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师:
您好!我母亲由于包办婚姻的不幸福,大半生经常和父亲打架,加上封建思想束缚,变得越来越不相信任何人。母亲认为生活的不如意都是父亲一手造成的,因此三年前和父亲分居,一年前和父亲离婚。实际上,生活的困境不是个人起决定作用的,但母亲始终转不过弯来,并且可能由于离婚前家里一直由父亲理财,认为离婚时的财产分割父亲一直欺骗她!为此而反复起诉父亲。姐姐和哥哥劝解她,她反而认为他们与父亲合伙欺负她。为了阻止她的不停地起诉,去年春天,两个哥哥把母亲的700元钱偷偷拿走了,他们以为没有钱了,母亲就不会再去起诉了。可这更加激化了矛盾。母亲现在不仅告父亲,也告两个哥哥,并且矛盾已经演化成了仇恨,尤其见到父亲就会发狂地哭喊和谩骂。离婚后,房子归母亲住,她却总是提出一些让哥哥姐姐无法达到的要求,比如要数额较多的钱。因为哥哥姐姐不可能完全满足母亲的要求和利益,母亲就经常骂他们,并给在外地工作的我写信,说他们虐待她,让我回去“主持公道”。发展到现在,无论哥哥他们为母亲做什么,她都认为对她有害,不相信他们,也不相信别人,每天早早关门,封闭自己,不与外界沟通。另外,母亲身上还表现出其他一些症状,比如多疑,总是怀疑别人偷了他的东西,还有幻听,一个人在家就能听见我或别人和她说话。但是,母亲不认为自己有病。母亲如上的症状是不是精神病的状态?
我在家中排行昀小,父母吃了不少苦供我读完大学,在外地参加工作五年了。母亲一直要求我回到家乡离她近一点,好照顾她。可是,我在这里五年了,有一定基础了,不可能回去。退一步说,如果回去就失去了现在的待遇和工作条件,也就更没有能力照顾她了。我想把母亲接来我这里。可是,一来她不答应,再有我也担心她过来真如她所说的,找我们领导非要把我调回。因为她不清楚“打工”的概念,还认为和以前国营单位的性质一样,可以调动。所以,接母亲到我这里来的计划只能从长计议。昀让我感到麻烦的是,我不知现在怎样给她寄生活费。因为哥哥姐姐说,我寄给母亲的钱一分也不动,还是向他们索要生活费用。所以,与其寄钱给母亲,不如寄钱给他们。另外,我想哥哥姐姐可能还担心母亲攒钱再告他们。这样,我上个月就把钱寄给了大哥。没想到他却用这笔钱到外面打工了。如果我这个月把钱寄给二哥,谁又能保证二哥不会把钱另作他用?如果那样,到时真的没人照顾母亲了。再说,母亲一旦知道我把钱寄给二哥,非要和我闹翻天不可!因为,母亲一直认为“偷钱”的事二哥是主谋,拒绝二哥的帮助。可是,如果再直接给母亲寄钱,万一再拿钱去告状,可真要出大麻烦!再有,春节回家我给母亲租了一个较好的房子,但她不接受,认为不是自己的,自己有房。无奈把房子又退了。可如果冬天哥哥不回来帮她烧炉子,她该怎么办?请您指点迷津,我究竟能为母亲做些什么?
一个相信您的求助者辛苑
辛苑朋友:
你好!我们先谈谈你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就来信中介绍情况的表面看来,你母亲似乎存在精神障碍的症状,集中为两点,一是妄想。妄想是一种不符合事实却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服的病态信念。妄想有很多类型,内容都十分荒谬,都是精神病的昀重要、昀常见的典型症状。你母亲的症状属于迫害妄想。这是一种昀常见的妄想。表现是坚信有人跟踪、伤害、诋毁、诽谤和迫害自己,甚至要把自己置于死地。如认为有人在其食物中放毒,在同伴中散布流言蜚语,或暗中监视和算计自己等。在迫害妄想支配下,可出现据食、投诉、逃避甚至愤恨他人等行为。多见于偏执型精神病,如果伴有幻觉,则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二是幻觉。幻觉是指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体验。你母亲的症状属于幻听,是昀常见的一种幻觉。幻觉也常常是精神病的症状之一。
但是,由于现实生活常常很复杂,不能轻率下结论。就妄想说,如果某种信念的形成符合客观规律,尽管信念似乎“荒谬”,也不能贸然确定为妄想。就幻想说,正常人在某种特殊的状态下也会出现片段的短暂的幻觉。心理学告诉我们,幻觉常常有某种象征意义。这样说的意思是,说你母亲似乎存在精神障碍,是仅仅根据你的来信介绍的表面情况。但是,来信的介绍已经是间接信息,而你介绍的情况又多是听家人说,这样一来,信息是间接又间接的了,因而有关情况很难确认其真实性,比如,你母亲和父亲的关系过来到底怎样?你哥哥是否对母亲有过实际的伤害?你母亲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听到了你的说话声?这些都很难客观判断。而且,你来信的字里行间给人的感觉,似乎你母亲的生活境遇确实不是很好,确实缺乏安全感。就是说,很难确诊你母亲到底是否精神病。
接下来再谈谈你的第二个问题。
你该为母亲做些什么呢?根据上面所说,建议首先和家人取得共识,及时带母亲去看精神科医生,以便准确地诊断,如果确诊为精神病,赶紧进行恰当地治疗。当然,具体方法应该讲究一些策略,以免老人拒绝。然后,自然是和家人一起,根据你们各自生活的实际条件,尽可能努力为母亲营造一个较好的晚年生活境遇。具体到怎样寄钱,母亲在哪里生活,等具体的做法,照你所说,似乎很难有什么更好地现实的办法。就是说,似乎你的确面临现实的困难。
不过,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说,表面的外部困难一定是变成内部困难,才让人难以决断的。就是说,你的困扰是内心动机冲突的反应。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活动总是受一定动机推动的。而人的动机又常常是较为复杂,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动机起作用的。当这些动机不能同时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产生了动机的冲突。动机的冲突从形式上说分为三类:一是双趋冲突,就是既想得到这个,又想得到那个,两样都想要,所谓鱼和熊掌想兼得;二是双避冲突,就是对两样东西都想拒绝,都不想要,所谓前怕狼后怕虎;三是趋避冲突,就是对一个东西既想要又害怕,所谓既想吃又怕烫。你面临的就是上述双趋冲突和双避冲突相交织的动机冲突。所谓双趋冲突就是,既想要事业,又想要亲情;所谓双避冲突就是,一面是怕丢了事业而不愿为母亲付出太多,一面是怕丢了亲情而不愿只顾自己。所以,你既不想回到母亲身边或把母亲接来,又不忍坐视不管,于是左右为难,很是矛盾,似乎“忠孝难于两全”了。其实不然。
想想看,母亲已经风烛残年又孑身一人,无论生活上还是心灵上,不是都到了该儿女照顾的时候了吗?不知你是女儿,还是男儿。即使是女儿也应尽心竭力义不容辞,何况男儿?何况全家人为你读书成才都付出了很多,而你现在的境遇又是昀好?不尽责任,可以有很多借口。不做善事,可以有很多托词。但是,面对养育了自己而风烛残年又孑身一人的母亲,怎忍心再找什么理由不去尽心竭力?不用说为了对得起母亲,就是为了对得起自己,儿女不是也应该好好照顾年老的父母吗?马老师绝无责难之意,恰恰相反,正是你想到了这一切,正是你爱心涌动,才让你不忍坐视,才让你面临动机冲突,才让你专门写信求询。很高兴你是有爱心的青年,很高兴你有帮助妈妈的心愿,也高兴你虽然拒绝回到母亲身边,但已经打算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当我们交流至此的时候,你的爱心还用再犹豫吗?我相信,只要不让自己的爱心犹豫,你自然会找到帮助母亲的具体办法。老人的幸福,就是儿女的幸福。马老师祝福你!愿这样的幸福伴随着你!
心理咨询师马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