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艺术画廊
32864500000110

第110章 龙门石窟:神秘华丽的佛界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目前存佛像十万余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根据《魏书》记载,龙门石窟开凿于云冈石窟之后。这一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外来的宗教佛教成为思想统治的精神支柱。为了控制中原地区,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将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迁于洛阳。之后再龙门开凿石窟,此后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都曾在此地开凿石窟,以北魏和唐代的开凿活动规模最大,长达150年之久。

魏窟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经过魏宣武帝、魏孝明帝的连续开凿,形成以宾阳洞为首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古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80万以上,另外药方洞、莲花洞等石窟都动用人工巨大。北朝石窟位于龙门山,古阳洞自慧成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表现出强烈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从造像风格上来说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风格。

唐窟

唐朝的石窟开凿最多,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其中尤以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最多,占唐代石窟的多数,这与她长期处在洛阳有关。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萨高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时间。

卢舍那大佛通高17米多,仅耳朵就有

1.9米。在佛经中,卢舍那是佛在显示美德时的一种理想化身。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佛龛是唐高宗及武则天亲自经营的皇家开龛造像工程,工程设计和施工是由高宗亲自制定的。武则天曾经于咸亨三年捐出“脂粉钱二万贯”,武则天自称是卢舍那大佛所化,因此卢舍那佛被赋予了女性的形象:面容丰腴饱满,修眉细长,眉若新月,眼睑下垂,双目俯视,嘴巴微翘而又含笑不露,她庄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

艺术风格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延伸阅读

佛教文化与魏碑体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的宝库。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用字广泛使用。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