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为什么找不到好工作
32968900000003

第3章 职业规划误区

误区11:择业观点不正确

现象一

吕清上高中时曾获得全国数学竞赛二等奖,后被保送名牌重点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在大学期间,他的成绩非常优秀,多次获得奖学金。2004年大学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匆匆忙忙选择了一家民营IT公司。工作半年后,吕清觉得公司的很多做法都不合理,而且公司员工水平普遍低下,在这样的企业势必不能得到更好的职业熏陶和技能提高。他便毅然选择了跳槽,来到另外一家刚成立的IT公司。

吕清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白纸上好画画”,和公司一起成长的梦想激发出他的工作热情;二是新公司任命他为项目经理,负责公司业务流程改造和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与第一家公司的工作性质相比,从纯技术工作过渡到管理工作。但是经过4个月的工作实践,他发现这家公司在实质上与第一家毫无区别,而且好像比前一家更糟,他只好辞职走人。

现象二

邢凯也是一名成绩优异的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是入学时非常热门的地球物理系。可是四年之后当他大学毕业时,地球物理专业已经降温了。费了许多周折,邢凯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房地产公司,担任行政助理。

由于公司规模小,邢凯的工作范围非常广泛,除了接待、采购、整理资料、编写文案等日常行政工作外,还参与一些客服和财务的内容,比如带客户看楼、登记客户资料等。两年下来,忙里忙外,累死累活。不过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公司业绩还算不错,年底奖金也颇为丰厚。但第二年突发事变,公司老板出于某种原因甩手不干,卷走资金移民去了加拿大,公司随之关门,邢凯只好加入了失业大军的行列。

上文例子中的吕清迫于无奈再次辞职,由于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因此好长时间没能找到合适的单位,一下子进入了职业的真空状态。屡受打击的吕清发现自己真的掉入了一个怪圈之中。看着以往的同学在大企业中如鱼得水,拿着令人羡慕的薪水不说,还有一个非常光明的前途,他真觉得当初“一失足成千古恨”了。

再说邢凯,他的资历并不为用人单位所看好。大学毕业时选择工作时,由于专业不适应市场需求,因此他没有明确职业方向,对自己前途的疑惑加上就业压力,使得他选择了一个并没有充分考虑职业发展的公司以及职责不清的职位。两年之内看似做了很多事,但都做的不完整。在后来求职的面试过程中,有经验的面试官马上会发现他对什么事都是一知半解,没有深度。

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正确地对待社会的选择,重视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选择工作的时候,能够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地方去工作,但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因为择业观念的不正确而导致在择业误区中打转儿。

仍以上文中提到的吕清为例,他的最大失误在于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资历去赢得好的职业机会。在求学期间,吕清可谓一帆风顺,也是同龄人羡慕的对象。但这些本该有的优势,却没有在择业时派上应有的用场。吕清选择的第一家单位是民营IT公司,第二家是初创不久的IT企业,这个职位一名普通IT专业的大专毕业生通过努力即可获得,而吕清却以此为人生职业旅途第一站,无疑很大程度上浪费了以前的学历资源。

实际上,吕清属于研发类型的人,他应该在理论和技术上去获得自己的职业含金量。什么地方能提供这样的机会呢?无疑是大型的企业,换句话说,就是一支优秀的团队。由此看来,可供吕清选择的道路有两条,一是进入一家有相当技术底蕴的公司,二是进入一流的国际学府进行深造。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邢凯的情况,由于他所选择的单位是一家小型公司,因而注定了他所干的工作比较“杂”。也就是说,他所从事的工作“博而不精”。实际上这不是职业人的可取之道。所谓复合型人才指的是精通两门以上的专业的人才,而不是博而不精的人。博而不精最大的坏处是导致职业核心竞争力的缺失,长期处于这样一个职位,会对将来的职业道路蒙上一层不明确的雾气,无异于浪费时间。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心中都描绘着今后生活的蓝图,构筑事业的大厦。对将来从事的职业各有不同的理想,都想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但是,社会生活现实往往与我们的主观愿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认识并接受社会现实

求职择业不同于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它是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能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毕业生在求职择业前必须从宏观上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了解正在实施中的改革措施及存在的问题。从微观上要了解自己专业(行业)内经营管理状况和改革趋势,以及劳动人事管理办法和动态,用人数量和标准。同时还应尽可能地了解与上述事实有关的政策和法规。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应当是一个在发展变化中不断完善、不断补充、随时调整的动态目标系统。它应当是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物质生活的满足于一体,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兼顾的一个有机的体系。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并能及时,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理想职业目标,去适应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才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培养承受与忍耐的心理

求职择业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择业者有的投师无门,择业无路。有的自己不想去,却被竞相争要。有的久拖不决,有的步履维艰,即使顺利就业也要经过几道审批,等待几个月才能最后被认定。这种不确定的状态是折磨人的。还有更令人悲哀的事情,那就是费尽周折找到的工作不被认可或错过了时机,一切还得从头开始。所以,要求择业者要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和一定的忍耐力。

初涉职场者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所选择的职业,既要看用人单位的现状,也要看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既要看工作是否符合个人利益,更要看是否符合国家的利益。只有考虑全面,才能为将来的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误区12:择业眼界过于狭窄

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错误地认为一个职业定终身,把毕业后就业看成是一辈子的大事,好像找不到一个好的工作,这辈子就没有指望了。

郭敏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女孩,她从小就梦想当一名律师。高中毕业后,她如愿以偿,考入一所名牌大学,所学专业正好是法律。大学毕业后,郭敏和其他同学一样,都面临着择业这一人生重要课题。郭敏发誓要当一名律师,于是几乎跑遍了所在城市的所有律师事务所。虽然她在校时的成绩非常优异,但由于缺乏经验,没有一个单位录用她。最后还是在父母和朋友的劝说下,郭敏才极不情愿地到了一家广告公司,担任文案工作。

人们常说:“千万别在一棵树上吊死。”这句话用在求职者的身上也非常恰当。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就业目标时,往往以终身就业作为选择的第一目标。在众多的就业机会面前,许多人考虑更多的是这个单位的将来如何,工作稳定与否,几年以后会不会失业等等。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并非明智之举。很多人由于择业眼界过于狭窄,最后错失许多良机,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非某个行业不可,非某个专业不可”,具有这种想法的人已经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在这些求职者的心中,“终身就业”已经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有以下根源:

◆“求稳防变”是中国人的传统性格之一

当然时代发展到今天,变革己成为永恒的主题,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的职业结构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职业中的“安全港”和“铁饭碗”已绝无仅有;人们观念中的“安全乐道”、“安分守己”己被求富心理的标新立异所取代。但是,“安居乐业”仍是一些人追求的生活模式。

◆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随着我国人事制度和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局面得到改观,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但是,它也产生了消极的社会后果,大量人员失业,寻找工作,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更加困难。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许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目标时,以职业的稳定性作为择业的主要策略。近几年,在大学生中出现的“师范热”、“公务员热”、“考研热”等现象,都是大学生敏锐地感觉到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所采取的自卫措施。人们纷纷涌向教育、卫生,甚至大企业,无非是将这些单位的稳定性做为择业的主要标推而已。

全面地分析,以稳定性为前提,追求终身就业,并非无可取之处,但是,一味追求稳定性,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使就业目标选择走入误区。

实际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属于初次就业,初次就业是不可能定终身的。其实,人才流动和再就业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即使初次就业不合大学毕业生们的理想,也不要失望,以后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择业机会。社会上的职业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应该放开择业的眼界,不要只盯着工资待遇高的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下,没有一劳永逸的职业。大学毕业生应树立既能当干部,也能当普通劳动者的观念;既能在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也能在各类企业从业的观念;既可以是正式职工干部,也能受聘为合同制职工的观念。

择业,也就是选择职业。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不断有过时的职业消失,又有新的职业涌现。中职毕业生,要在成千上万种职业中进行选择,就要拓宽眼界,拓宽择业面,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

虽然说“学以致用”是求职者择业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专业不对口”。第一,有些专业设置的分类过细,社会对这种细化专业的需求量是有限的,真正的对口有一定难度。第二,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初步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同时,任何知识都是要逐步更新、发展的,今天学到的新知识,明天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就有可能要“过时”。第三,由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广泛兴起,需要有更广博的知识面,仅凭所学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所以,大学毕业生应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当前,社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选择就业的机遇,下面作一简单介绍。

◆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劳动机遇

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一些产品将加入世界竞争的行列。这样一来,对产品质量、产品结构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也随之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劳动者不适应这种高要求时就会被淘汰,企业就会重新选才。这给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提供了择业机会,为我们拓宽了择业面。

◆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将提供更多的择业机遇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高水平健康和高档次消费的趋势必将进一步促进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服务业、旅游业、家政服务业已经有了较大发展,而且将会更加发展。这都为求职者择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农村经济急需科技人才

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提高农业工业化程度和商品化含量,运用高科技发展高产、优质和高效农业。这样,就急需大量的能运用现代科技的人才从事生产、加工、销售。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还出现了一个新的职业——“农村经纪人”,作为农产品、农民和市场之间的桥梁。我国每年约有近万项农业科技成果诞生,而实际用于生产的不足20%,迫切需要一大批科技经纪人,把农业科技新成果及时引进农村,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劳动输出、境外就业的机会将越来越多

我国从1979年开始往境外输出劳动力,先后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劳动合同。加入WTO后,境外就业机会将会更多,这无疑又为求职者增添了一条渠道。

当今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科技日新月异,摆在大家面前的择业道路非常广阔。只要正确对待就业,深入了解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把握住时机,就能选择到合适的职业,并在职业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

误区13:求职目标不明确

秦彪毕业于国内一所名牌大学,在校期间担任学生会主席。与生俱来的组织和管理才能,加上学校实践活动的丰富经验,他自认为是一个优秀的管理型人才。有一次前往一大型企业面试。当主考官问他想应聘哪个职位时,他想了想说:“总经理助理或销售部经理,当然,企划部也可以。”主考官又问:“究竟要应聘哪一个职位?”他笑了笑说:“哪一个也可以。”

上面例子中,面试结果出乎秦彪的意料,他哪一个职位也没应聘上。对于主考官而言,在求职目标明确的求职者和求职目标不明确的求职者之间挑一个员工的话,肯定求职目标明确的求职者会被招用。因为公司需要做事稳重的员工,而求职目标不明确的员工是无地把工作干好的。

求职者合理的就业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就业的主要目标。对于一个特定专业的大学生,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最大的可能是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因此大学生应把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职业,作为自己就业的主要目标。二是就业的次要目标。这是由社会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造成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所决定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根据白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学等途径学习有关知识,培养能力,尽量扩大自己选择职业的范围,树立与自己兴趣、爱好尽量相一致又能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就业目标。要确定合理就业目标,就要求大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优化自己就业的心理坐标。

那么,求职者应该如何确定自己的就业目标呢?有关专家指出,通过人才素质测评,可以帮助自己准确定位。

人才素质测评指求职者通过一系列的笔试、面试、心理测试、业绩考核等方式,科学地对测试者的逻辑能力以及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客观、准确地衡量和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知识、能力、专业水平和身心素质,考察人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实际工作经验、职业倾向等素质。

现在很多求职者都认识到:测评能让自己少走弯路。小魏是河南一所大学的应届毕业,他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本来打算找一份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但经过素质测评,结果显示他更适合做“营销”或“经纪人”。小魏非常珍惜这份测评报告,并把它附在了求职简历之后。虽然报告上面不是所有的评价都是“优”,但能把它给用人单位作参考,在表现了诚意的同时,又给用人单位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结果小魏如愿以偿,很快找到一份营销方面的工作,刚半年时间,就被提拔为部门主管。

择业目标的确定要从自身素质和社会需要来考虑,确定择业期望值也应如此。大学生在确立求职目标的过程中,如果偏离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和实际能力,就失去了自己的优势,从而偏离自己的择业目标。有的毕业生明明在某一方面素质不太好,却要选对这方面素质要求较高的单位或岗位;也有的毕业生明明在某一方面素质好,却轻易地放弃了能发挥自己这方面素质特长的单位或岗位的选择,这对自己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总之,求职者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求职目标。

◆考虑继续深造的条件和机会

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出来,知识面展,有所作为,必须要在工作中继续学习,补充新知识。因此,择业时很多人要考虑用人单位是否具备学习深造的条件和机会。

◆考虑工资收入水平

一般来说,人才的价值应该在经济收入上表现出来。大学生择业时常把工资收入水平作为重要的因素来考虑。工资收入高的跨国公司或外资企业是很多毕业生的首选。但是,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目光长远,决不能一味追求高工资而忽视其它选择因素。

◆考虑个人兴趣与爱好

能否发挥个人特长,是否符合个人的兴趣、爱好,是广大毕业生关注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只有在职业选择与个人状况的结合匹配合理时,才能够“干一行,爱一行”。

◆考虑单位性质

很多大学毕业生受社会舆论对职业评价等的影响,他们对用人单位性质也有所考虑。据调查,一些毕业生选择单位性质的顺序依次为:政府机关,金融机构,高等学校,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等。

◆考虑单位的地理位置

大学毕业生择业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是工作单位所处的区域。很多人首先考虑的是大城市,其次是沿海开放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选择在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就职有一定的优越性,生活方便、条件优越,再学习、深造机会多。但是也应该考虑到,这些大城市的大公司、大机关人才济济,专业人员齐备,毕业生锻炼机会较少,容易受压抑。边远地区和中小城市的工作单位虽然条件差,比较艰苦,但由于缺乏人才,因而对大学生极为重视,毕业生的才智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考虑就业单位的发展前景

毕业生的发展情况与所在单位的发展前景密切相关。因此许多毕业生注重单位的发展前景,既看眼前,又顾及长远。

在树立就业目标、确定择业定位的时候,既不能因蝇头小利而暗自欣喜,也不能因为选择的失意而捶胸顿足。在求职的道路上,要勇敢地面对现实,在追求自己“理想境界”的同时,随时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和补充个人的职业目标,挖掘自己的最大潜力,找到个人成才和社会需要的最佳结合点。

误区14:迷恋“热门职业”

几年前,行政管理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职业。董鑫和许多学生一样,一直认为搞行政是一个很体面的工作,因此上大学时报的是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后到人才交流会上时,他应聘一家储运有限公司的行政助理一职,可该企业半小时竟收到应聘行政助理岗位的求职表12份。董鑫看机会渺茫,便又应聘一家经贸发展有限公司的人事助理岗位,这个岗位同样应聘者如云。董鑫确立的目标是非行政、人事工作不做。然而现实情况不是岗位太少,就是应聘这些岗位的人太多。最后,董鑫只好神情沮丧地离开会场。

越是热门的行业竞争者越多,这也就加大了我们成功的难度;如果这些热门的行业并不与你的专业知识、潜力相符合,就很难取得成功。行政、人事、财会是大学生追求的热门,可毕竟僧多粥少,人才济济,用人单位只好“百里挑一,择优录用”,落选者甚众。

与热门职业相比,冷门职业少有人问津,甚至有些人对其“避”恐不及。其实,按照辩证的观点来看,冷与热是相对的,也是可以转换的。曾经金融、贸易、会计这些大学生追求的热门一再降温,通信、电子现在却挤破了门,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谁知道下个十年又会兴起什么专业?周围的环境、媒体是我们的一个可参考信息源,但不要受他们的干扰太大,迷失了自己。有句话叫“没有不合格的,只有不合适的”,如果让一个喜欢创新、思路非常跳跃的人来做律师就不如去做开发、设计的前途更大;而让一个做事认真、有计划、有条理,考虑问题逻辑性非常强的人做律师会比他做开发更加得心应手。所以,拨开迷雾、认清自己,有时大家都上的那辆车,不一定能载你达到你的目的地。

穿着追时髦,择业也有追时髦的。哪个行业热,就向哪个行业钻。不过有一热就有一冷,热门行业也会冷下来。前几年不少人抢着进入IT行业,然而时至今日,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很多当初庆幸自己进入这个热门行业的人也不得不接受失业或者身价“缩水”的现实。

放弃自己的专业改行等于砍掉了自身优势,当个人的专业所限不能马上进入热门行业时,最好量身择业。应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立足本专业,脚踏实地学习才是将来的发展之道。职业顾问专家提醒各位求职者,要充分认识到事业成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不能靠一时的幸运。开始跑在前面的未必是最后的优胜者,比赛需要的是耐力和韧性。

职业无贵贱,无论是热门还是冷门,都为社会所需要,从业者的地位是平等的,“趋热弃冷”很大程度是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尤其是城市的失业者,宁可闲坐在家中吃救济,也不愿跨“冷门”一步。既然冷热是互换的,何不现在坐“冷板凳”,以求将来睡“热炕头”呢?

无论热门还是冷职业的从业者,必须构建好一个合理的、能主动适应职业冷热互换规律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成为复合型人才,才能躲避职业冷热变换给我们带来的“风险”。

在热门职业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不妨去应聘那些冷门职业,机会可能更大些。

多数人在求职中总是喜欢趋热避冷。建议对于热门行业、热门职业的追逐,要结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个人能力来综合考虑,只有找准职业定位,才能提高求职的针对性。

误区15:一心追求“大企业”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里辛辛苦苦学了几年,只有到那些大城市、大企业去干,能更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会更有前途,“留恋大城市,向往大企业”的思想过于严重,眼界高,定位高。“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栋房”,许多大学生把目标锁定在北京、上海、天津和广东一些沿海城市,最差也是内地一些省会城市。有些外地的大学生只要一进了大城市,就再也不肯走出去,即使找不到工作,宁愿抱着一等再等的态度,也不肯放弃。许多人认为大型企业具备较为完善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机遇多,福利好,有成型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工作氛围,而小企业只有那么几十号人,资金不雄厚,更谈不上什么发展前途了。他们抱着“宁当凤尾,不做鸡头”的想法,宁可在大企业做一只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过着安逸的日子,也不愿意去那些能对自己委以重任、能发展自己的中小企业去努力和奋斗,成就一番事业。

还有一些大学生都有外企情结,更有人是非外企不进。有关调查数字表明,32%的大学生钟情于国际知名的外资企业。很多人认为,外企是高薪的代名词,其成型的企业文化、良好的工作氛围、规范化的管理和完善的培训机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大企业不仅有发展前途,而且薪酬待遇也充满诱惑。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那些大企业又不愿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去培训他们或者只挑选其中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进行培训上岗。求职者如果只将关注目光投向大企业,千军万马偏要去挤独木桥,最终造成大企业招聘人才拥塞,而小企业乏人问津的不平衡情况。其结果是大部分人都落下马来,梦想破灭,计划落空。

尽管择业时是双向选择,但对工作经验为零的大学生来说,选择权更多在用人单位一方。“车”上的“座位”有限,而求职者的数量却远多于此。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切忌将择业过于理想化,面对生存和发展的问题,需要给自己切合实际的定位。尤其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然后才是发展问题。不少人考大学填志愿时很清醒,先把自己最想报的志愿学校列出,然后退而求其次。但择业时却有点发烧,宁高勿低,非著名跨国公司莫属。一位资深职业顾问告诫刚毕业的大学生:“你可以效仿盖茨,但你毕竟不是盖茨。他找到了适合他自己的路——弃学从商,他成为了世界首富;你未必行。”

初涉职场者应将目光放远些,要以变化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人生。人生的机会很多,变化很快。第一份工作,并不是一辈子的工作,可以把它看作一个继续学习的一个过程。因此,大学生应该为自己的人生做长期的考虑,先就业,再择业,从长远目标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外企、大公司很多人都梦寐以求,但是也要看到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将是中国的民营经济和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最快的时候。

能在大企业任职固然不错,但大学毕业生大多没有工作经验,就业机会很少,不妨可以先挑选一些小公司,或者民营、国营企业积累经验,等时机成熟了再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

例如,你是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化工公司今年不缺技术方面的人才,却独缺一位文秘。由于具备了化工方面的知识,你必定会在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在从事了一到两年的秘书工作后,只要你表现出色,公司极有可能重新调派你去从事与原先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相对其他的应聘者来说,领导当然希望提拔一个对公司有所贡献,又对公司环境比较熟悉的人才。

有些大型企业里面人才济济,竞争十分激烈,而一般的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实际上,近年来大企业里的大学生都是“大材小用”,而小企业却多是“小材大用”。其实,发展的路有许多条,不管在大企业里,还是在小企业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只要有真才实学,脚踏实地,同样能干出一番事业。

误区16:不考虑自身性格,盲目攀比

有些毕业生在择业中习惯与已签合同的同学以及师兄师姐们做比较,于是挑肥拣瘦,犹豫不决。同时,在攀比心理的驱使下,许多求职者都持有“等一下”,“再看一看”,或者“可能有更好的岗位”,“更高的工资”的念头。

刚刚大学毕业的蒋雯与一家用人单位签约,工资2500元,是班里所有签约同学中工资待遇最高的,大家非常羡慕。同宿舍正在找工作的韩丽知道后很不服气,韩丽认为,在校期间自己成绩比蒋雯好,获得的奖学金和荣誉比蒋雯多,在学生会担任学生干部“官职比蒋雯大,积累的社会经验比蒋雯丰富,理所当然地应该找个比蒋雯工资高的工作,不然在同学面前岂不是没有面子?于是韩丽一下子提高了自己的“身价”,面试时大谈特谈自己如何优秀,如何出类拔萃,希望用人单位对自己刮目相看,提高待遇来“抢走”她这个人才。韩丽甚至提出,工资少于2500元就免谈。这样过去了两个月,韩丽先后和十几家单位进行接触,尽管有好几家单位非常适合她,提供的各方面的待遇也不错,但由于仍无法满足韩丽的要求而最终没有达成签约协议。眼看毕业半年时间了,韩丽的工作还没有着落。看着周围的同学都陆续签约,找到了满意的工作,韩丽的心理愈发不平衡,但也无可奈何。最后,韩丽跑到外地的人才招聘会上和一家用人单位签了就业协议,月工资不足2000元。

求职过程中,如果盲目攀比或者盲目从众,容易使自己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行为,不以自身的特长、能力以及社会的需要出发,盲目攀比和等待,虽然能求得一时的心理平衡,但是往往自身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发展。

况且,在人才济济、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没有一个企业的老板愿意等待,你也会因此而失去就业机会。

盲目攀比或者盲目从众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迷失自我。实际上每个人的性格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应该根据自身性格,来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

所谓性格是指一个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及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是心理特征的表现形式。

性格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个人先天的体质、智商等素质基础上,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和个人自我修养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不大容易改变。有句俗语说:“江山易移,秉性难改”,即指性格不易改变。

性格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而且影响人们对职业的选择。一个人是乐观进取还是悲观失望,是热情谦虚还是冷漠傲慢,会直接地影响其日常生活。

人的性格是有差异的。但性格特征还是有共性的。所谓性格特征就是个人对客观对象(包括人、物、事)的反应。这种反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态度、意志、情绪和理智。因此,所谓人的性格不同,往往是指在这四个方面的程度差别。如两个人对教师职业都热爱,都有坚强的意志,都充满激情,都能正确处理教育别人的孩子和教育自己孩子的关系。所以,两个人在教育事业中的性格特征是一致的,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

由于职业性质特点的不同,对就业的性格要求也不同。从职业角度要求的性格,就是职业性格。不同职业有不同的职业性格类型,关于这种类型的划分,现在很不统一。一般划分为内倾型、外倾型、情绪型、独立型、服从型、意志型、理智型、严谨型等。每一类型性格又可细分为不同的具体类型,如情绪型,有人热情、有人冷漠等。

性格从两方面影响着职业选择:一是人际关系;二是职业性质和特点。不同人的性格在人际关系中具有不同的相处方式、方法和效果。这样,在选择职业时,就要考虑自己的性格是否适于在人际关系较复杂、人群较大的职业中劳动。同时,不同性格还要考虑职业性质、特点要求什么样性格类型的人去从事劳动。

因此,在选择职业时不仅要准确地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而且要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性格特征;更要考虑职业对人的性格的要求。如自己很喜欢从事秘书工作,但自己的性格活泼、兴奋性高,情绪易激动,那就不符合秘书职业的要求,而选择公关、采购之类的职业。

性格与职业是彼此制约、相互促进的。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就可以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免,走出“盲目攀比和盲目从众”的求职误区。

误区17:自我期望值过高

许多大学生过多考虑物质条件,不但要求月薪高,工作条件好,还讲究住房、奖金等各方面的待遇,如果用人单位稍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便潇洒地“移情别恋”。

沈先生毕业已经两年了,他一心想找一个“很体面”的工作,在人才交流会上转了多次,才锁定一家冷气工程设备有限公司的维修部技师岗位。沈先生递上求职表,可招聘者一看是专科文凭,摆摆手说他的文化程度不够。沈先生仍不死心,继续要找一个工资高、很轻松的工作。一场交流会下来,他先后到7家企业应聘,可没有一家企业向他抛出“红绣球”。后来在朋友的引荐下,沈先生在一家私营公司担任统计工作,但他认为这是一个高中生就能胜任的职位,如果让他屈驾于此岂不是“浪费人才”?于是,一个月不到就主动拜拜了。后来几经辗转,沈先生凭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在一家合资企业找到一份做行政主管的“美差”,但由于没有外资企业的实际管理经验,许多工作难以顺利开展,试用期一到就被老板炒“鱿鱼”了。

大学生刚出校门,都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少学生自认为学识虽算不上渊博,但凭着几十年的积累加上领悟能力应付工作,问题还不是太大。

而企业却觉得大学生的实践经验欠缺,又比较傲气,需要先到一线上锻炼,踏实下来,有一定的基层经验,发展起来才会更好。于是大学生在择业时就经常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甚至有些条件较好的毕业生,在择业中,由于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刻意追求最完美的结果,结果错过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有的甚至造成了就业困难。

每一个人对自己所求的职业都有一个希望,并且都盼望着它的实现,这种对职业的希望和等待称之为职业期望。

期望水平是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所能达到目标的可能性的客观估计。期望水平越高,实现起来越难,失败的可能性越大。所以,确定适合自己的期望水平,在健康心理准备中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准备之一。

期望水平过高者是想通过求职改换门庭,转变自己卑微的处境。期望水平过低者往往在择业时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的人甚至干脆放弃择业的自主权,听天由命,消极等待。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讲,企业竞争也是人才竞争,企业急需的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可是求职者太傲,动辄讲待遇,眼光这么高,企业还敢用他们吗?

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求职者应该按照以下方法,制定自己的职业期望:

◆注意择业目标的适当性

目标的适当,决定于知己知彼。研究目标,扬长避短是成功者的钥匙。历届毕业生中总有一些人有求职择业之宏图,却无成就期望之果实,其原因不是没有知识和才能,而是没有掌握好这把钥匙,选错了主攻目标。

◆采取“分步达标”法

正确的择业期望值不是一下子就能确定的,求职者应该采取“分步达标”的办法,使其达到最佳状态。

“分步达标”就是首先制定一个总的期望值,再将其分解成几个阶段性目标,然后逐步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所选择的阶段期望值过高,就把它改做下一个阶段的期望目标。

◆经常进行自我调整

“自我调整”就是把职业期望按其主次分为不同的层次,首先满足主要的需求,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依次进行必要的调整,直到个人意愿和社会需求二者相吻合为止。

◆克服社会压力和从众心理

求职者处在择业的洪流中,期望水平会受到其它择业者期望水平的影响。虚荣心、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求职者在制定自己的职业期望时,一定要警惕夜郎自大的情绪,夜郎自大是典型的清高自傲情绪。这种情绪往往导致期望水平居高不下,以致于屡战屡败,最后精疲力尽,失去了求职的最佳时机。

误区18:求职只顾眼前利益

在择业时,有些人过分看重眼前利益,讲实惠、图安逸。眼光大多很高,只盯着大企业,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过分关注用人单位的工资、奖金、福利,甚至刨根问底,脑子里装满了“单位能给多少好处”,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所学的专业,宁可不要户口,不服从分配。

有一位求职者,他对计算机十分精通,很有发展前途。但在走过几家与计算机应用有关的用人单位后,他感觉工资及其他待遇不太理想,于是拒绝了。不久,他发现朋友们都在做业务工作,而且收入颇丰,于是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他的业绩还算不错,就这样一连做了三年业务员,一直很舒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发现自己不再适合做业务员,这时又想起了自己还算是位“计算机高手”,便去应聘与计算机有关的工作。可是,当他再次接触计算机时,操作的熟练程度已大不如前了,而且许多知识都已忘得一干二净。就这样,他错过了许多当前待遇非常优厚的计算机工作的就业机会。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择业时只顾眼前利益,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讲究实惠,忽视个人的发展。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有些毕业生首先问及的是单位的效益如何,待遇怎样,住房能否落实,奖金是否高,而对自己的发展前景不加考虑,对用人单位的培训条件,继续教育计划极少问津。有的同学认为“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做什么工作无所谓,只要能挣大钱”,在择业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的趋势,让用人单位反感,使得一些学生虽各方面条件不错,却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往往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其原因是,眼前利益抬头可见,唾手可得,来得比较容易。而长远利益处于未来的某个时段,当前既看不到也摸不着,只有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斗才能获得。

对于择业来说,人们也往往注重那些丰厚的眼前利益,而舍弃那些具有长远意义的利益。实际上,眼前利益虽然诱人,但捕获它就像捡到“芝麻”一样,从整体、长远来看,得到的很少。而长远利益就像“西瓜”,它虽然远在我们的视野范围之外,但最终会有丰厚的收获。

打个比方,一个人跑100米可以得到一块金牌,跑500米可以得到十块金牌。显然,十块金牌比一块金牌的利益大得多。但是,注重眼前利益的人,常常看不到500米处的十块金牌,只看到100米处的一块金牌。而注重长远利益的人明白,虽然跑到400米甚至490米还未拿到金牌,但再多跑几步就可与成功携手并肩。

这一块金牌就好比“芝麻”,而十块金牌就是“西瓜”。当然,谁都想得到“西瓜”,但问题是他们常常看不到“西瓜”,或是明明看到了,也不肯为它多走几步路。

对于毕业生来说,谁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工资待遇好、发展机会多、环境又好的单位,可是世事常难遂人愿。所以,在求职时要用发展眼光选择用人单位和岗位,不要只顾眼前利益。

从现实来看,选择容易寻找的就业单位总比消极坐等、心比天高的求职者要强得多。刚开始找工作时,工作的目标可以定得低一点。在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今天,很多大学生就是这么做的,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之路。因为“先就业”可以对社会环境和自身都有一个比较真实的认识。而且职业选择是双向的,你原来认为的“理想岗位”,对你来说也许并不真的就很合适。毕业时你没有太在意的职业也许也对你来说是真正适合的职业。同时,“先就业,后择业”也有利于一个毕业生的自身增值,在这一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素质的整合能力必将会奠定很好的基础。

美国职业专家指出,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学习,无须5年就会变成低薪。人才处于不断折旧中,而学习是防止人才折旧的最好方法。人才市场也随之出现了新的概念,由原来的高学历、高职称就是人才,转向“有需要才是人才”。从这一角度上来讲,求职者更应树立长远理想,千万不可只顾眼前利益。

误区19:忽视自己的兴趣

王鹏是一位大学毕业生,当初选择专业的时候,他糊里糊涂地选择了电气工程专业。事实上,进大学没有多久他就发觉自己的选择是个错误。当然,这个时候怨谁都没用,学校转专业是不可能的,为了一张文凭只能硬着头皮学下去了。

本科毕业后,王鹏在一家通讯公司工程部工作,但他实在对这项工作不感兴趣。刚开始就是一般的技术人员,但是薪资方面还算稳定,福利待遇也略略高于当年毕业生的平均水平。王鹏一干就是三年,从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做到了助理工程师。对他来说,那时的工作简直就是一种折磨,脑海中常常思考工作的意义、生活的意义。虽然他力求把工作干得尽善尽美,但是实在没有什么激情。最后,王鹏痛苦地选择了放弃,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目标。

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生存与发展,只要有工作就干,从不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上班后,由于自己对工作不感兴趣,而整天无精打采,毫无工作与生活的乐趣。他们认为自己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都是命运的安排,是机遇在捉弄他们,天长日久,竟使原有的工作能力也丧失掉了。

除了以上这种情况,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还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人学识很高,但是所从事的职业与他们的兴趣不相配,结果整天毫无工作热情。由此可见,一种不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最容易糟蹋人的精神,使人无法发挥原有的才能。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或者说,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例如,有人喜欢研究某种职业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并积极思考、探索和追求。

兴趣可分为物质兴趣、精神兴趣和社会兴趣。物质兴趣表现为对物质的迷恋和追求,如收藏的兴趣。精神的兴趣是指对文化、科学和艺术的迷恋和追求,例如旅游、写作、绘画、书法、摄影、发明创造等兴趣。社会兴趣主要是指对社会工作等活动的兴趣。

兴趣又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例如你喜欢唱歌、踢球,可能是因为这些活动本身对你有吸引力,通过这些活动你会获得愉快和满足,这就是直接兴趣;你也可能感到学外语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对它仍然兴致不减,这并不是学外语本身会给你带来轻松愉快,而是学外语可以直接了解国外最新信息,可以出国学习或者交流,可以作为找到满意的工作的条件等等,是这些结果在吸引你学习外语,这就是间接兴趣。当然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可以相互转化,也可以相互结合从而更有效地调动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人选择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事业,就绝不会陷于失败的境地。一旦选择了真正感兴趣的职业,工作起来也会特别卖力,总能精力充沛,精神焕发,能愉快地胜任,而决不会无精打采,垂头丧气。同时,一份合适的职业还会在各方面发挥你的才能,使你迅速地得到发展与进步。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往往能做得比较好。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正好是他的爱好和特长所在,他很容易就能将身心的全部倾注其中,因而也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从工作中所获得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将会转化成为更大的动力,如此良性循环,“人尽其才”,才是职业的理想境界。

只有那些找到了自己最热爱的职业的人,才能够彻底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们发现那些有成就的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无论才智高低,也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他们必然喜爱自己所做的事,并能在自己最热爱的事情上勤奋工作。

因此,要想以后有所成就,就必须找一份感兴趣的工作,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其中。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如果强迫自己去做,自然就无法发挥内在的潜能,甚至连正常的能力也难以发挥,因此很难取得成就。相反,如果从事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一个人体内的积极因素就容易被调动起来,因此往往容易取得成功。

对于一个刚进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职业规划似乎是一件难以掌握的事情,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到底应该如何发展,心里通常没底。权威职业咨询专家指出,求职者可以参考下面列出的兴趣类型,然后确定自己的求职目标。

◆第一种兴趣类型:喜欢与人的脑力、体力开发相关的工作接触。

有这类职业兴趣者应该从事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劳动活动,如体育教练、教师、医生、护士等。

◆第二种兴趣类型:喜欢与行政管理工作打交道。

有这类职业兴趣都应该从事各类事业的组织、协调、决策等活动。如公务员、教学行政管理者、群众团体组织者等。

◆第三种兴趣类型:喜欢与生产工具、物资设备等生产资料相接触。

有这类职业兴趣者应该从事有技术操作的劳动活动。如建筑工人、工匠、驾驶员、机床工、农业机械操作手、工程技术人员等。

◆第四种兴趣类型:喜欢与动物、生物、化学等接触。

有这类型职业兴趣者应该从事试验、化验工作,种植饲养工作等。如化验员、农业技术员、饲养员等。

◆第五种兴趣类型:喜欢以自己的劳务为其他人服务。

有这类职业兴趣的人,应该从事记者、营业员、服务员、投递员、校对员、打字员、图书管理员等职业。

◆第六种兴趣类型:喜欢研究人的思维、心理活动等规律。

有这类职业兴趣的人应该从事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研究者等工作。

◆第七种兴趣类型:喜欢与经济活动相接触。

有这类职业兴趣者应该从事商品的生产经营、销售、管理等劳动活动。如经济师、售货员、推销员、经纪人、企业管理人员、会计、出纳等。

◆第八种兴趣类型:喜欢从事探索、研究性的工作。

有这类型职业兴趣者应该从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探索等劳动活动,如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等。

◆第九种兴趣类型:喜欢地理地质考察等活动。

有这类兴趣者应该到野外从事地理考察、地质勘探等劳动活动。如勘探工、钻井工、森林采伐工等。

◆第十种兴趣类型:欢从事想像、创造性工作。

有这类职业兴趣者应该从事有想像力、创造力的职业。如作家、画家、表演艺术家、演员、设计人员等。

求职者常常不仅仅具有一种兴趣,而是有两三种兴趣。这样,上文中所述的十种兴趣类型又可组织成上百余种与职业兴趣相适应的职业,可以列出详细的兴趣与职业匹配表。所以,在求职时,最好找一张详细的兴趣与职业匹配表,查明自己的兴趣适合从事什么职业。

误区20:追求轻闲的工作

闻小姐毕业于一所高等院校,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按照她的学历、专业和才能,本来可以找一份管理类的工作。但是闻小姐觉得管理工作非常繁杂,压力太大,于是找了一份比较轻闲的文秘工作。刚开始的时候,闻小姐还觉得这份工作不错,正合她的心意。每天只需要打打文件,发几个传真,接几个电话,接收几份电子邮件就可以了,薪水也还可以,每月2000元。可是干了半年,闻小姐就觉得文秘工作非常单调、枯燥,自己的能力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连原来学到的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到后来简直觉得无聊透顶,于是只好递交了辞职报告。

很多年轻人在谈及自己期望的工作条件时,常常会说想找一份轻闲、舒服的工作,即使薪水不高也无所谓,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来喝咖啡,看杂志,上网聊天或闭目养神就可以了。他们从未考虑过这样的一份工作真正落在身上时,又能从这其中积累到些什么经验,学到什么有用的知识呢?在这种种毫无生机的地方,会把原有的创造力、生命力也统统消磨掉。说得严重一些,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慢性扼杀”,一种对时间的无形浪费,对自己生命的无情摧残。

在众多的求职者当中,特别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老师包办得过多,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求职者相比,最大的弱点是怕吃苦,缺乏实干的奋斗精神。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著名的质能公式:能量等于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E=MC2虽然是物理学的公式,但在成功学中它同样说明了“时间”的重要性。

人与人在质量、能力(智商)上的差别是可以通过学习来逐步缩小的,也就是“M”近乎于“常数”。因此,人发出的能量是否能成功,就取决于其速度(C2)。

高尔基曾经说过:“世界上最长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忽视而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可是人们常常只重视生命、理财,却不知时间的重要性,更不懂管理时间。

很多人对生活没有紧迫感,对时间不够重视,遇事懒懒散散拖拖拉拉,没有养成日清日新的好习惯,总把一件事情拖到晚上,拖到明天,以至于“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磋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懒惰、拖沓,虚度美好光阴,闲白了少年头;或者是,没有科学管理时间的方法和技巧,低效率重复劳动,最终成效太低,甚至就“累死磨旁”。

事业心、进取心强烈的人,一般都有事业上的奋斗目标,并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刻意追求,不安于现状,努力创新,而这种人正是公司期望得到的人才。

没有人天生就会做一个新的工作,经验都是在做的过程当中学习和积累出来的。有时机遇降临在你的身上,上级希望你去一个有挑战性,但目前工作不容易开展的工作岗位上去或是承担一个额外的工作。这本是锻炼和出佳绩的好机会,但你却以种种理由开脱。直路大家都会走,但直路上的人太多,机会太少,曲线都能救国,难道不能为你的职业生涯添彩吗?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别的同事去了以后,工作开展的风风火火,深受领导器重,很快被提拔重用时,你却只能望洋兴叹,追悔莫及。

因此,求职者千万不可抱有“轻闲舒适、追求享受”的思想,而应以挑战困难的勇气,去登上能够完全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

很多时候,时间在不经意中被一点一点地浪费掉,就像水缸的底部如果有一个小洞,水就会慢慢地被漏光,结果跟有意把水倒掉一样。有几分耕耘,便有几分收获。人生犹如一个竞技场,不付出艰苦的劳动,便无法得到社会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