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吃透王阳明
32913200000080

第80章 玉不琢不成器,好铁百炼才成钢

语录

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然后才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自不消费力,到此已是识得仁体矣。

——《静心录之一·文录一》

“解读”

王阳明认为,常人的心灵,如同斑垢驳杂的镜子,需要经过一番痛加刮磨,其表面的污垢杂质才能除去,至于镜面上的一点灰尘,便可拂去,也毫不费力,到这个时候才能见到自己的本体。

一位老人和他的小孙子住在一块。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厨房的桌边读一本书。

一天,他的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你一样读书,但是我不懂得书里面的意思。我好不容易理解了一点儿,可是我一合上书便又立刻忘记了。这样读书能有什么收获呢?”

老人安静地将一些煤投入火炉。然后说道:“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

孩子照做了,可是篮子里的水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漏完了。孩子一脸不解地望着爷爷。老人看看他手里的空篮子,微笑着说:“你应该跑快一点儿。”说完让孩子再试一次。

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篮子里的水依然在他回来之前就漏光了。他对爷爷说道:“用篮子打水是不可能的。”说完,他去房间里拿了一个水桶。老人说:“我不是需要一桶水,而是需要一篮子水。你能行的,你只是没有尽全力。”接着,他来到屋外,看着孩子再试一次。

现在,孩子已经知道用篮子盛水是行不通的。尽管他跑得飞快,但是,当他跑到老人面前的时候,篮子里的水还是漏光了。孩子喘着气说:“爷爷,你看,这根本没用。”

“你真的认为这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老人笑着说,“你看看这篮子。”孩子看了看篮子,发现它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篮子上面了。“孩子,这和你读书一样,你可能什么也没记住,但是,在你读书的时候,它依然在影响着你,净化着你的心灵。”

我们的心灵,如同斑垢驳杂的镜子,需要经过一番痛加刮磨,其表面的污垢杂质才可拂去。《诗经》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生犹如一块璞玉,必须精心打磨,才能使它成为完美无瑕的艺术品。

贝多芬的父亲常对左邻右舍说:“小孩子就像是一棵茂盛的树,如果他自己去生长,一点也不管教,那是万万不行的。小时候要是不注意好好管教,长大后也是没有什么出息的。”有时贝多芬不用心弹琴,父亲就用戒尺敲一敲他的小脑袋。要是弹错了一个音符,就要弹上一天一夜,直到弹准为止。贝多芬的出名,和他的父亲对他的严厉管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说明了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只有少数的人向贝多芬的父亲一样管教孩子。王安石的《伤仲永》就是一个反例。方仲永本是一个天才少年,才能在他五岁的时候就显现出来。所以有很多的人都出钱让方仲永给他们做诗,他的父亲感觉这里面有利可图,便每天领着儿子去给别人做诗,不让他再去学习了。过了几年后,他就再也做不出像以前那种出色的诗文了。于是,他又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了。其实人的一生中遭受点挫折处理得当就可以转化成为一种财富。就像那句很夸张的话一样:“人把刀放在磨刀石上抹,刀一定很‘疼’,但只有经过磨砺,才能使它变成一把好刀、快刀。”

人生是要经过磨炼的,不经过反复磨炼,就会使自己永远停留在原始的状态,无论在怎样的环境里都要精心琢磨,否则就不可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价值。让我们接受更多的暴风雨的洗礼吧!不要做温室的花朵,要勇敢地向前冲。也许这就是老祖先们告诉我们的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