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不能再把儿童视为无意识的物体。当想拎到哪就拎到哪,想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成人必须意识到,在儿童的发展方面他们只能起一个次要作用。
让孩子整日睡眠是自私的表现
当儿童发展到能够独立行动的阶段时,儿童跟成人也就拉开了冲突的序幕。当然,没有一个人会完全阻止儿童看和听,进而阻止他踏上人生的征程。但是当一个儿童开始独立地行动、走路、触摸各种东西时,冲突仍然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即使一个成人对儿童的爱是真诚的,但他的内心深处仍然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防御本能。这种无意识的防御心态为了维持现状,保护自己的安宁不被打扰。成人表现出了一系列的贪婪行为,可这种行为被以“为儿童着想”为名的幌子掩盖起来;这种贪婪的动机掩盖在了“为了孩子的健康,要保持充足的睡眠”的面纱下。
一个缺乏教养的妇女可能会对她的孩子大喊大叫、甚至打骂,并把他从家里赶到街上,使儿童不致打扰她。但过后,她又会爱抚并热情地亲吻他,以表明她是体贴并爱着这个小孩的。较高阶层的妇女比低下阶层的妇女更乐意摆脱子女对她们的纠缠。她们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保姆照管,让她带他们散步或哄他们睡觉。这些妇女对他们所雇用的保姆是那么的耐心和仁慈,甚至有点谦恭,其实这只不过表明她们是多么期望,保姆能把这些讨厌的孩子带到离她们远远的地方去。
儿童刚学走步,开始为自己的活动自由欣喜若狂时,他就遇到了一群巨人阻拦他的每一个举动。儿童所处的境地类似于摩西把希伯来人带出埃及时的处境。当他们克服沙漠的艰难困苦,刚踏进绿洲时,就面临着战争。对抵抗亚摩利人②的痛苦回忆,使他们充满着恐惧,以至漫无目的地徘徊在沙漠中40载,就在那里许多人因精疲力竭而死去。
父母的爱和儿童的天真无邪之间的斗争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
成人会理直气壮地说:“小孩子不应该到处走动。他不应该碰不属于他的东西。他不应该大声说话或嚷叫。他应该多躺一会儿。他应该吃和睡。他应该走出房门到外面去。”似乎这个人并不是这个家庭的成员。那些更懒惰的父母会为自己选择最轻松的道路——打发自己的孩子去睡觉。
有谁会在儿童该不该睡觉的问题上犹犹豫豫呢?
但是,如果一个儿童“懂事”而迅速地服从了,那从本质上来看,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睡眠者”。作为一个儿童,他需要,肯定也应该得到正常的睡眠时间,但是必须区分什么是适宜的,什么是被迫的。强者总是通过暗示把他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弱者。一个迫使儿童的睡眠时间超过他需求的成人,就是在通过暗示的力量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
成人,不管他们是博学多才的或愚昧无知的父母,还是照看婴儿的保姆,都协力促成这个精力旺盛的孩子去睡觉。在那些上层社会家庭里,婴儿,甚至2至4岁的儿童都被迫过量睡眠,虽然在一些贫穷家庭里情况要好些。这种贫困家庭的孩子整天满街乱跑,成人并不哄他们睡觉,因为他们并不是母亲厌烦的根源。所以通常这些贫家子弟比富家子弟安静些。这可能是因为对富家子弟一直提倡过长时间睡眠的缘故吧。我记得,有一个7岁的孩子对我说,他从来没有看见过星星,因为他父母总是在天黑之前就让他去睡觉。他告诉我:“我很想在某个晚上到山顶上去,舒展身子躺在地上,这样我就可以看到星星了。”
许多父母夸耀他们的孩子习惯于天一黑就去睡觉,这样他们自己就可以自由地外出。
甚至儿童的床也可能是痛苦之源。把装有栏杆的婴儿小床和宽敞的成人床比较一下,儿童的床就像是一只悬空的鸟笼,这样,父母或保姆照料他时就不必麻烦地弯腰俯身,把儿童放在上面,父母也不必害怕他会跌下来摔伤。并且,儿童的房间往往光线不足,以致第二天的阳光也唤不醒他。
给儿童的最大帮助——一张矮床
父母给予儿童心理发展最大的帮助之一,就是给他一张合适的床,以及让他拥有适量的睡眠时间。简单地说,就是允许儿童疲倦的时候去睡,当他想要起床时就爬起来。我们建议,取消儿童小床代之以一张矮床,最好是贴在地板上的,这样就可以随他所愿躺在那儿,也不用担心他会跌下来。
像所有有助于儿童精神生活的东西一样,购置一只矮床是很经济的。儿童需要的是这样一些简单的东西,复杂的东西往往成为他发展的阻碍。在许多家庭里,通过把一张小床垫放在地板上,并罩上一条大毯子,由此改变了儿童的睡眠习惯。这样,一到晚上儿童就可以高高兴兴地自己去睡觉,早晨起床也不惊动任何人。这表明,成人若学会尊重儿童,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就不会在照料子女时把自己也弄得疲惫不堪了,实际上,这点并不难做到。
从所有这一切我们可以看到,成人应该努力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他才能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开创一个教育真正有助于人类。成人不能再把儿童视为一个无意识的物体,想把他拎到哪就拎到哪,想让他干什么就得干什么。成人必须确信,在儿童的发展方面他们只能起一个次要的作用。成人必须努力理解儿童,这样他们才能给儿童以适当的帮助。这是做母亲的目的和愿望,也应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目的和愿望。自然,儿童要比成人弱小得多。如果要儿童发展他的个性,成人必须控制自己的防御性本能,领会儿童的心意。而且,成人应该把这当作是一种神圣而特殊的事,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追随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