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吃透王阳明
32913200000079

第79章 成功之道在于严于律己

语录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悟真录之二·文录五》

“解读”

王阳明认为,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则不会一味的苛责他人,而是对自己严格要求。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通俗地讲就是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里仁》,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要跟别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孔子求学的态度极为认真,求学的精神更为他人所远远不及。一次,为了学礼,孔子带着他的两个学生,千里迢迢,风尘仆仆,专程从鲁国去往东周王都洛阳拜访老子。老子对他说:“我曾经听说,‘善于做生意的人,把宝货藏起来,不让他人看见;君子之人,尽管身有盛德,其外貌却常像愚笨之人一样’。要学礼,就必须摒弃一切骄气和欲望。”孔子听说后,感到老子讲得非常深刻,便感慨道:“我知道鸟能在天上飞,鱼能在水中游,野兽能在地上跑,可对于龙,我就不知道它会乘风而上腾飞在空中了。老子就是这样的龙啊!”言语之中,流露出他对老子的尊敬之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活中我们会无意中把人进行分类,有坏人,好人;有分聪明的人和笨拙的人;也有分高尚的人或庸俗的人,但是我们不管怎么分,只要静下心来体会,你就会发现每一个人、每一种环境我们都可以学习,不管是一句话,一个动作,还是无意中的某种声音,都能引起我们对生活的思索。孔子幼年时家境贫困,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非常好学,常拜他人为师,哪怕是向年仅7岁的小孩项橐求教。他曾经“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学官制于郯子”……一次,鲁国附庸国的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鲁昭公。郯子虽是小国之君,可自称是少氏的后代。在鲁昭公举行的宴会上,叔孙昭子问少氏干吗以鸟名为官名,郯子便大谈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来,还乘机夸耀“我高祖少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孔子听过了,觉得郯子虽然举止有些可笑,但对古代官制倒确实有点研究,便“见于郯子而学之”。

学习就是这样,如果你对自己要求严格,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所遇到的任何人,只要你用心学,都能够学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