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对大哥的“忠心”激动不已,他想给姑姑一点颜色瞧一瞧。但李成器却道:“你看,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你只是叫你防备些。我如今已经是对不起姑姑了,你却要给她颜色看,我就更是大罪人了。”
李隆基听了此话,就把这件事忍了下去。宫中还在继续着“太子非长,不当立”的舆论,但是,这种舆论因为没有士兵作后盾,所以就显得苍白无力。太平公主在大造舆论声势的同时,开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在朝中,窦怀贞、萧至忠、崔湜等担任要职的大臣都是她的支持者。这群脑袋进水的大臣们一面给李家打工,一面又给太平公主作兼职。据说,当时的唐朝,天下人只知道有个美丽的太平公主而不知道天子是谁。
太平公主把朝中几个宰相约到了宰相门到中书省必要经过的光范门内,建议这几个只吃饭不干活的宰相上劝皇帝废黜太子李隆基,改立李成器。宰相们的表现是:张着嘴巴,大惊失色。太平公主在这样的地方宣称要废黜太子,这几个人不张大嘴巴才怪呢。
太平公主的这一系列活动让李隆基右眼时不时地跳,他和太平公主都知道,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了。太平公主还是在继续找李成器谈心,谈理想,谈人生,最后归结为谈太子。作为一心不想当太子的李成器来讲,这种谈心简直就是煎熬。
他跟李隆基说,京城之地恐怕不是自己长久所呆之处。也正在这个时候,宰相宋璟和姚崇为了巩固李隆基的太子地位,向睿宗提出了三个方法:
第一,太平公主现在之所以这样起劲,就是因为李成器有当太子的资格,如果将李成器迁出京城,太平公主在舆论上就输掉了。第二,太平公主废太子后必要找出另外一个李氏子孙来继承太子之位,为了绝她这种念头,可把歧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业任命为“左右羽林大将军”。第三,这也是比较冒险的一招,就是把太平公主安置于东都洛阳。
这样,李成器外任刺史,太平公主安置东都,太平公主找不到可以废太子理由的傀儡,想不作罢也不成。而被任命为羽林大将军的歧王和薛王,就是为了把太子和他两个弟弟的势力集结一起,以此来巩固东宫的实力地位。
睿宗觉得这三个办法都不错,但是,他不能立刻执行。在他心里,第二个办法完全可以立即执行,但是,第一个办法和第三个……
他先找到李成器,希望他能去同州任刺史,李成器高兴万分。但他也觉得担子很重,因为到了那里不仅仅是当刺史,还要有牵制太平公主的任务。解决了李成器后,睿宗又找来太平公主,希望她能去洛阳,那里有盛开的百花,有山有水,其乐无穷。太平公主不干。
睿宗一想也是,只为了一个李隆基,却要我把两个亲人踢出长安去,有点不人道。于是,他对那两个出主意的宰相说:“我现在没有兄弟了,只有太平公主一个妹妹,还要弄到那么远的洛阳去,于心不忍,于心不忍!”
两个宰相给睿宗摆事实讲道理,从武则天讲到今天,睿宗觉得最近这些年真的太乱了,太乱了。所以,一狠心,便把太平公主迁到了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永济。
但是,太平公主在蒲州也并不安分。她虽然不能直接搅动长安政局,但在蒲州,她俨然土皇帝。在这个时候,李成器被调往蒲州担任刺史,监视太平公主的一举一动。
当太平公主知道了自己之所以来到这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完全是拜宋璟和姚崇所赐时,大怒,跑回长安向李隆基问罪。李成器赶紧派人向李隆基报信,李隆基权衡良久,忍痛上一奏章,请求将宋璟和姚崇以离间姑兄之罪名,严厉查办。睿宗也忽然觉得这两个人不是好东西,就把两人同时贬出了京城。
有一天,睿宗忽然召集三品以上大臣,宣布要传位给太子:“朕生性淡泊,并不以至尊皇位为贵。从前为皇嗣时,让位于中宗。今欲传位太子,卿等以为如何?”大臣们惊慌失措,不知道皇帝在玩什么把戏。想当初,他总把江山让出去,那是因为迫不得已,如今也没有人逼迫他,他干吗还要让呢。难道是让出“瘾”来了?
李隆基得知此事后,急忙上奏坚决推辞,睿宗坚决不允许,大意是,这个皇帝位你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大唐帝国礼仪风范在睿宗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才做了不到十个月的皇帝,屁股在龙椅上还没有坐热呢,就让位了。在蒲州的李成器早就把太平公主返回京城的消息告诉了李隆基,李隆基很怕太平公主诬陷自己有篡位之心,就让自己的老师李景伯上疏推辞,甚至连两个月前太子监国的权力也要让掉。属于太平公主集团的殿中侍御史和逢尧也对睿宗说:“陛下春秋未高,方为四海所依仰,岂得遽尔?”
睿宗思考良久,觉得此言不差。他之所以让位,是不想看着自己的妹妹和儿子一直斗下去,以致再出现丢祖宗脸面的事情。可两方都不允许自己让位,他的脑袋有些不够用了。这时,李隆基再接再厉,奏请他召姑姑还京。太平公主还京后,对李隆基并没有感恩之心,而是继续她的伟大事业。
突然有一天,天象异常。在封建皇帝那里,这是老天要有事提前告诉天子的信息。太平公主寻来术士向睿宗报告:“根据天象,彗星出现预示除旧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灾,这显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东宫。”这种计谋真是厉害,太平公主无非是制造李隆基要抢先夺位的流言飞语,挑拨睿宗与太子之间的关系。
但是,她忘记了自己的哥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什么都可以让出去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政治趣味的人。听妹妹这么一说,睿宗决定,传位避灾。太平公主急了,甚至都想把术士的话说出来,可睿宗已经拿定了主意。一年前,他让位没有充分的理由,如今,老天都告诉自己该让位了。那么,遵从天的旨意是做皇帝的本分,一定要让位的。
这个时候的李隆基还是很谨慎,因为姑姑的势力仍然不可小视。父亲这样做是把自己从幕后推到了台前,他如今还不想去冲锋陷阵呢。他入宫觐见,连连叩头,请求父亲给他个说法。睿宗就说了:“你诛凶定乱,能安我宗庙社稷。现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虑!”
李隆基如何不忧虑?
睿宗似乎也明白,“你若能尽孝心,现在机会来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李隆基真是无可奈何了,史书载:“李隆基)流涕而出。”恐怕这种流着眼泪不仅仅是父亲让位给自己的感动,还有前途未知的恐慌吧。
见李隆基登基已成定局,太平公主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她提出让睿宗“自总大政”,也就是,三品以上高官的任命和重大的刑狱,太上皇要与李隆基共同兼理。
该年八月初三,睿宗举行了正式传位的大典,他被尊称为太上皇,自称曰朕,发布政令曰诰、令。李隆基即位,自称曰予,处理政事的文件格式叫做制、敕。父子不同的是,睿宗每五天一次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而玄宗李隆基则每天在武德殿上朝,处理政事。
后来,太平公主开始采取军事行动,决定在七月四日攻进玄武门施行军事政变。李隆基得到消息后,在七月三日领士兵三百余人将太平公主一党杀死,太平公主跑出了皇城,三天后,她回到家里时,等待她的是一纸赐死于家的诏令。
李隆基彻底掌握政权后,将李成器从蒲州接回长安。他握着这位让给他太子之位的长兄的手说,从此后,我们就该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了。
忠义太子,彰显亲情
说到李成器,也许知道的人很少。然而说起他的弟弟,便人尽皆知,他的弟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李隆基。
李成器和李隆基的父亲,是女皇武则天生的的第四个儿子李旦(皇八子)。做武则天的儿子是很惨的,她的每一个儿子,都很惨,无一例外。当然,肯定有人会说,那是因为他们自己没本事,窝囊。这也算是理由之一吧。武则天太强了,以致于儿子们,都被压迫得只剩下懦弱了。武则天被史学家公认为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然则,在亲情人伦上,可谓灭绝人性。儿子们死的死,贬的贬,唯有一个最小的儿子李旦做为废帝留在宫中,惶惶不可终日,提防着不知道哪一天就会大祸降临。反倒是一个女儿太平公主,放开手脚在历史舞台上折腾了一番,最终也不得善终。为了皇位,她武则天确是舍弃了一切的亲情,孤家寡人,狠绝异常。
李旦,是武则天亲生的四个儿子中唯一一个得尽天年的,活了55岁。然则这55岁的一生,是受尽惊吓,心力交悴的一生。他一生两次登基,三让天下。最终总算是安安宁宁地在太上皇的位子上崩逝。
三让天下,第一次,是他兄长李显被贬后,他登上皇位。然而实权掌握在母亲皇太后武则天的手中,他只能坐在偏殿。后来他母亲要改唐为周,变皇太后为皇帝,他这个皇帝自然就被废了,于是有了他的第一“让”,虽然这一次让,是被逼的。被废之后,他称为皇嗣,虽然在字面上,皇嗣的意思就是皇太子,然而他却不是太子。后来武则天年老,迫于朝臣的舆论,迎回三子李显。后来在李旦以及众官员的努力下,终于逼病重的母亲交出皇权,扶李显登位为帝,复辟了李唐王朝。李显登位,因李旦有大功,要封他为皇太弟。然李旦知道他此言必不真诚,因而拒绝做这个皇太弟,此为第二让。李隆基除去了政敌太平公主后,势力已经成熟,他于是效法唐高祖,将皇位让给了儿子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这是第三让。
如果说李旦三让天下,得以在最残酷的皇室倾轧中生存是一种智慧的话,那么他的长子李成器,则是将这种智慧做了进一步的诠释与延伸。
皇位,这是一个能让人丧失理智,丧尽天良的诱惑,多少人为了这个至高无上的权势,不惜骨肉相残,不论是亲父子,亲母子,还是亲兄弟,都可以互相残杀。翻开历史看各朝代的皇家史,真是很令人感叹。原来即便血浓于水,即便是根植于人性的至情,在权位的面前,仍然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
在这尽是血腥杀戮的皇家,当看完李成器的故事,我深深吐了口气,果然是“有人星夜赶考场,有人辞官归故乡”,这个世界上,终于还是有人,能够在至高的权势诱惑面前,保有自己的理智与睿智。真是很难得,可是,他的名字却在几乎被埋没在历史的滚滚浪潮中。
故事是这样的。李显在武则天病重时,被拥立为帝。这也是李显的第二次登基为帝。第一次是父亲唐高宗李治死后,他接替皇位,因试图掌实权而被母亲皇太后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相继被软禁于均州,房州达14年。在这14年期间,他生活贫苦,朝廷有使者来,他都觉得是带赐死令来的。唯有他的妻子韦氏始终相随,不离不弃,他数次想要自杀,都是在韦氏不断鼓励安慰下,才勉强活下去,两人相濡以沫,相依为命,李显因此感激得向韦氏许诺,如果有一天能重见天日,一定对她不加任何约束。后来,他果然被招回京城,再次登基为帝,他也实现了他的承诺,任凭韦氏作为,即便她与人私通也不加干涉。韦氏,这个曾经贤德的女子,在皇权面前,同样没有经受住考验,她架空了唐中宗李显,形成了自己的政治集团。当她发现唐中宗开始对她表现出有所顾忌之时,不惜伙同想做皇太女的女儿安乐公主,毒死了曾经患难与共的丈夫。
唐中宗驾崩后,立了一个韦氏生的一个小儿子为傀儡皇帝。以韦氏为首的政治集团与以太平公主及李隆基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争夺皇权,以李隆基带着万骑羽林军冲入皇宫,粉碎了韦氏集团而告终。李隆基的父亲李旦,被李隆基及太平公主拥立为皇帝,李旦也第二次登上了皇位。(第一次是李显被贬后,他做了6年傀儡皇帝,后因武则天称帝被废,亦即他的“第一让”。)
李旦称帝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曾经同心协力的两人,因为权力竞争开始分化成两个敌对的政治集团。
李旦皇位坐稳了,立嗣的事,就被摆上了桌面。有资格被立嗣的人有两个,长子李成器与倒韦立下大功的三子李隆基。李旦的心中,是想立长子李成器的。
李旦想立李成器,有四个理由,第一、李成器是长子,按嫡长制的原则,李成器理所当然被立为太子。第二、太平公主的支持。政治力量较弱的李成器,对于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来说,是十分有利的,因而太平公主极力怂恿李旦立李成器为太子。当是时,太平公主有着极高的权势,7个宰相中,有5个是她的亲信,她哥哥唐睿宗李旦又对她言听计从。她的话,是有着相当份量的。第三,李旦第一次登基之时,已立李成器为太子。后因武则天称帝,李旦被废,李成器由皇太子降为皇孙。因此这次,李旦觉得仍当立长子李成器为太子。第四:他三子李隆基的政治势力过于强大,如果他有野心,极有可能将他这个父皇拉下马来。这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他想另立太子,从而削弱李隆基。因此,这个时期,出于对李隆基的忌惮,李旦在政治上,是偏向妹妹太平公主的。
按理,在父皇与太平公主两方面强大的势力支持下,李成器即使面对李隆基,也还是很有资本的。可是,当他得知后,却坚决推辞,他说:“储副(皇太子)者,天下之公器也,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若失其时,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请。”。他认为,这个非常时期,不应该按照嫡长制,而应当立有功的人。他声泪俱下地向父亲“死请”,要求立李隆基为太子。唐睿宗李旦不得已,只得放弃。李隆基也上表说该立长子为储,固让。这样相互推让多次,最后还是确立李隆基为太子。一度孤立无援、身处险境的李隆基,因为有了兄长的谦让与支持,突然变得有了整个家的支持。
两个彼些推让,成为千古佳话。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李成器是真让,而李隆基是客气,是做表面文章,毕竟人家当哥的让了,他当弟弟的虽然有功,但毫不客气就接过来,还是于礼仪不合。假设李成器真接了这个太子的位,那么,毫无悬念的,玄武门之变,又要重演。李隆基,从小就是一个雄心万丈的人。
李成器,是一个难得的清醒的人,他知道自己功劳与名望上不及李隆基,于是,他真心地退让。当然,他的这份清醒,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与他那个长期韬晦的父亲有着很大的关系。宫中的惨剧他看得太多,三个伯父,全家死的死,贬的贬。自己一家的压抑与恐惧的气氛他也感受得太多,当年他祖母武则天称帝后,他深居宫中的父亲李旦,也曾经被酷吏罗织罪名,一夜数次被惊醒,被审讯。身为皇子却历尽苦难的生活经历,使他有了一份不寻常的生命感悟,有了一种难得的淡泊精神。这一切,使他心甘情愿地,真心诚意地,让出这个皇太子的位子。他,不是没有能力当好皇太子及日后的皇帝,而是,他再也不想看到家庭的惨剧的发生。他对亲情的珍惜,不是一般的皇子所能体会到的。
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后,政治势力更加强大。姑侄之间的战争变得日益激烈,李旦即不想失去唯一的妹妹,当然更不想失去儿子。心力交悴的唐睿宗李旦再也不想做这夹缝中的难为之人,于是以一次“除旧布新”的天象为籍口,将皇位让给了太子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