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吃透王阳明
32913200000081

第81章 立志是取得成功的根本

语录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王阳明全集·教条示范龙场诸生》

“解读”

王阳明认为,首先要立志,否则就只会一事无成。即便是工匠技艺,也都要靠坚定的意志才能学成。

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立志是事业的大门。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复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摧。

我们常说,志向远大与否决定了生活舞台的高低。《庄子·逍遥游》中在辩论大与小的区别是这样写的: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做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而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燕雀怎知鸿鹄之志,自然对能够触及榆树和枋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如翱翔于九天之大鹏一般,敬爱的周总理从小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12岁那年,当学校的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我们的传统教育里面也特别强调立志,从出生抓阄开始,到三岁看老,一直到上小学,我们好像都会被问过:长大了要干什么的问题?我们之前的若干代人可能最想干的就是当解放军,今天的孩子都想当明星、大官、大款或者老板之类的。当然,我们孩子对成人世界总是耳濡目染,个个都想成为一个被世俗社会普遍认可的成功者,这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而事实上,对于这样的理想、志向,似乎对我们成长没有太多的意义,或者说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其实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立志就是一种对于未来人生积极的暗示。如果我们把实现这种志向的各种因素想得更加具体、更加形象、更加迫切,也许我们更能够实现。总的来说,人若有志,万事可为,立志对于我们未来人生确实非常重要。是做一只井底的青蛙,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还是做一只大鹏,展翅高飞,关注天下苍生,关键在于你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