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第九次崛起》
32990900000006

第6章 商业立国很灿烂,但金钱不是万能的

宋已经不再是一个农业国,而是一个工商业帝国。商业国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这类国家一般都会使用雇佣兵,也许很多人会惊讶——难道宋帝国的军队是雇佣兵吗?不错,正是!宋帝国的繁荣在今天看来都是令人惊羡的——它竟然能养得起一支百万规模的雇佣兵!但这百万雄师屡战屡败。

有钱有兵,但一打就败

为了解决藩镇割据,防止帝国重演“安史之乱”的悲剧,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立国之初就削夺了将军们的兵权,由此,宋帝国变成了一个无壳动物。然而,当将军们都变成了家奴后,帝国也严重削弱了抵御外敌的能力。其实,陈演恪甚至把中国称为是一个“无兵之国”,中国的军队最大的作用不是用来防卫侵略,而多是用于镇压内乱。

宋代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君主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帝国,经过唐帝国多年的科举培养,宋帝国的文官集团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势力集团,因此,宋帝国时期已经形成了皇帝-士大夫模式,国家大事与政策制订均需要皇帝与士大夫们一起研究,而皇帝一般无法独裁,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宋太祖曾经勒石立誓,并将石碑锁置殿中,后世之君需要跪读,上书“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这等于说给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之人一道免死金牌,由此也可以看出士大夫文官集团的强大能量。

文人至上也使得人们通常认为,宋帝国是一个软体动物,没有强大的军队,其实不是那么简单,宋帝国有一个优秀的军事制度,军队规模也在百万左右,而且宋帝国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经济帝国,因此军费也可以说充足,战争基础都很不错,但宋帝国确实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窝囊废,这是为什么?

其实,赵匡胤出身自军队,本身也称得上是一位卓越的军事统帅,宋帝国的军事制度也正是在赵匡胤手里被打造成一支精兵。安史之乱后,唐帝国走向了末路,藩镇势力日渐强大,重演军阀割据的老剧。唐藩镇制度和边疆扩张政策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藩镇军事将领和部队的紧密结合,各藩镇统帅都征召了大量的职业军人,这些职业士兵作战相当勇猛,而且将领也更愿意四处扩张,因此,藩镇制度演绎出优良的职业军队。这时的职业士兵们已经变得非常好战,他们甚至暴躁到了经常更换主帅的地步,在军队中有一批势力很大的“少壮派”。在唐末的军阀混战中,朱温成了一个幸运儿,他的军队也成为最具实力的一支部队,他也因此取代唐帝国,建立了后梁小帝国。

当时,后梁的军队中最精锐的是直属于中央的禁军,这也是朱温鉴于唐帝国因藩镇而灭亡所吸取的教训,他将各藩镇中最精干的士兵和部队调入中央,编组入禁军中,这样中央就有了一支作战实力最强的部队,而藩镇手中的部队则处于二、三流水平,因此,藩镇也就不敢轻易挑战中央,同时代的其他各国也相继建立了这种禁军制度。如前所说,新制度会产生新问题,禁军制度的好处是压制了各藩镇,但禁军将领由此成了具有决定权的人物,并且逐渐演变到了罗马帝国那种程度,即皇帝的废立有雇佣兵首领们说了算。而赵匡胤也正是被胡作非为的禁军拥立为帝的,大宋帝国由此建立。

赵匡胤当然清楚禁军制度的利弊,所以在他登基之后,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禁军问题,否则,说不定哪一天,他又成了禁军的刀下鬼。他首先通过杯酒释兵权这个不出血的办法解除了一些大将的兵权,这样就在短时间内让禁军难以预谋什么新计划,新换上来的将领没有什么号召力,因而也就无所作为。赵匡胤撤换了一批将领,但却没有任命新的禁军统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都副指挥使的位置一直空着,实际上,这是赵匡胤有意将侍卫马军和侍卫步军分开。掌管禁军的是三衙,当时各藩镇的厢禁军也归属侍卫马军和侍卫步军,因此,三衙相当于国防部,掌管全军。但由于禁军的主要位置都空着,三衙也就变成了一个空架子。赵匡胤有他的如意算盘,他对军队来了一次大改革:一改以往部队的统帅模式,过去最有实权的三衙现在实际上成了武器装备和训练部,它的主要职责变成了抓平时的训练;而征召士兵、各级将领的晋升、军队的调动、还有军令的发放则归由枢密院;等到军队出征打仗的时候,则由皇帝另外指派将领,并且,战争一结束将领就必须立即交出兵权,把部队交还给三衙,而将领则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因此,赵匡胤实际上设计了一套军队分权管理制度,即将平时的军队训练权、调兵权和战时的统兵权分开,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军队发动政变的可能性。

除了防范军队发动政变外,赵匡胤还想办法消除民间暴动的隐患,他把这个和军队的改革联系到了一起,他倒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加大军队士兵的淘汰,把老弱残兵都淘汰回家,然后一方面从各藩镇选调精兵充实到禁军中,一方面把社会上的流民也编入各地军队和禁军中,这也就是北宋的募兵制。于是,北宋的大街小巷中就少了很多流民、饥民,甚至一些监狱罪犯也被编入军队。赵匡胤此举可谓高明,这样一来,地方军队总是不如禁军精锐,各地城市中也少了很多暴乱的隐患。

另外,针对职业军队中士兵经常犯上作乱的行为,赵匡胤又制定了严格的军阶管理制度,规定下级必须服从上级,上级有生杀的权利。

再有,赵匡胤又在全国的兵力部署上也采取了“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政策,也就是将精锐的禁军放在首都,而将侍卫亲军分布到全国各地,中心兵力强于周边。分布在全国禁军也和各地方部队及相互掣肘,使其难以兵变。

最后,赵匡胤还制定了“更戍法”,也就是说,禁军还必须轮流戍边,这样既能让军队得到锻炼,也不让其在一地呆的太久。

宋太祖赵匡胤这套精心设计的军事制度可以说很高明,也相当有效,这使得宋帝国始终没有发生安史之乱那样的悲剧。但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完美的制度,这套精心设计的制度还是产生了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军队作战力严重下降,在作战的时候,由于将领是临时委派的,这就使得将领并不熟悉他所率领的部队,士兵也不熟悉这位将领的军事能力,一句话,军队兵和将之间没有默契,因此,宋帝国军队的作战指挥显得很弱。而赵匡胤之后,军队士兵大量征召流民,这些流民并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因此作战能力也很弱,这两个弱加到一起就让宋帝国的军队虽有百万规模,但却屡战屡败,而且经常是数万人的大败。

每看宋史就叹,看一次叹一次,叹到最后就恨,直到真高兴蒙古人灭了它。

如果排除军事无能这一项,宋帝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赞叹的帝国,在这里仅仅说上几项就能明白所言非虚。

在中国,人们很少用发明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帝国的发达程度。就是在现代,这么强调科技的时候,很多人也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对古代中国的重要性,就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来说明宋帝国在中国科技史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吧:宋帝国的发明占中国现代之前所有发明的一半,几乎在所有领域,宋帝国都是当时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科技中心。造纸术、印刷书、指南针这些中国经典的科学发明此时早已转化为生产力,造纸和印刷已经成为一个支柱行业;《梦溪笔谈》是一部科学总结性著作,《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著;宋时期纺织技术也达到了巅峰,最高级的纺织机竟然有1800个零部件;造船业大量吸收了阿拉伯造船技术后又超越了阿拉伯人,当时宋人已经能制造有4层甲板的大型远洋商船,航海学也得到阿拉伯人的传授而得到大发展。

宋帝国的经济发达是人所共知的,但究竟发达到什么程度呢?宋代最主要的经济发达标志可以说就是纸币的大规模使用和银行的产生——我们的中学课本说中国最早使用纸币的是在宋代,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纸币最早并不是诞生在宋帝国时期,而是在唐帝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且曾有小规模的使用,只不过真正成为通用货币则是在宋帝国时代。银行也不是诞生在宋帝国时期,但大规模的金融活动却是在宋时期。以货币发行增长量来看,宋的规模就远远超过唐,宋神宗时,全国每年铸币达到506万贯,而唐玄宗时期年铸币量也不过是32万贯,相差悬殊。这时候还能从货币角度来说明宋帝国国际贸易发达程度,当时,宋帝国的基本货币已经是铜币和银锭,而中国的传统货币是铜币,因此只有大量白银的输入才有可能奠定银的货币地位。纸币“交子”的出现则更证明了国际贸易和银行业的发达,因为无论是铜币还是银锭都是沉重的金属,不利于长途携带和大宗商品交易。另外,考古学也能证明宋帝国经济是何等的繁荣,在东南亚、日本、朝鲜、泰国、缅甸、西域等地区发现大量的宋代钱币,这很平常了,而在中东地区、欧洲、非洲印度洋沿岸发现宋代货币就说明宋帝国的远洋贸易已经遍布印度洋,宋帝国货币已经成为一种国际通货。宋帝国时泉州已经是一个国际港口,其地位相当于17世纪的荷兰。当时在以泉州为中心的地区居住着很多印度人、阿拉伯人、东南亚人、日本人,也有欧洲人,当然也包括犹太人,这一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清真寺就是一个明证。那些远达非洲、欧洲的宋帝国铜钱也许并不是中国商人直接带过去的,更有可能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带过去的,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印度人和阿拉伯人是印度洋贸易的主要经营者。

经济发达的另一个标志就是企业的活跃程度,宋时期有很多企业,不过,宋帝国的商业,尤其是利润稳定而获利巨大的一些行业还是被政府所垄断,比如冶金、盐业、茶叶、造船、远洋贸易、造纸、瓷器等等,这些行业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因此这些国营企业也都显得规模庞大,有上千员工的企业稀松平常。

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繁荣使得宋帝国拥有了巨额资本,这在社会方面引起了城市化,中国的真正城市化时代就是在宋时期。这时超过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有两个,一个是汴梁,一个是临安;超过20万人口的有6个,而有10万人口的城市就更多达20、30多个。

国内贸易、国际贸易、大型企业活跃、城市化运动,这四者的同时作用又对产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宋帝国时期,中国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脱离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转变的趋势,以现代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一、二、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来看,宋帝国时期的第二、第三产业已经占有很大比例。其实仅从城市化的程度上也能看出,宋帝国已经有大量城市人口他们并不直接从事农业,而是服务于第二、第三产业。有这样一组数字,在1077年,北宋的财政总收入是7070万贯,其中来自农业的为2162万贯,来自商业企业和海外贸易的是4911万贯,两者之比为3:7,显然,按照这个标准,北宋已经不再是一个农业国,而是一个工商业帝国。

宋帝国在遇到经济危机的时候,已经在国家政策上使用金融手段进行改革和调整,著名的王安石改革有一项内容就是青苗法。青苗法的实质就是一种利用金融调控手段刺激经济复兴。所谓青苗法其实就是一种新贷款措施,也就是在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向农民发放一笔贷款,这笔贷款要在夏秋两次两次收获之后连同每年的税收一起归还,当然,贷款就要有利息,这笔贷款的利率是二分利,也就是20%,但夏秋是两次收割庄稼,因此也就相当于两笔贷款,因此利息合计是40%,这是一个相当高的利率,不过怎么也比没有贷款强,因此,青苗法还是刺激了农业的复兴。王安石的这个算盘打得可是很好,照他的话说就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自饶”,政府这时又成了高利贷商人,可见宋帝国在驾驭经济方面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高水平。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商业国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这类国家一般都会使用雇佣兵,也许很多人会惊讶——难道宋帝国的军队是雇佣兵吗?不错,正是!宋帝国的繁荣在今天看来都是令人惊羡的——它竟然能养得起一支百万规模的雇佣兵!

其实,这并不奇怪,欧洲历史上有很多商业国家都是雇佣兵,从雅典时代开始就有了,雅典也是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而在战争来临的时候大量征招雇佣兵。罗马帝国后期更是大量招募雇佣兵,最后发展到了雇佣兵成了罗马帝国的核心,决定了谁来当皇帝。今天的美国军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雇佣兵军队,美国实行的不是兵役制。有买的就有卖的,由于欧洲雇佣兵市场庞大,因此有些民族就以出售雇佣兵为行当,比如普鲁士、黑森等德意志各邦,就以出售雇佣兵为国家政策。

宋帝国实行的募兵制,军队的待遇又很高,募兵制的意思也就是大量征招自愿参军的人,因此,宋帝国的军队可以说是标准的雇佣兵部队。

宋帝国的军事的确很弱,但有没有想到一个问题:宋帝国为什么会签“澶渊之盟”?很多人都会说,这还用说,打了败仗呗!打了败仗不假,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性条约也不假,但不要用今天民族大义这个观点来看商业王国的行为,商人是不做亏本买卖的。我们不妨算一笔帐就清楚了。1004年,在订立“澶渊之盟”的时候,宋帝国每年支付给辽30万两白银,这比钱占宋帝国财政收入的多少呢?当时白银与铜钱的兑换比率是一两白银兑一贯铜钱,1021年宋帝国的财政收入是15000万贯,通常宋帝国的年平均财政收入都在8000-10000万贯。而在当时,以陕西一地的军费为例,平时的军费这一地的军费就是2000万贯,战争时则达到3200万贯,也就是说,宋帝国的军费开支已经因战争而急剧扩大,整个财政收入几乎都用来养兵了,而这些军队的作战效能却很低。比较而言,30万两白银这个数字对比庞大的军事开支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因此,用30万两白银购买和平比用庞大的军费开支维护和平要划算得多。

另外,宋帝国由于拥有巨额军费和强大的科研实力,因此在军事科学技术上也是当时领先的,宋帝国军队当时的装备也是最先进的,它是世界第一个大量装备火器的军队,曾公亮就在1044年编著了《武经总要》,其中记录了三种火药配方,还有为数甚多、种类齐全的火药武器,从“步枪”到“地雷”都有,甚至还有“枪榴弹”以及“火焰喷射器”。

但是,永无休止的战争还是严重影响了宋帝国的经济,不知读者有没有注意到两个数字,即1021年宋帝国的财政收入是15000万贯,1077年财政收入是7070万贯,下降了一半多。1066年,财政也出现了巨大赤字,就是因为军费开支实在是惊人。

鹬蚌相争,渔翁当然要得利

当宋、金、辽三国混战的时候,金和辽都无暇顾及草原的统一,这给了成吉思汗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当蒙古崛起后,三国就逐一被消灭。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很少重视商业的王朝,发达的商业在今天看来是繁荣的代名词,但其实在农耕文明中,商业活动过于活跃则弊处更大,因为商业活动实际上是在农业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大量土地被兼并,这导致产生大量流民,失去土地的人口众多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这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圈地运动是一个道理,正是这种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导致社会出现大量失业人口,最终引发革命。而宋帝国距离资本主义时代还远着呢,因此,这些流民就成为游荡于社会底层的不稳定力量,宋帝国虽然有军队可以吸纳流民,但毕竟吸收量有限,传统的农耕文明也没有用这些流民编组军队进行对外扩张的想法和渠道,因此,只能用高压办法压制这股底层不满力量,因此,经济发达的宋帝国实际上有着很深的内部矛盾。

南宋继承北宋,仍是一个经济强国,经济十分发达,但这样的国家也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过分重视商业利益,商业阶层左右了国家政策,使得国家政策变的狭隘。当时南宋中也有主战派,但在南宋民间的商业阶层并不支持发动一场旨在收复北方的战争,因为他们心收复北方之后会加重税收,用以进行战后重建,其实,这情景和柏林墙倒塌后,东西德国合并中西德人的想法是一样的。

宋帝国在于金、辽、蒙作战中,从头至尾就没有取得过一次战役级别的胜利,但取得胜利的次数倒是不少,不过这些胜利往往都是杀死敌军几十人、几百人的胜利,如果上千的胜利那就是大捷了,而宋帝国一次大战役的失败往往的损失往往就是几万、几十万人,土地一丢就是一大片,可见其军事作战能力之弱。所以,中国就靠文学作品中的杨家将、岳飞来撑面子,其实岳飞倒是有这个人,不过也没打过什么像样的战役。整个宋帝国,无论北宋、南宋,直至灭亡也没有出现一个能称得上卓越的军事将领,倒是有不少著名的卖国贼。

南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三国时代,而且最后这三个国家也和前一个三国时代一样,最后都被另一股力量灭亡了,前者是被晋灭亡了,后者是被蒙古统一了,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历史因果关系:如果不是三国纷争,蒙古人恐怕是没有崛起的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