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为什么找不到好工作
32968900000004

第4章 求职心理误区

误区21:盲目自信

现象一

以前的大学生面试时会怯场,缺乏自信;现在的学生则是一副见过大世面的样子,从容镇定,甚至过分自信了。廖凯学的专业是教育学,去应聘专业不对口的销售岗位,面试官问他,给你3个月时间,你有信心打开青岛市场吗?廖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有信心,3个月时间绝对没问题!”

现象二

某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硕士毕业生杨辉,在面试中的大都分时间表现得相当不错,但是当用人单位的主考官问他下面的问题时,却回答得不够理想。主考官问:“你以前对我们公司了解多少?”他回答说,对公司的了解还是非常多的,然后开始列举同行业有哪几家企业,对它们怎样评价和认识,其间还几次提到对本公司的一些负面评价。

在上面的第一个例子中,面试官听了廖凯的回答,马上愣住了,心想:“这个行业竞争如此激烈,我们花费了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也没能打开青岛市场,你一个刚出身社会的‘毛头小子’,要在3个月之内打开一个巨大市场,简直就是吹牛嘛!”其实,廖凯心里根本没谱,却在嘴上死撑。这种信口开河的行径只会给他带来惨遭淘汰的命运。

第二个例子中的杨辉,为了证明其论点的合理性,在一些敏感话题上,居然直接把本公司与其他公司做比较,并对该公司“颇有微辞”。从面试者的角度看,所要选择的人才符合以下要求才有利于公司的发展:思想上对公司高度认可,易于融入公司文化。杨辉的表达方式与内容显然对其个人就业极为不利。

许多刚从学校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沉溺于天之骄子的感觉中不能自拔,以为有了一块金子招牌,便机会无限,所以胃□吊得高高的,非IBM、微软、朗讯、贝尔不去,即使退而求次之,也得去联想、TCL这样的大公司。

有些求职者认为自己在择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亮、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择业胃口吊得很高,挑来挑去挑花眼。结果往往自己的优势是用人单位所不需要的,而用人单位需要的工作经验等要求又不具备,到头来往往会由于对自己优势估计过高,对自己的劣势估计不足而在择业中受挫。从而大有生不逢时的感觉,心态一落千丈。

还有许多求职者高估能力,过分自信,认为工作也就那么回事,虽然没干过,可是给自己一段时间,肯定能干好。很多毕业生为了尽快就业,面试时夸夸其谈自己的各种“经验”和“能力”,并肯定用人单位聘用自己将是明智之举。实际上,用人单位并不看好这样的求职者,认为这类求职者的真正的能力只是在嘴上。一位著名企业人事部经理告试求职者:夸大自己的能力,即使当时被用人单位录用了,时间一长,自然会露出马脚;再说,如果从事一份力所不能及的工作,整日带着压力上班,也不利于今后的事业发展。

企业通常都需要有经验的人、有潜力的人、忠诚的人和敬业的人。对求职者而言,不仅需要弄清楚公司的用人要求,还要客观地评价自己,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设计一个适合自己的求职方案,这样才能够取得成功。具体来说,要想克服“盲目自信”的缺陷,需要从以下方面科学、合理地审视自我。

◆技能

技能是人们可以相互传授的各种能力。技能是个人资本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技能是解决问题的素质,是使你在求职时被接纳的能力,也是那些能为你带来绩效的能力,这些能力会让你在一个团队中发挥应有的力量。

技能包含一个很广的范围,因此在审视自我的过程中,需要对自己的技能逐一记录在案,不能遗漏任何一项。许多人之所以在求职过程中盲目自信,是因为他们把一些简单的或与工作无关的技能当成个人资本。

◆知识

知识就是“你知道的东西”。世界上有两种知识:一种是事实性的,就是你知道的事情,是可以学习的。另一种是经验性的,就是你从实践中获得的各种理解,它是无形的,教起来比较困难,获取它是你自身的责任。你必须通过回顾过去的经历,然后总结规律,通过反思,看到事物的规律和内在联系,继而获得的一种感悟。如自我评价和对自身形象的认识,就是经验性知识。获得这种知识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并且要时刻留心。同样,一个人的价值观,即对生活的看法,也是经验性知识。通过不断地选择,有时让步,有时坚持,你逐渐了解生活中哪些方面对你来说更重要这些你看中的东西,就是你的价值观;它指导你对未来的决策。

◆经历

当你准备在一个领域谋求发展,却不具备该领域所必需的全部技能、学历、文凭和证书时,经历也许能够帮助你得到进入该领域的机会。经历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个人职业的发展而累积的,它是一个人惟一不能被剥夺的东西,往往会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帮你的大忙,也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关键是你要能够在已经度过的岁月中找到它,并充分利用它。

◆才干

才干与技能、知识和经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才干是与生俱来的,才干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高速路。它决定了你的贯穿始终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方式。一些优秀的管理者定义一个人的才干,就是一种“贯穿始终,并能产生效益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模式”。才干是业绩的根本动力。这不是说经验、智力与意志不重要,但一个人的才干组合——他的动机、思维和待人处事方式更为重要。才干是无法教会的。你教不会别人有主见,教不会别人善解人意,教不会别人变压力为动力,也教不会别人因人而异地进行管理,你只能寻找有这些才干的人。每个职位都有做得好和做得差的,不论它多么简单。经验、智力与意志都可以明显地影响一个人的业绩,但只有才干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出现这种不同。为什么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些人出类拔萃,而有的人却在苦苦挣扎?为什么相同的外界刺激却有不同的反应?因为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对于同样的刺激,有的人非常敏感,另一些人却视而不见。一个人的精神“过滤器”就如同他的指纹一样持久而独特。

没有信心或缺乏自信心的人,很难有所作为。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是,如果过于自信,则容易产生得意、焦虑、傲慢、浮躁等情绪,在面试中流露出一副咄咄逼人、非我莫属的模样。殊不知,对于急功近利、洋洋得意的人,考官往往很反感。

误区22:过分自卑

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有些人过分看重自己某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害怕用人单位看不上;还有一些人因犯过错误而抬不起头来;部分大学生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严重的求职者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的长处。对于招聘单位而言,他们认为,一个毫无自信的人,怎么可能漂亮地完成工作任务呢?如果在应聘过程中,你都以不自信的语气来回答主考官的问题,试想一下,做任何工作都没有把握的员工,他们会聘用吗?所以说,在求职过程中,如若对自己失去信心,那么就很难被招聘单位青睐,只能以失败告终。

拥有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是每个求职者共同的愿望,然而如何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一直令众多求职者困惑,而求职者往往忽视择业的主观因素,还需要求职者树立信心,保持健康心态。

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也就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信心是我们制胜的武器,若失掉了信心,所有的努力都是徒然。往往有很多求职者都是在一边对自己质疑一边找工作。但是潜意识里自我的不信任会导致一种心理暗示。比如说你想着这份工作要求很高,我肯定不行,结果可能会真的应聘不上。这样一来,你看似是在应聘了、争取了,其实一点效果也没有,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你一定要相信自己,就算盲目地相信也要相信。要常常对自己说:“我能够胜任这份工作!一定!”

大学毕业生求职者,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经验不足。许多刚踏人社会的求职者都有同感,在招聘广告上看到不少专业对口的职位,又往往被标明“须有×年工作经验”吓得望而却步,真有点求职无门的感觉。

其实求职者的个人条件与招聘广告中所提的要求完全相符的只是个别现象,招聘“硬条件”通常只起一种大致的范围约束,公司录用人才时很大程度上还看面试的表现。因此,如果你觉得自己具备了职位所要求的能力,尽管某些条件未达到,也不妨大胆尝试一下。当然,这只限应聘普通的职位,若想就职管理层经验就必不可少。

前段时间有报道说一个学生竟然开出了只要包吃、包住可以免费为别人工作的条件,我们不得不从中汲取教训。应该说,我们找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纠正自我判断的过程;我们一定要非常清晰我们目前没有找到工作具体原因,千万不能因为一时找不到工作,在不明白具体的原因的情况下,自怨自艾,一蹶不振。

求职者要想走出过分自卑的心理误区,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以下观念:

◆不要随便否定自己

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之心,而由此演变来的竞争能力是个人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竞争是实力的展示,是人格的考验。

因此,求职者要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不要随随便便就否定自己,要正确看待择业过程中一时的挫折,主动摆脱受到挫折后的颓丧情绪,积极设法寻求新的就业机会,争取下一次更辉煌的成功。

◆不要心存“不可能”的想法

人类是很能适应环境的一种动物,只要你肯去尝试,没有一件事是绝对“不可能”的。

你是否经常有意无意地使用下列语句:“不可能”、“不行”、“不好”、“没办法”、“不要”……或者在你的家人、同事之间,也有人时常采用这种说法?而凡是说“做做看”、“说说看”、“我赞成”、“一定能够成功”、“有兴趣”之类的人,常常就是勇往直前、积极行动的人。上述虽只是用语不同而已,但在无形中已然深深地影响了你的潜意识,使你感到自己毫无用处,这世界有太多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这又怎会对你的求职有利呢?

◆调整心态

如今的社会,找一份工作很难,而要找好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但有的大学生求职者,盲目坚持非大城市、待遇好、效益实惠的单位不去,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但浪费了时间、精力、财力,更重要的是错过很多适合自己的好机会,挫伤了自己的自信心,所以,大学生求职者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调整就业心态。等待“一步到位”,不如先就业,再择业,也是一种新的择业观。

◆扬长避短

在成才的道路上,“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情况屡见不鲜。我们阅读许多伟人的传记,可以发现许多人的优秀品格和一生的辉煌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个人缺陷促成的。像亚历山大和拿破仑是因为生来身材矮小,而立志在军事上获得成就,结果成为雄霸欧洲的大帝;苏格拉底和伏尔泰是因为相貌丑陋、自惭形秽,而在思想上痛下功夫,结果在哲学领域大放异彩;张海迪的成功也是她思想上的坚强弥补了身体上的缺陷。所以说,人的缺陷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愿不愿意改变。只要下决心,讲究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扬长避短,自卑的人就会逐渐变成自信的人。

具有自卑心理的求职者必须牢记一个真理:勤能补拙。知道自己在某方面有缺陷,就下功夫去弥补,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去堵截自卑心理产生的根源。

误区23:虚荣心太强

梁宏是国内一所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在校期间成绩优秀,其他各方面都表现比较好,该校想让他留校任教。能留在如此有声望的母校工作,为许多人所羡慕。可是梁宏不喜欢留校,而是想找个更好的工作,但由于虚荣心作怪,在众多的赞誉声中,他违心地留在该校任教。在学校领导、老师们以及亲戚朋友面前,他表现出一种自豪。可是,当他一个人独处时,总是感到一种压抑,虚荣心使他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由于虚荣心作怪,一些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一心只想找一份让人羡慕的职业,至于自己能否胜任,是否适合自己,能不能有所发展则不予考虑。

一个人如果虚荣心太强,就会对其收入和生活条件期望过高,甚至有部分毕业生只重金钱,图实惠,只要生活条件好,不惜放弃自己的专业和抱负。这种只图一时实惠和享受,不考虑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的思想倾向,对个人事业发展极为不利。上面例子中提到的梁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觉得一切都没有意思,开始讨厌那所学校,感到周围的气氛令人窒息,他郁闷、烦躁,最后只好向心理医生求助。

虚荣心,就是俗话所说的“死要面子”。从心理学角度看,它是一种追求虚荣的性格缺陷,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人都有自尊需要,人希望在群众观点中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获得真正的荣誉,这是合理的、正常的需要,但是,有虚荣心理者由于扩大的自尊需要,追求的是虚假的荣誉,名不符实的荣誉。

虚荣心强的人一般有如下表现:

◆将自己的名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有些人由于长期生活在赞扬、羡慕和荣誉中,所以,一旦在名誉面前遇到挫折,那怕是一点小小的挫折,就感觉到不能忍受,陷入苦闷的境地,难以自拔。

◆取悦他人,以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肯定

有些人为得到和保持住别人对自己的肯定或赞许,常去做自己力不从心的事,甚至弄虚作假。

◆过分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虚荣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认识与了解并不是建立在独立的自我分析的基础上,而是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一旦他人对自己给予肯定、积极的评价,便精神振奋,干劲十足。一旦他人对自己给予否定、消极的评价,便垂头丧气,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脸见人。

求职者一旦有了虚荣心理,应该怎样克服呢?

◆要有正确的人生目标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对低级庸俗事物就越不会注意。一位名人说得好:“虚荣者注视自己的名字,光荣者注视祖国的事业。”这是很中肯的。

◆对荣誉要有正确有认识

我国古代诗人屈原说:“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虚假。”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正常的,但这种尊重的基础是自己的有所作为,而并非无所作为、弄虚作假,否则,即令眼下得到尊重,终有一天也会露出马脚来。

◆敢于暴露自己的不足

如果你曾经因为怕暴露自己的不足之处而去隐瞒或说谎的话,那么从现在起,你不要再向他人隐瞒,索性暴露给他人。过去总是处于神经质的防御状态,生活得一定很累,现在好了,把自己的不足暴露出来后,你反到有安全感和快乐感。

◆要有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包括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有清晰的认识。过高估计自己的长处,实际生活中达不到;过低估计自己的短处,实际生活又难以尽免,都会产生虚荣做法,承认自己有这么多长处,坦白自己有这么多短处,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虚荣心理的基础就会大大削弱,许多麻烦的事情就能避免。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广大求职者应该用真知实学来充实自己,用真诚待人来完善自己,要向用人单位展示一个真实的你。唯此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才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

误区24:摆脱不掉“求职失败”的阴影

小刘大专毕业,所学专业是企业管理。刚刚踏入社会,他也和别的同学一样,加入求职大军的行列,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小刘来到第一家单位,主考官了解了他的基本情况后,认为他学历太低;第二家单位则认为他没有工作经验;第三家单位是一家私营公司,每月的薪水只有1200元……经过四五次失败的经历,小刘非常失望,甚至没有信心再去应聘下一家公司。即使去了,也畏畏缩缩,对自己毫无信心,很难摆脱“求职失败”的阴影。

自信是求职前的必备心理素质,也是求职成功的关键。几乎所有专家都强调求者者建立自信心的重要性。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应聘者是否具有自信心,也是一个不成文的重要标准。任何一人单位或企业的老板都不希望自己的职员畏首畏尾,过分自卑。试想一下,一个人经受不起挫折,自己对自己都没有信心,还能期望谁来重视你呢?摆脱不掉“求职失败”的影阴,常常会令求职者陷入恶性循环,越是害怕失败,越是心里没底,越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求职本身就是一种竞争,择业者处在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生活现象,我们应该正视它、战胜它。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总裁松下幸之助的成功经验或许能够给广大求职者带来一些启示。

松下幸之助年轻时到一家电器工厂去求职,由于家境贫寒,服装有些破旧。工厂人事主管看着面前这个又瘦又小的年轻人,心中不免有些轻视,随口对他说:“我们现在暂时不缺人,你一个月以后再来吧。”

这本来是一种推辞,没想到一个月后松下幸之助真的来了。那位负责人又搪塞说:“我现在正忙着,过几天再说。”

出乎负责人意料的是,几天后松下如约而至,他只好继续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推托。这样反复好几次,松下幸之助始终没有放弃,那位主管只好不客气地说道:“你穿着如此破旧而肮脏的衣服,我们工厂怎么会录用你呢?”

松下幸之助听了这话,马上回去借钱买了一身崭新而得体的衣服,再次来到这家工厂。负责人看他如此实在,只好说:“你掌握的电器方面的知识太少了,恐怕不能胜任我们的工作。”

两个月后,松下幸之助再次出现在人事主管面前,诚恳地说:“我已经学会不少有关电器方面的知识,您看还有哪些不足之处,我会慢慢学习、掌握的。”人事主管紧盯着松下看了半天,说:“我干这行几十年了,第一次遇到像你这样来找工作的。你太有耐心了,太执着了!”

松下幸之助这种不怕挫折的精神打动了人事主管,他如愿以偿得到这份向往已久的工作,并通过不懈努力成为享誉全球的“企业经营之神”。

一些求职者遭遇挫折后,往往对自己产生怀疑,恨自己不争气。其实,一下子找不到好工作,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也许你刚出校门,觉得自己年轻,没有实践经验,但你却没有意识到,年轻恰恰是你的无价之宝。你有的是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另外,你还有年轻人所特有的朝气、活力和闯劲。

也许你年龄较大,求职时显然要比年轻人难得多,但这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你有年轻人所没有的工作经验、生活经验,这些都是你的珍贵资产。四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期,你懂得尊重工作的意义,有很强的责任心。而且,在就业市场上,有些单位并不把年龄看得那么重要,他们更注意求职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即使那些明文规定有年龄限制的公司,在实际招聘过程中也常常破格招收一些经验丰富的“超龄者”。由此可见,对用人单位来说,并不是绝对的标准,关键是你必须能够承受挫折。

择业者在谋求职业时,如果经历过多次失败之后,应当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寻求到理想的平衡点,走出挫折的心理误区。

◆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有些毕业生在择业时,既要求工资待遇高又希望工作环境优越,既要求有发展前途又指望工作轻松。然而现实是严峻的,理想往往在现实面前打败仗,加上青年学生又没有受挫的经验和体会,往往很容易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无法去承受。这种心态对于顺利择业是极为不利的。

◆增强心理承受力

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挫折所压倒,毕业生在择业中对挫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把挫折看作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遇到挫折后,要在认真反思的基础上,仔细寻找失败的原因,先稳住自己,别乱方寸,再考虑应对的办法,争取新的机会。

◆视挫折为人生体验

大部分求职者都会有“走麦城”的时候,尤其在“双向选择”的激烈竞争之中一时的“倒霉”是正常的。我们应把它看作是微不足道的人生体验,正确对待它,并找到面对挫折的方法。

◆正视自己,不卑不亢

一个人的价值,在面临失败与挫折时,能够表露无遗。遇到挫折失败,不怨天尤人,不心灰意冷,正视自己,是最能显示一个人的价值的。

◆正视现实,以优取胜

对待社会现实要有客观的态度,要坚信不正之风毕竟不得人心,自己要有健康的择业心态,关键在于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主客观条件,敢于接受挑战。

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不要怕英雄无用武之地,“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不要被眼前的挫折所吓倒,只要有信心再加上正确的求职观念,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误区25:依赖心理严重

有位女大学生毕业以后,只身来到珠海,从打工妹开始,靠自己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外语水平,当上一家大公司的经理助理。她多次写信给自己的女同学,劝其放弃所在的小厂,来南方施展才华,而后者却拒绝了:“我父母说,女孩子少挣点钱没关系,有个稳定的工作就行了,可不能去外面‘疯’。”

很多求职者不能自主地选择就业单位,总想依赖社会关系,依赖学校和教师,甚至依赖父母或亲戚为自己找工作,或当要做出选择时自身不能决断。这些人脑子里仍然有“统招统分”的就业观念,不主动联系单位,坐以待“毙”,守株待兔。等学校给自己推荐,等家人帮自己联系,或是等用人单位找上门,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认为毕业了就可以就业了。而到看到主动联系工作的同学一个个落实单位后,开始埋怨学校不行,家长没有本事,自己生不逢时,怨天尤人,结果失去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依赖主理是部分求职者不思进取的表现,它是在还没有走上社会就磨损了意志,还没有小试锋芒就退避三舍的根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力量的竞争最终要表现在人才竞争上。面对这样的现实,面对毕业分配从“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那种只想依赖家长依赖学校,认为有个好工作、好丈夫就行了的想法显然与这个时代已经格格不入了。

一般来说,求职者的依赖心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缺乏独立型

这类求职者产生依赖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不够独立。这种依赖心理是缺乏自立意识和自主能力的表现。很可能是对现有的工作还无法轻松胜任,因此觉得工作“反正有领导安排”,甚至不敢单独去会见客户谈判,也不大愿意主动与客户联系。欧阳小姐是家中的独生女,从小父母为她安排好学习、生活上的一切。大学毕业后又为她介绍了大6岁的男友,奉命结婚,然后习惯于老公安排一切。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她想当然地环顾四周,看看有谁能替她解决,比如身边的男同事。甚至回家后还会向老公抱怨工作。这是很严重的心理依赖,长此以往并不利于欧阳小姐的事业发展和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缺乏自信型

多数女性属于这种类型。传统的社会文化,始终把女性塑造为柔弱的、需要保护的对象,这给她们意志力的形成带来较大的影响,因而遇到困难时总希望有人来帮助自己。甚至有的女性作为老板,或部门领导者,在遇到困难时不能够保持自信,不能够勇敢面对,过多地消耗了她们的精力和时间,影响事业的发展。

◆拒绝责任型

责任与权利从来都是孪生兄弟,在独立做出决定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你要独立承担责任和后果。有些人在工作中一有问题便依赖身边的男同事或领导,很谨慎地不愿做出自己的决定,根本原因在于不愿承担由此带来的责任。

◆寻求认可型

有些女性在征求别人的意见时并不是特别在乎对方的回答。但她需要机会让别人知道她心中的想法,需要大家认为“瞧,她很努力”,这样她感到被别人认可了,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所以她们的倾诉、抱怨或者是征询意见,有时候只是一种交流,一种展示自己的方式,而不是很在乎对方的回答。

◆渴望支持型

有些女性在一个问题已有决定的情况下,还是会向身边的人征求意见。她之所以再询问,是在心里她期待别人做出和她一样的判断,是希望别人能得出和自己一样的结论。因为女性比男性更在乎群体的评价,更喜欢群体的活动,比如结伴逛街购物、健身练习等。在群体中共同的目标和行为会给女性带来安全感。“大家都这么认为的”,从而感觉获得了支持,对自己的决定更有信心。

依赖心理的实质是缺乏信心,自己放弃了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在就业过程中,求职者的依赖心理表现在缺乏主动参与意识,独立性不强,信心和勇气不足,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心存依赖,不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不敢向用人单位展示和推销自我,依靠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竞争、赢得用人单位青睐,而是一味地依赖亲戚、朋友、社会关系给自己找门路,或依靠家长代替自己去奔波。

依赖他人的帮助,求职者有可能也会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从长远来说,依赖的心理对求职者的社会适应却是有害的,因为依赖的习惯会使人逐渐丧失自信、失去自我,不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

求职者要想克服依赖心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树立自主的人生观

自立、自主是每个成功者所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在充满求职竞争的今天,求职者要不断强化自立、自主意识,勇于竞争,树立依靠自己努力,以自身良好的业务技能为职业立身之本。依靠关系,或不想通过公平竞争而走捷径、侥幸取胜,都是靠不住的,对自己的成才都是极为不利的。

◆充分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别人,遇到问题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

◆提高职业技能素质

相对男性而言,女性求职者的依赖心理更加严重。这就要求女性求职者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素质,使之不低于甚至超过与自己竞争的男性水平。像女大学生在校期间普遍地比男同学学习抓得紧,各科成绩往往名列前茅。考试成绩好一方面反映出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有利于增加与男大学生的求职竞争力。但仅凭课程成绩好还不行,还要注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视野,注重培养自己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自己创造力的提高,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为自己择业、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克服依赖心理的最好办法,就是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没做过的事要锻炼做,通过行动上不断累积的成功来强化自己动手的习惯。

误区26:紧张胆怯

徐燕是北京一所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为了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她也和其他求职者一样,来到招聘会场。这位姑娘性格比较内向,看到那些坐在展位里的招聘人员,心中非常紧张。一家企业的人事主管看见她徘徊了好长时间,主动把她招呼过来,向她询问基本情况。徐燕还没开口,脸就红了。由于紧张,回答人事主管的问题时吞吞吐吐,甚至有些语无伦次。其实徐燕在校时成绩非常优秀,个人能力也还不错,人事主管看她这种表现,只好无奈地摇了摇头。

对于求职者来说,紧张、胆怯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紧张、胆怯往往会导致感觉的敏锐性下降,适应、技能的回忆受阻,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影响自己原有能力的发挥。一旦紧张起来,什么都乱了,该做的事情没做好,该有的水平发挥不出来,真是越紧张越坏事,最倒霉的是它导致了这样的后果:该通过的没通过,该录用的没录用。上面案例中的徐燕就是因为犹豫、怯场,在招聘单位面前过于紧张,而失去了机会。

有的人在朋友、亲戚等熟人面前表现非常自然,但是一见到陌生人,就会脸红、心跳、紧张,说话结结巴巴,甚至手心出汗。人家问他话,常常是低头无语,想说又说不出。如果独自去外单位求职,更是胆怯,一定要约伴同行,或要父母陪伴。这就是所谓的“社交恐惧症”。一般来说,求职者的恐惧心理有如下表现形式:

◆陌生恐惧

一见陌生人就脸红,紧张得说不出话,感到浑身不自在,这便是陌生恐惧。其实,别人在你眼里是陌生的,你在别人眼里也是陌生的,就像是去合资企业求职,我们看美国人是外国人,在美国人的眼里我们也是外国人一样,所以大可不必恐惧。

◆群体恐惧

当去某单位人事部门求职,而办公室里有许多人时,求职者发觉众人的目光都在投向自己,便会感到一阵紧张,很不自在。因为对方是一群人,而求职者是单独一人,自然而然就产生一种群体恐惧。

◆高位恐惧

当你去外单位求职时,如果面试的主持人是厂长或是知名教授时,你往往会被他们的赫赫名声吓倒,一见面就会莫名其妙地紧张和不安,这就是高位恐惧。其实对方虽然地位高,名声大,但从人格上说,人都是平等的。

面对主考官,求职者应该如何让自己保持镇静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以下办法有助于应聘者化解紧张情绪。

◆带一个公文包或图书、报纸、杂志

带一个得体的公文包,包内要多带一些有关工作的资料或有助于谈话的东西。面试时选择合适的时机递给主考官:“关于这个问题,我已作了某些设想,请过目。”这样就可尽量减少与主考官正面接触。还可带一张报纸或一本书、杂志,等候时翻阅。因为这时人最易产生紧张心理,正好你手上有东西看,那就全神贯注看报或看书、看杂志,一来可缓解等候的不安,二来可显示自己的素质。

◆向主考官承认自己的紧张情绪

你可以对主考官说:“我不知道您看出来没有,坦白地说,我对这次面试有点紧张。”你承认自己曾经紧张过,反而能使你更主动地接近了主考官。每一个求职者,都要经过面试这道关。有的人经验丰富,发挥自如,接受面试如同表演节目,顺利闯关;有的人则战战兢兢,被动应对,纵有再多能耐,但由于临场表现欠佳,难免败北。

◆面试时考察应聘的职位

面试期间衡量一个公司以及一个工作职位非常重要。因为按一般规则,聘用合同中有三个月的试用期。在试用期间双方中有一方感觉不适应,可以终止合同。通过面试可以衡量个人与工作职位的匹配程度,一旦了解到公司或工作职位不适合自己,在得到这份工作之前就放弃它,而不是花三个月来亲自体验。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和金钱,又可以避免悔恨和内疚。而面试恰恰是你最好的近距离观察公司、收集相关信息的机会,这样看来,你就没有紧张的必要了。

◆把面试看作一次“平等对话”

雇主和求职者一样,一般都会迷失在面试的形式中,这些形式包括一套标准化的面试问题。一次面试真正需要回答的只是一些核心问题,其他所有使你紧张痛苦的问题几乎都没有什么用。大多数人把面试当作一次审问来对付,这是错误的。面试是你与雇主的一次会面,面试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大家是平等的。是一种你和雇主共享的权利,如果你能把握住它,就能把面试变成一次决定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使雇主把你看成团队中的一员。

其实招聘者也是如履薄冰,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聘用你是个错误,你将使公司损失大笔的金钱和时间。他们了解你的情况甚至还不如你了解他们的多。你可以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公司,你是主动的;而招聘者手上却只有你的简历,需要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弄清你的情况以决定是否聘用你。从这点上来看,双方是平等的。这就如同约会见面一样,一切本来就是轻松自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