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养生八法:健康长寿的保健秘诀
32966600000088

第88章 善于静养者会养生

不生病的要点

《养生论》道:“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善于静养者,其特点如龟、蛇一样,善于节能,于是阳气耗散得少,阴津保护得好。

中医认为,五官各司其职,但俱属阳火;精体血脉则是阴精。《内经》中指出:“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这里听说的“降”,乃是降低的意思,因为阴不足,会受阳所制,逐渐枯竭。“静养”,就是养阴,为动时挥运之用。

正确的养生方法应该是动静结合,亦动亦静,缺一不可。静有静的好处,动有动的益处,聪明人进行运动的奥秘就是动静交替。

我国古代的养生术,多从动、静两方面来实行,总的来说是强调动静结合。但由于有很多人受益于静养,便有了主静派。也不能简单地把“静养生”理解为不运动或排斥运动,事实上主静派在生活中也免不了运动。但他们充分发挥了静养生的作用,利用多种形式的“静”来濡养生命,除睡眠外、闭目养神、冥想静思,入静催眠、欣赏艺术等都可单独成为养生之法。多认为“养形要动、养心安静”,心神以静为宜,躯体以动为主,因此静养也有健身的作用。

20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几乎都用“静养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养生实践。几千年来,奉行“静养生”的中国人,大多数都取得了健康长寿的养生效果。

“静养生”的理论最早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代的道家,特别重视“静养生”。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黄帝内经》更明确地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从中可见,“静”对于养生是何等重要的事情。

晋代的嵇康在“静养生”理论的指导下,更加系统地论述了静对于养生的重要性。他在《养生论》中写道:“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在这段话里,嵇康将人的精神比喻为一国之君,而将人的身体比喻为国家,他认为只有作为国君的精神时常保持宁静,作为国家的身体才能不生病,才能保持健康;如果作为一国之君的精神难以安定,则身心的阴阳必将失衡。养生的最重要环节是时常保持自己心神的宁静祥和。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家的这些论述明确指出了,“以静养生”可以修养自己的心性,使之不受或少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从而达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儒家也强调“仁者寿”,三国时魏玄学家何晏说:“仁者无欲、故静,性静者多寿考(高寿)。”南宋思想家朱熹也说:“仁者静而有常,故寿。”他们说得是一个意思:仁者的内部身心由于“静”而达到和谐的境界,故长寿。

到了现代,对于健康老人的调查也证明,静养生的确是养生的真理。北京调查了很多高龄健康老人,这些老人的健康并不是因为吃得好或钱多。这些老人,有的早睡早起,有的晚睡晚起,有的不吃肉,有的吃肉,还专吃肥肉,有的不抽烟,有的抽烟,有的喝茶,有的不喝茶……生活方式五花八门,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是心地善良、性格随和、心胸开阔的老人,没有一个健康老人是心胸狭隘,脾气暴躁的。从我国传统养生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健康老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奉行“静养生”的人。

“静养生”的方式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心静,而要做到心静就必须排除杂念。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提出“静默”,我国的气功锻炼要求排除一切杂念,印度的瑜伽术提倡超觉静思等,都能起到放松精神,使心跳和呼吸减慢,肌肉紧张度与耗氧量下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