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艺术画廊
32864500000109

第109章 云冈石窟:飞翔和微笑的世界

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最小的佛像2厘米。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形象。它的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开凿历史

云冈石窟开凿于1500多年前,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左右,洞窟内塑有佛像5万余尊。公元5世纪初,平城(今大同)作为北魏国的都城,非常繁荣,在迁都洛阳之前的近百年间一直是北方的统治中心。初期的北魏王朝非常崇信佛教,并奉为国教。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66年),太武帝听信司徒崔浩的建议,焚毁佛寺佛塔,强迫僧人还俗,造成了佛教史上的“太武灭法”。不久太武帝病,疑为灭法所致,大悔,杀崔浩。文成帝继位后,首先恢复佛法。云冈石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由当时一位著名和尚奉文成帝之命,役使了数以万计的劳动人民和雕刻家动工开凿的。

乐舞雕刻

云冈石窟乐舞雕刻,是古代多元文化结合的产物,各民族深厚悠久的民间乐舞艺术在此积淀。经调查统计,石窟中目前有22个洞窟雕刻乐器图像,尚存各种乐器雕刻500余件,27种,乐队组合60余组。有表现佛界或俗界的专门性伎乐,也有点缀于壁面空间的图案化装饰性伎乐;有规模宏大,形式俊丽的天宫伎乐,也有态势缥缈悠逸、具有回旋流动之美的飞天伎乐。

双窟和云冈大佛

云冈大佛位于云冈石窟的第五窟中,第五窟为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处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465~494年开凿,和第六窟相连,是一组双窟。庙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年)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

第五窟后室北壁的释迦牟尼坐像是整个云冈石窟群中最大的一尊佛像,高17米,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窟内满雕佛龛造像。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

第六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柱,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窟四壁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窟顶有三十三诸天及各种骑乘,令人目不暇接。环绕塔柱四面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巧。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

艺术风格

云冈石窟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

年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头。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佛教艺术向中国化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延伸阅读

太武灭佛

北魏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当时,僧人不用缴纳租税、役,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438年)下,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太武帝的灭佛运动达到高潮,他弹压沙门,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次年,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三武一宗”中的“太武灭佛”。