只好按这个价格把鸡蛋都卖给了商人。过了一星期,农妇照样给商人送出了鸡蛋。
商人看了看她的鸡蛋后说:“你这次的鸡蛋太小了。”
农妇说:“是小了一点。我的鸡昨天开了个会,它们认为6便士一打的鸡蛋,只能生这么大个,用不着费劲去生比这更大的鸡蛋了。”
这个农妇,仿照对方的说话方式,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鸡以人的认知和行为能力,为自己专挑小鸡蛋来卖作了幽默的表述,这是对商人低价收购的灵活的应付。
3.对方提出的问题较为刁难,令人不愿、不便、不能回答,采用仿射手法,可以化被动为主动,这样以攻为守,可以封住对方的口。
如文俊先生的《巧答妙对365》中载:
梁晓声是知青出身的青年作家。他创作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京华见闻录》等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采访记者四十多岁,是个老练机智的英国人。采访进行了一段时间后,记者让摄像停了下来。走到梁晓声跟前说:“下一个问题,希望你毫不迟疑地用最简短的一两个字,如‘是’与‘否’来回答。”梁晓声点头认可。遮镜板“啪”的一声响,记者的录音话筒立刻就伸到梁晓声嘴边问:“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是坏?”
梁晓声一怔,未料到对方提的问题竟是如此之“刁”,分明有“诓”人上当之意。他灵机一动。立即反问:“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因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回答如此巧妙,英国记者不由一怔,摄像机立即停止了拍摄。
关于文化大革命,中国已有定论,但英国记者故意从作家成长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一角度来提问,企图获得异议,梁晓声仿照对方的形式,反过来问对方,使其作茧自缚,不了了之。
张在新、张再义的《外国名人辩才趣闻》中载:
有人问英国光学权威W·S富兰克林:“为什么一个物体在我们视网膜上的像是倒立的,而我们都不感到物体是倒立的呢?”
富兰克林想了一下说:“当你两耳同时听到一个婴儿啼笑时,为什么能马上肯定啼笑的不是双胞胎呢?”
那个人提出的问题看来较为难答,光学权威思考了一下居然还未给答案,而是反问对方一个问题,让对方无话可说。
4.仿射还可用来开玩笑,既可戏谑对方,又可营造幽默诙谐的气氛。
我们来看一看明代浮白斋主人编写的《雅谑》中的一个例子:
南宋末年的重臣贾似道有一回招待客人,厨师端上烹制好的鳖,有一位客人不吃,他说:“我信奉道教的真武帝,这鳖样子像真武帝桌子底下的乌龟,所以我不吃。”盘子里还有甘蔗,另一位客人也申明不吃,贾似道问是什么原因,客人说:“我也崇拜真武帝,这甘蔗不是很像真武帝的旗杆吗?”这句话逗得在座的人都大笑起来。
后一位客人的话纯粹是模仿前一个人来逗笑的,说甘蔗像庙前的旗杆显得很滑稽,两人态度一庄一谐,相映成趣。
厦门大学出版社编纂的《好口才——幽默口才365》中载:
有一回,与丘吉尔共事的保守党议员威廉·乔因森希克斯在议会上演说,看到丘吉尔在摇头表示不同意,便说:“我想提醒尊敬的议员注意,我只是在发表自己的意见。”
丘吉尔答道:“我也想提醒演讲者注意,我只是在摇自己的头。”
丘吉尔在这里是“礼尚往来”,戏谑对方,在气氛庄严的会场,势必引起笑声回荡。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仿射具有如下的特点:
1.方式上的仿拟
这种仿拟如前所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仿拟对方的逻辑,即按对方的思路,进行近似联想,从而构建自己的说话内容;二是仿拟对方的句式,这类返射,大多与对方的句式相同,甚至部分词语也是一样的,不同的句式是很少见的。
2.态度上的对立
运用返射,意味着某种对立。这种对立,或是因一方违反了礼貌原则而触动另一方的防卫机制,引发心理对抗;或是存在认识上的对立,因一方认识上的偏差而导致另一方的否定;或是因为语言策略上的对立,一方先发制人,另一方以其人之“言”,还治其人之身,从而达到后发制人的目的。
3.效果上的难以置辩
由于这种返射不仅仿拟了对方的句式,而且仿拟了对方的逻辑,隐含着一个类比推理,如果要加以反驳,就等于自己否定自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所以很难辩驳。正因为如此,在辩论中,这种手法是锐不可当的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