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大都知道,不少疾患在刚开始时通常是良性的,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检查、及时将其治愈,时间久了,就有可能发生癌变。所以警惕容易癌变的疾患,防癌于萌芽阶段,对早期发现癌症、防治癌症具有积极的作用。
1.容易癌变的消化系统疾患
容易发生癌变的消化系统疾患主要有以下几种:
(1)胃溃疡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一般认为,胃黏膜的损害与抗损害因素失去平衡是导致溃疡发生的条件。胃溃疡的形成很可能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的局部表现。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5~55岁最多。在性别上,男性和女性几乎相等,男性稍多见,而十二指肠溃疡男性居多。胃溃疡多为单发,常位于胃小弯侧,溃疡轮廓鲜明,边界清楚,约80%直径在2.0厘米以内,活动期时表面覆盖黄白苔,愈合后遗留下纤维瘢痕。胃溃疡的常见并发症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长期不愈可以恶变,其潜在危险性远远超过溃疡本身的严重程度。慢性胃溃疡如何演变成胃癌?这是人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其确切机理尚不清楚。胃镜及病理检查发现,溃疡癌变发生于溃疡的边缘,且多以早期癌的形式分布于溃疡的一侧或两侧,而在溃疡底部有一个既无平滑肌,又无癌浸润的瘢痕区,其癌变的癌细胞并不起源于溃疡的再生上皮。一般认为,溃疡的周围黏膜在溃疡活动时发生糜烂,在反复破坏和再生的慢性刺激下始发生癌变。
胃溃疡的治疗应达到四个目的:一是缓解症状;二是促进溃疡愈合;三是预防复发;四是防止并发症。20世纪70年代主张手术治疗,而手术并发症的严重后果及溃疡再次复发的事实说明,手术并不是理想的治疗方法,尤其是80年代强效抑胃酸分泌药物应用以后,缓解抑制症状及促进溃疡愈合已能达到很理想的程度。自从1983年开始,逐渐认识到幽门螺杆菌的存在与胃溃疡的发生和复发密切相关,清除幽门螺杆菌不但能加速溃疡愈合,也能明显降低复发率,使胃溃疡的治疗前进了一大步。然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所引起的耐药菌株增多的社会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不管怎样,溃疡复发仍然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难题。多数学者主张,在治愈溃疡后还需维持治疗来降低复发率,然而维持治疗的高昂费用及药物的副作用使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也有研究表明,维持治疗只减少症状的发生,其并发症并不减少。有人认为,应用中医药治疗能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减少并发症,且副作用较少,但尚需更多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研究提供证据。
(2)胃息肉
胃息肉是发生于胃的一种良性肿瘤,发病年龄较大,在55~75岁间居多,男性比女性高出1倍。胃息肉大小从1毫米至1厘米不等,多为单个,少数为多个,有蒂或无蒂。常位于胃窦部和胃体部,均以大弯与前壁多发。中医对胃息肉的研究开展得不多,一般认为肝气不疏,气滞血瘀,痰湿蕴结可导致胃息肉的发生。
一般认为,胃息肉表面可恶性变,多发性息肉的恶变率比单个息肉高。有资料报道,经X线诊断为胃息肉的患者中,20%伴有恶性变;在胃息肉切除标本中,见14%的多发性息肉有恶变,9%的单发息肉有恶变。
胃息肉恶化的演变过程目前尚不甚明确,日本学者研究认为,息肉癌变与不典型增生有关,即产生不典型增生后即可发生癌变。增生性息肉肿瘤标记物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亦提示,不典型增生为癌和增生的中间状态。故息肉癌变起自增大息肉的不典型增生灶,而不是直接发生在非不典型增生灶的增生性上皮上。
(3)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到反复损害后导致的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该病检出率约占受检人数的13.8%,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故中老年人多发此病。
目前认为,萎缩性胃炎若早期发现,积极治疗,病变部位萎缩的腺体是可以恢复的。单纯萎缩性胃炎尤其是轻度、中度萎缩性胃炎癌变率较小,重度萎缩性胃炎伴中或重度肠上皮化生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被认为是癌前期病变。本病经10~20年随访,其癌变率达10%左右,故对此病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萎缩性胃炎与胃癌前期病变有关,现代医学对该病的组织形态学、病因学和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已逐渐深入。西药对该病的治疗多以缓解症状为主,尚无特效药物。中医近几年由于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注目的成就,展示出中医治疗本病的广阔前景。综合国内文献报道,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肯定,经过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患者的肠上皮化生或萎缩性病变大都可出现逆行性变化。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胃癌专家会议上指出:非典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并根据异型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者与胃黏膜炎症再生性变化易区别,常可逆转为正常;中度者虽可能属良性,但也可能是重要的癌前病变,应定期随访,复查胃镜和活检;重度的拟似癌变,应近期密切观察,如不能排除癌变可能则建议手术。
(4)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原因不明的弥漫性大肠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以黏膜为主,常有糜烂和浅溃疡形成。主要发生在直肠、结肠,多累及远端结肠。临床症状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其他全身症状。
该病病情轻重悬殊,个体差异很大,发病年龄以20~40岁为多,性别差异不明显,多数起病缓慢,反复发作,久治难愈,病程很长。国内资料分析显示,具有发病年龄大、病变程度较轻、累及结肠范围小、癌变率低等特征。
溃疡性结肠炎轻中型患者,以直肠、乙状结肠或左半结肠为主要病变者预后较好。暴发型有严重的中毒性结肠扩张及急性肠穿孔、大出血、息肉、癌变等并发症者,预后较差。
轻型溃疡性结肠炎在成年患者中发生癌变者不足5%。但是,长期有症状的患者,尤其在儿童或青春期发病者的癌变率很高。溃疡性结肠炎容易癌变者,有其一定的特点:
①发病年龄轻,20岁以前发病者多。
②病史持续时间长,超过10年。
③病变累及范围广,呈全结肠者。
对有这些特点者应该做全结肠检查及活检。如检查结果为不典型增生,可每隔1年做直肠活检一次,每隔2年重复作结肠活检。如中度或重度不典型增生,则3~6个月重复活检;如不典型增生未改善,反而有进展,推荐做全结肠切除手术,以防止癌的发生。
(5)肠息肉
大肠息肉是大肠黏膜隆起赘生物的总称,仅表示肉眼外观,并不说明病理性质。肠道内息肉以大肠最为多见,尤以结肠及乙状结肠为甚。息肉中还有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之分。前者与癌发生关系密切,后者则关系较小。前者以其病理性质来命名。结肠镜的问世,对大肠息肉的诊断、治疗意义很大。首先结肠镜大大提高了息肉阳性诊断率,根据镜下形态、活检可做分类诊断;而且配用高频电可做摘除治疗。大肠息肉早期常无明显的症状,部分病例可表现为腹泻、腹痛、便血,大便中可有黏液排出,少数病例可有息肉脱垂。
大肠息肉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据研究可能与家族遗传因素、炎症及其他慢性刺激、种族、饮食成分及结构等因素有关。
(6)慢性病毒性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各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病程在半年以上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化验结果,特别是组织病理特征,一般分为慢性持续性肝炎或称“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甲型肝炎病毒所致的急性肝炎一般不演变成慢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的病情发展属良性,多数患者迁延多年后病情好转、稳定,肝功能试验恢复正常,达到临床痊愈;极少数转变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情较复杂,预后亦较严重,除个别病情可改善,甚至痊愈外,多数渐进至肝硬变。
(7)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长期或反复作用,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及纤维形成等一系列病理变化,结果扰乱了肝内的正常结构,使肝脏变形,质地变硬,故名“肝硬化”。常见病因有患病毒性肝炎和血吸虫病、酒精中毒、胆汁瘀积、接触工业毒物或药物、循环障碍、代谢紊乱等。临床上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代偿期肝硬化可以长期维持健康状态,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较差。肝癌并发率为4.5%至9.0%。
肝硬化与肝癌的关系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各种肝硬化均可继发肝癌,而以大结节型的坏死后性肝硬化和门静脉性肝硬化更易发生,肝硬化患者均有肝细胞的代偿性增生,肝细胞恶变可能在肝细胞再生过程中发生,即通过肝组织破坏—增生—间变而致癌变的过程。
2.容易癌变的女性疾患
容易发生癌变的女性疾患主要有乳腺增生病与宫颈上皮内肿瘤。
(1)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是发生在乳腺的一种非炎症性、非肿瘤性的以乳腺组织和间质不同程度增生为主要表现的病变。乳腺增生病是妇女最常见疾患。随着人们物质及文化水平的提高,就诊者逐年增加,故有人称之为妇女现代病。乳腺增生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国内外学者多认为其与内分泌失调和精神因素有关。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及大量病例的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已明确乳腺增生病与乳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乳腺增生病都有癌变危险,只是上皮增生和不典型增生与癌有关。一般认为,轻度增生者,无明显癌变危险;中至高度增生,癌变的危险性增加1.5~2倍;不典型增生者,癌变的危险性可达5倍。
(2)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癌是严重危害妇女健康与生命的常见病。
据20世纪90年代全国恶性肿瘤死亡回顾调查,我国宫颈癌死亡率为3.69/10万,居全国恶性肿瘤死亡的第六位,居女性生殖器癌死亡人数的第一位。多发生于40~60岁的妇女。
宫颈癌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但其发病与以下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生殖道感染人乳头瘤病毒、不洁性交、早婚多产、营养不良、性病、慢性宫颈炎症刺激等。另外,其与种族及地理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近代实验肿瘤学的进展认为,良性病变向恶性病变的进展不是突然的变异,而是区域性、阶段性发展的,因此,任何一种恶性病变都应有其前期病变,宫颈癌也是同样。经过长时间临床及实验研究,目前公认宫颈细胞呈不同程度的非典型增生(间变)为宫颈癌的前期病变。
目前把宫颈癌前期病变(各种程度的非典型增生)包括原位癌在内,统称为“宫颈上皮内肿瘤”。宫颈上皮内肿瘤是一个从病理学角度命名的疾病,它包括了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宫颈细胞非典型增生,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宫颈的慢性炎症(糜烂、肥大、息肉)。慢性宫颈炎是妇科常见的疾病,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可以引起宫颈细胞非典型增生。
宫颈癌最初发生于宫颈的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的交界处,然后向宫颈管侧或宫颈阴道部扩展。宫颈各种程度的非典型增生,提示在非典型增生与宫颈癌转化过程中具有动态变化的含义,一般可以有三种转化归宿:一是转化为癌;二是暂时保持不变;三是恢复正常。
3.容易癌变的皮肤疾患
容易发生癌变的皮肤疾患主要是着色性干皮病。着色性干皮病是一种早年发生在皮肤暴露部位的遗传性疾病。本病的特征为受损皮肤发生色素沉着、萎缩、角化和癌变,所以,本病是一种癌前期病变。本病属于常染色体缺陷性遗传,在某些家庭中,显示部分性联遗传。由于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部分或完全缺乏,易引起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有人认为,皮肤疾患可能与代谢异常有关,因发现有的患者可见氨基酸尿、血清铜升高、血谷氨酸降低以及高γ-球蛋白血症。患者出生时皮肤正常,75%的患者于出生后6个月至3岁发病;但亦可出现在早婴期或成人期。大多数患者20岁前即进入肿瘤期。鳞状上皮细胞癌及黑色素瘤广泛转移是死亡原因之一,亦有许多患者因易发生感染而死亡。轻症或治疗适当的患者,有时可度过中年。
皮肤疾患的癌变危险,从组织病理来看,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异形细胞,而最终发展为肿瘤细胞。从临床看,患者或迟或早会出现皮肤癌变,而且常在青春期前死于皮肤癌。
一经确诊,应尽量避免日晒,以减轻其对皮肤的损伤;发现肿瘤应及早切除。
4.容易癌变的生殖系统疾患
容易发生癌变的生殖系统疾患主要是尖锐湿疣。尖锐湿疣是一种乳头状瘤样的生长物,好发于生殖器、肛周和会阴等部位,人类乳头瘤病毒是其致病体。因本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播,故为性传播性疾病的一种。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尖锐湿疣与生殖器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有报告称,5%~10%的外阴、宫颈和肛周的尖锐湿疣经过一段时期后可出现间变,并发展为原位癌或浸润癌。还发现5%的女性外阴癌是在原尖锐湿疣的基础上发生的。临床上可常见本病,经研究证实并不是所有的尖锐湿疣都有癌变的危险,只是一部分伴有细胞间变的病例有转变为癌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